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問:
討論某個話題時,我和對方持對立的觀點,當我想進一步據理力爭的時候,TA說“我不跟你吵”,停止了這個對話。我固執地“自證”被停止,停止后的沉默,讓我有一拳打到棉花上的感覺。我知道TA是想停止無意義的話題與爭辯,是非常合理、理性的,但我卻感覺有點難過,這是為什么呢?
咨詢師答:
多數情況下,“我不跟你吵”這樣的終止方式都容易讓人感到難受。話語中說的是不吵了,但話語背后涉及的太多心理、情感和權力動態尚未能明晰,這樣的情形下,很難讓爭論或者談話就此停息,面對“未完結的事項”,激起新的情緒也往往在所難免。
“我不跟你吵”,具有單方面切斷溝通,引發“情感忽視”的效應。正爭論的雙方中,一方突然強制結束對話,另一方很可能會感到自己的情緒和觀點被強行壓制,體驗到被拒絕感,或者被視為“不值得被傾聽”。這種單方面的終止類似于情感的冷處理,當另一方曾有過相似的創傷經歷,極易觸發出被否定的恐懼,感受到強烈的不安。
“我不跟你吵”,往往帶有隱含的“權力不對等”的信息。說出“我不跟你吵”的一方,可能通過終止對話宣告自己對局面的掌控,而另一方被迫接受這種“休戰”,容易產生被壓制的憤怒或無力感。同時,這句話也暗含著“你無理取鬧,我懶得理你”的潛臺詞,帶有道德高位感,進一步激化對方的情緒。
如果是在親密關系中的爭吵,爭吵常常會夾雜著對彼此聯結的渴望(如希望被理解),突然終止對話會被解讀為“關系斷裂”的信號,感受到情感聯結的斷裂,觸發依戀系統中的分離焦慮。若觸發的激烈情緒未被妥善處理,雙方都可能陷入到“情緒反芻”中,反復回想爭執細節,加劇痛苦。
“我不跟你吵”,其實很多時候是對“理性”的過度推崇。在強調“冷靜處理沖突”的文化中,終止爭吵可能會被視為成熟表現,但實際上壓抑情緒,反而阻礙深層的溝通。尤其在性別差異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例如男性常被社會期待為“避免情緒化”,用“不吵”維持“理性”的人設,讓女性感受到情感的疏離。
而這其中作為男性本身其實也并沒有因此獲得情緒上的疏通,僅僅是在依靠壓抑或者克制自己的情緒獲得暫時的平靜,最終可能帶來更多反復疊加的情緒效應,或帶來生活中更多關系的回避與沖突,或引發出自身的情緒癥狀、以及軀體化癥狀等不適的影響。
因此,面對沖突,“我不跟你吵”并不是適合的終止爭吵的方式,所引發的不適感,正是強行使用理性的機制,將情緒努力壓抑下去所激發出來的情感體驗。
面對不想要繼續下去的爭吵,除去強行的終止,或許可以嘗試其他更適合彼此情緒先降溫再停止的方式,比如:明確的表達意圖,“我現在情緒激動,需要冷靜半小時再繼續談”,而非簡單宣告“不吵”;或者共情式的回應,“我知道你很生氣,我們先休息一下”,然后約定后續溝通的時間,避免問題被永久擱置。
沖突的本身是關系深化的機會,但對每個人來說想要把控好這個機會都是有難度的,需要彼此之間具有相近的人格發展水平,以及彼此適合的關系狀態。
當一方使用了“我不跟你說”的方式來試圖結束爭論時,也是在某種程度上提醒對方,他/她可能此刻已經到了其所能承受的沖突范圍之內的臨界情緒,他/她不得不結束爭論了,因為之后他/她或許會面臨自身情緒上的失控。
此時爭吵中的另一方或許也可以由此暫停并拉回到對自己的覺察與反思中,盡管帶有各種不適的感覺,但也是可以促使自己冷靜,回到當下,開始對自己進行安撫與關照的時刻。
對于任何的爭吵,當可以將“終止爭吵”轉化為“暫停—修復”的積極循環,而非逃避或壓制,對于彼此的關系建立或修復,以及各自內心的成長都將具有相對的積極作用。
——劉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