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1 日,羅馬天主教會第 266 任教皇方濟各(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格里奧)在梵蒂岡離世,享年 88 歲。
這位出身南美工人家庭的耶穌會士,以 12 年教皇任期書寫了教會史上獨特的改革篇章 —— 他既是打破教廷特權的 “平民教皇”,也是深陷爭議的宗教革新者,其與中國的互動更成為當代宗教外交的重要注腳。
一、平民化形象:從工人區走出的 “窮人守護者”
方濟各的牧靈理念深深植根于早年經歷。作為意大利移民后裔,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工人區度過童年,父親的鐵路工人身份與家庭的簡樸生活,讓他對底層群體懷有天然共情。青年時期放棄化學職業投身神職,在南美軍政府獨裁年代,他因保護左翼人士多次面臨威脅,逐漸形成 “教會應成為窮人庇護所” 的信念。
2013 年當選教皇后,他拒絕入住象征權威的使徒宮,選擇與普通神職人員共住圣瑪爾大之家,乘普通轎車出行,首次公開講話便強調 “福音的核心是服務最脆弱者”。
二、改革的雙重面孔:開放與保守的博弈
方濟各的改革以 “教會走向邊緣” 為綱領,試圖彌合傳統教義與現代社會的裂痕。他發布的《愿禰受贊頌》通諭(2015 年)開創性地將生態保護與社會正義結合,痛斥 “消費主義對地球的掠奪”,成為首部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的宗教文獻。
然而,其改革常因立場搖擺引發爭議:2024 年因使用含貶義的 “男同性戀行為” 一詞激怒 LGBTQ + 群體,保守派則批評其 “軟化教義底線”,2025 年民調顯示僅 38% 的保守信徒認可其教義闡釋。
三、國際舞臺上的平衡者:道德權威與現實困境
作為全球化時代的宗教領袖,方濟各頻繁介入國際爭端,展現 “道德斡旋者” 角色。
他促成 2015 年美古關系正常化,成為冷戰后首位訪問古巴的教皇;俄烏沖突期間多次呼吁停火,派特使穿梭于莫斯科與基輔之間,卻因 “烏克蘭應妥協避戰” 的言論遭雙方質疑 —— 澤連斯基政府斥其 “忽視主權”,俄羅斯則視其為 “和平倡議者”。
四、中梵關系:破冰之旅與戰略試探
方濟各任內最引人注目的外交突破,是推動中梵關系進入務實對話階段。
2018 年,他力排保守派反對,與中國簽署《主教任命臨時性協議》,首次承認中國官方主導的主教選任機制,實現 7 名 “地下主教” 與官方教會的共融。這一協議兩次延期,被中國外交部稱為 “建設性合作的典范”。
他多次表達 “訪問中國的強烈愿望”,稱中華文明 “蘊含著解決當代危機的智慧”,2024 年北京冬奧會期間公開肯定 “體育促進人類團結”,中方媒體報道量較往屆教皇顯著提升。
盡管臺灣問題仍是障礙(梵蒂岡尚未斷絕與臺非官方往來),但方濟各任內大幅淡化對臺關系,其 “教會應尊重各國文化自主性” 的表態,被視為對 “一個中國” 原則的隱性支持。
五、遺產:未竟的革新與時代啟示
方濟各的離世留下復雜的歷史定位:他打破了教皇作為 “絕對無誤” 的傳統形象,讓教會從神壇走向人間,卻未能根除性侵丑聞等體制性弊端;他推動教會關注生態、性別等現代議題,卻在保守派與進步派的撕裂中舉步維艱。
對中國而言,其任內構建的中梵對話機制為未來關系奠定基礎,而 “宗教應服務社會公益” 的主張,與中國倡導的宗教中國化方向形成價值共鳴。
正如《人民日報》國際版評論:“方濟各的教皇生涯,是古老教會嘗試回應全球化挑戰的一次勇敢實驗。他未能彌合所有分歧,但展現了宗教領袖直面時代難題的擔當。”
你若喜歡,點個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