未來產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特點
未來產業是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出臺的《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重點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之一,而未來產業來自技術的極前沿,并位于產業化的極早期。這使得其科技成果轉化不同于一般科技成果轉化,具體特征如下:
一是培育周期更長。未來產業源于基礎研究,技術成熟度和市場成熟度均屬于早期,培育期限長。
二是試錯成本更高。未來產業存在多條技術路徑,不同路徑的技術壁壘高,需要通過不斷試錯找到合適的產業應用。
三是成果轉化成功率更低,創業風險大。根據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實踐數據,科技成果轉化創業的平均成功率約為5%,而一次技術創業的成功率僅約1‰。未來產業成果轉化的成功率可能更低。
科技金融推動未來產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點和原因分析
未來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周期長、成本高、成功率低的特點,決定了其對資金支持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包容性等需求?!?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發揮科技金融的推動作用是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當前科技金融推動未來產業科技成果轉化還存在若干難點亟待解決。
2.1 金融產品和服務向產業全周期延伸難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投早、投小”,但概念驗證和中試等未來產業早期階段的金融支持依然薄弱。以概念驗證階段為例,調研中,多家未來產業企業和高校院所的概念驗證中心表示,在概念驗證階段的資金支持較為不足。雖然國內外已有概念驗證基金的探索實踐,并形成了一定經驗,但投資基金的落地推進仍較為謹慎。此外,適配未來產業全生命周期發展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較為匱乏。盡管諸如人才貸、技術交易貸等單一局部的科技金融創新產品日益增多,但尚缺乏能有效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科創債券、場外市場金融產品以及金融衍生品創新有待提速,金融產品和場景之間的聯動有待加強。
其中主要原因有:風險投資機構和商業銀行普遍認為,概念驗證研究對應技術成熟度水平為第2級至第4級(共9級),這一階段的項目往往技術路線尚不確定,產品遠未定型,市場前景難以判斷,投資風險較大。商業銀行適配未來產業早期階段的信貸產品不足;國有投資基金機構對這個階段的投資較為審慎;市場化投資機構則選擇各自深耕的賽道,在充分盡調基礎上,投資個別項目。政府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在這一階段尚未實現協同發力,效用發揮有待觀察。
2.2 未來產業企業估值難
科技型企業估值是世界性難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25年2月發布的數據,2024年四季度末,獲得貸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26.25萬家,獲貸率46.9%,比2023年同期高2.1個百分點;獲得貸款支持的高新技術企業25.81萬家,獲貸率為55.7%,比2023年同期高1.9個百分點。但不能忽略的是,46.9%、55.7%的獲貸率意味著約53%的科技型中小企業、44%的高新技術企業沒有獲得相關貸款支持。而未來產業相關企業獲貸率則更低。
其中主要原因有:一是估值理念和方法亟待迭代升級。銀行、股權交易市場等的主要客群正在經歷從工業企業向科創型企業轉型的關鍵時期,金融機構傳統抵押授信思維無法適應科技型企業的輕資產屬性,估值理念和方法尚未完成“用未來估當前”的迭代升級。從原型產品到可量產產品,金融機構對科技成果價值屬性的認識有待深化。
二是估值技術能級亟待提升。數字金融特別是金融科技,正在成為服務科技金融的重要驅動力。
2.3 風險管理和分擔難
相對傳統發展模式,創新驅動模式下的未來產業企業普遍承受較高的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和政策風險,這些風險貫穿企業發展的每一個環節。從國外成熟金融機構的經驗來看,其核心功能和競爭力已在很大程度上由資本管理向風險管理轉型。但當前我國金融機構在風險識別、風險定價和評估、風險防控等方面的能力仍有待增強,對風險企業的處置缺乏有效的管理路徑和產品。
近年來,各地大力推動構建“政銀保擔”風險分擔機制。但從保險機構來看,部分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未來產業企業(如核能、量子計算等行業企業)由于市場規模不大,業務數據缺乏,并不符合一般保險產品要求的大數定律,相關保險產品由于無法覆蓋成本難以落地。
2.4 撬動社會多元資金投入難
壯大支持未來產業的耐心資本,需要政府資金和社會資金的“雙向奔赴”。捐贈和慈善基金是較為長期、穩定的社會資金來源之一。以美國為例,捐贈和慈善基金是風險資本的第三大來源,僅次于養老基金和金融保險。從高??矗鶕绹咝=洜I管理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usiness Officers)的統計,截至2024年底,參與調查的658家美國大學和學院基金會團體管理資產總規模達到8737億美元。其中,規模最大的10家大學基金會管理資產規模均超過100億美元。但我國捐贈和慈善基金等非營利性社會資本發展歷史較短,特別是在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涉足較少。
其中主要原因,除了有關研究提到的可用于投資的資金有限、流程繁瑣、稅費較高等因素外,還有就是多數慈善組織缺乏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和資產管理的專業能力,對科技成果轉化、未來產業了解不足,缺乏專業人才,難以支撐相關投資。
加快科技金融推動未來產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難點,建議通過以下對策加快破除瓶頸:
3.1 全鏈條、全周期、全場景延伸科技金融服務鏈
加快形成科技金融對未來產業發展的全周期、全流程、全場景資金支持,強化信貸、債券、資本、保險等市場體系的協同聯動。加強政府引導和資金統籌,推動財政資金和國有股權投資企業共同探索未來產業的“撥投結合”“先投后股”等模式。探索設立概念驗證基金,明確基金目標、范圍、資金來源、管理機制、載體運行規則等,提供配套政策支持。探索引入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第三方專業力量參與項目篩選,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升項目成功率。瞄準各地未來產業重點方向,因地制宜構建以企業為主導,高校、科研院所、功能性平臺、投資機構共同參與的“概念驗證基金—種子基金—天使投資基金”早期金融接力梯度,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與關鍵產業的重點需求高效連接,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雙向融合。大力拓展科創債券和資產證券化業務,因業制宜開發知識產權質押、動產質押、應收賬款質押等產品。強化一級市場、二級市場與場外市場未來產業企業金融服務聯動,盡快推出標準銜接的轉板機制。
3.2 提升未來產業科技金融專業化能力
一是加快推動估值理念和方法轉型。
鼓勵金融機構深入了解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市場需求、技術特點,從未來長期發展視角和戰略高度,首創性設計并提供差異化的金融估值方法和產品。聚焦不同產業重點垂類領域,培養科技、工程、商業、金融等跨界人才,壯大科技金融人才隊伍。
二是加強數字金融能力建設。
推進科技金融和數字金融融合創新,支持金融機構加快數字化轉型,優化數據金融生態,加快融合化、場景化、智能化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探索細分行業金融產品監管沙盒模式,鼓勵銀行、保險、擔保等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范圍內,探索針對特定行業企業的新型科技金融模式。
3.3 加快完善未來產業金融風險管理和分擔模式
一是進一步豐富風險緩釋工具。
圍繞未來產業企業的風險來源、呈現形式、傳導特征,提供風險識別、風險計量、風險管理等綜合風險管理服務,優化債務長短期結構,增強風險抵御能力。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在風險管理領域的深度應用,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提前研判潛在風險點,建立與政府、產業鏈深入溝通對接的互動機制,協同化解金融風險。探索引入劣后金融管理,妥善推動劣后金融產品開發,完善科技金融閉環管理。
二是優化風險分擔機制設計。
加強財政資金、政策性金融與市場化風險投資、銀行信貸、債券、租賃、擔保、保險等聯動,推動形成“股貸債保擔”等全方位金融支持和風險分擔。加快細分產業領域相關歷史風險數據歸集,鼓勵保險機構完善攻關項目研發的風險分擔機制,創新研發保險產品,探索“普惠機制+保險共保體”政銀保合作分險新模式。
3.4 加快探索公益慈善等社會資金支持路徑
一是引導頭部慈善基金會加大對未來產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投資。
以公益慈善資金等為代表的長期資金主要追求穩健收益,與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的投資偏好契合,可共同分享長周期價值投資帶來的豐厚回報。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當引導具有專業能力的頭部慈善基金會加強與市場化專用基金的合作,優化公益慈善等中長期資金資產配置,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更加長期、多元的資金來源。
二是完善稅收等制度安排。
深入落實《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優化投資審批手續;提升財務信息披露透明度,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披露對被投資單位的影響程度及變動情況、被投資單位當年實現的凈利潤或發生的凈虧損等,降低股權投資風險。
本文來源于《現代金融導刊》2025年第3期。張苑,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高級經濟師;吳壽仁,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級高工;薛雅(通訊作者),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