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道德模范"的愛心接力見證時代精神傳承
2025年4月20日上午8時,北京站人流如織。一位手提紙板箱的中年男子快步走出車廂,箱子中裝滿了他親手制作的家鄉寧波特產番薯粉絲。這位風塵仆仆的旅客,正是曾獲“中國好人”“浙江省道德模范”稱號的寧波漢子婁逢理。他跨越1500公里奔赴北京,只為兌現一個堅持十五年的承諾——向改變他命運的恩人“當代雷鋒”孫茂芳當面道謝,并探望病榻上的精神導師。
病房里的重逢:兩代“雷鋒”的手緊緊相握
在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的高干病房,85歲的孫茂芳特意讓護工為他整理好別在帽檐上的雷鋒徽章。當房門被推開時,這位曾照顧29位孤寡老人、捐款60余萬元的“京城活雷鋒”,用手指向沙發示意:“小婁,我終于見到你了。”話音未落,婁逢理已疾步上前,雙膝微屈用顫抖的雙手緊緊握住孫茂芳布滿皺紋的手,哽咽道:“孫老,我來看您了,我來晚了!”兩顆跳動在渤海灣與東海之濱的赤子之心,在這一刻跨越時空再次共鳴。
時間回溯至2008年,時年35歲的婁逢理突患風濕性心臟病,臥床不起的絕望中,是孫茂芳伸出援手。老人不僅聯系北京專家制定治療方案,更用“站起來做好人”的信念點燃他的求生意志?!澳菚r我連翻身都困難,是您每天的電話讓我抓住希望。”婁逢理的講述讓病床上的孫茂芳頻頻點頭,記憶的閘門隨之打開。正是這段生死邊緣的托舉,讓曾經的受助者蛻變為施助者。
從受助到助人:十五年詮釋“報恩”新境界
病愈后的婁逢理總尋思著如何報答恩人孫茂芳。他想到將感恩化作行動,想到孫茂芳是當代雷鋒,無償幫助了很多位孤寡老人,于是他學著孫茂芳的樣子,在家鄉寧??h岔路,扎根衛生院、養老院照顧孤寡病殘老人,特別是近幾年,下村幫扶這些困難人員,越來越多。十五年間,這位農民志愿者累計為400余位老人喂飯擦身,清理重度褥瘡,甚至親手為20多位無親無故的老人操辦后事。沒有分文報酬,他卻說:“孫老照顧王炎老人17年,我這十五年只是續寫他的雷鋒精神。”
婁逢理自費購買了血壓計、理發剪等工具,給每位老人準備了筆記本,上面記錄著老人的病史、每天的飲食乃至大小便等各種數據。血壓計為偏遠山村老人筑起健康屏障,理發剪則讓臥床患者重拾體面。15年的無私奉獻,鄉親們從最初笑他"傻"到如今稱他“孝子”“好人”“雷鋒”,見證著這段用生命書寫的報恩之路。
榮譽等身:硬漢柔情鑄就精神豐碑
十五載春華秋實,他先后被中央和浙江省委、寧波市委等授予中國好人、浙江省道德模范、浙江好人、浙江省最美志愿者、寧波市道德模范,寧波好人、寧波市最美志愿者等榮譽稱號。省市縣有關領導親切看望他,并熱情點贊他的先進事跡。他所在的家鄉黨委政府作出向他學習的號召。中國文明網、浙江日報、浙江電視臺、寧波日報、寧波電視臺等媒體均宣傳報道過他的先進事跡。面對這些,這位樸實的漢子總是說:“我只是孫老播下的一顆種子,能發芽是因為扎根在雷鋒精神的土壤里?!?br/>在病房的“特殊匯報會”上,孫茂芳將親筆書寫的“學雷鋒,永走健康路”贈予婁逢理。婁逢理捧起“墨寶”鄭重承諾:“我要向您學習,一輩子學雷鋒做好事。”此刻,窗外的柳樹正綻放出新芽,仿佛預示著這場跨越千里的精神接力將長出更多希望。
這場歷時兩小時的會面,不僅是兩代模范的溫情相聚,更是一次新時代雷鋒精神的莊嚴宣誓。從孫茂芳60年如一日書寫大愛,到婁逢理十五年扎根基層傳遞溫暖,他們用行動證明:雷鋒精神從來不是歷史課本里的鉛字,而是代代相傳的火種,在每個人選擇善良的瞬間永恒閃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