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智鋒
在音樂綜藝同質化嚴重的當下,四川衛視《中國情歌大會》另辟蹊徑,以“情歌”為文化紐帶,搭建起傳統與現代的情感橋梁。節目通過重構經典旋律、交融多元藝術形態及全景式舞臺空間,打造了一場獨屬于中國式浪漫的視聽盛宴,使中華文化的浪漫基因在當代語境下迸發出鮮活的時代生命力。
一、音樂改編:傳統與潮流的動情交響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對愛情的追求是永恒的,對自由的追求也是永恒的。節目以“老歌新唱”為核心邏輯,在保留傳統情歌韻味的同時大膽融入現代編曲與演繹方式,民族唱腔與流行音樂的跨界融合,戲腔與說唱的創新搭配,都讓經典情歌煥發新生。這種改編并非簡單的音樂元素疊加,而是以音樂為媒介,實現文化基因的“創造性轉化”,在旋律的流轉中勾勒出中國人細膩而豐富的情感世界,迸發出年輕化的審美張力。
段奧娟與姚琛在演繹《達坂城的姑娘》時巧妙融入說唱元素,以現代節奏重構新疆民謠的歡快敘事,展現愛情表達的代際對話;民族情歌《槐花幾時開》全新編曲融合了新的故事,大提琴悠揚的樂聲模擬著歲月流逝的軌跡,賦予歌曲關于愛情等待的凄美底色,將一個少女在槐花樹下等待愛人一生的故事娓娓道來,高潮時的撥弦更是模擬出愛人思念的心痛;袁一琦、姚琛以歡快的節奏對唱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的經典唱段《踏青采茶》,觀眾恍若步入踏青采茶的詩意畫卷,真切地感受到春日好景踏青時的怦然心動;桑植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既保留了“隔山傳情”的土家山歌韻味,又融入電子音樂的元素,讓民歌重新煥發傳播活力。
二、文化敘事:從典籍詩歌到時代圖譜
在中華文學的浩瀚海洋中,愛情如同永不干涸的涌泉,浸潤著五千年的文明脈絡。從《詩經》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含蓄萌動,到賈寶玉與林黛玉之間生生世世的牽絆,典籍中的愛情敘事始終與中華文明同頻共振。盛世繁華的浪漫相守,亂世烽煙的忠貞守望……五千年時光積淀的情感認同不僅構建了中國人獨特的情感倫理,更在代代相傳中凝結成跨越古今的文化基因,融匯成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
第一期節目以“典籍里的情歌”破題,從《詩經》的含蓄追尋到《紅樓夢》的宿命悲歡,通過舞臺劇式演繹,構建起中華情歌的文化坐標系,將個體情感升華為集體記憶。六名經典古裝扮相的演員為嘉賓送上古代象征愛情的六個信物——玉佩、玉簪、香囊、羅帕、手鐲、木梳,更化用《禮記》的“投壺”進行選歌,將非遺的活化傳承納入情歌藝術生產體系,觀眾隨著歌手的具身體驗代入情境,在虛實交錯中觸摸到文化典籍中的情感重量。
“國風美少年”劉宇在節目中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頻頻登上熱搜。在《琵琶行》中,劉宇將自己擅長的古典舞與戲腔碰撞,演繹出國風美學的新可能。而在第二期節目里,歌曲《天邊》與呼麥技法的融合也令人眼前一亮。呼麥是蒙古族最古老的歌唱藝術形式之一,也是具有標志意義的蒙古族族性歌腔。這一創新改編突破了觀眾對原版《天邊》的印象,讓歌曲在蒼茫吟唱中升華為民族交融的聽覺圖騰。
三、全民互動:從私人情愫抵達集體記憶
從怦然心動的初相遇,到靈魂共鳴的深相知,再到細水長流的歲月長,中國人對愛情的最高想象始終是那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華夏兒女自古就刻在DNA里的浪漫誓言,更在《中國情歌大會》上成為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情感對話。那些刻在竹簡絹帛里的古老誓言,正在這個時代的熒光海里重新蘇醒,這不僅是音樂對傳統文化的深情回應,更是華夏兒女跨越千年的情感傳續。
在第四期節目中,音樂化身為承載集體記憶的時光膠囊。袁一琦用溫暖的嗓音把《一次就好》里的“珍惜”具象為一段震撼人心的現實史詩——重慶江津的懸崖峭壁上,6208級人工石階如同愛情的刻度,每一鑿都是丈夫對妻子跨越半個世紀的無聲告白。她娓娓道來的講述和珍貴的影像資料突破了傳統音樂綜藝的視聽邊界,更讓“珍惜”從抽象概念升華為可觸摸的生命力量。此外,井朧的《唯一》為觀眾帶來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和妻子張梅溪相依相伴七十多年,詮釋了一生只愛一個人的終極浪漫;王晰攜三對金婚夫婦創新演繹《牽手》舞臺,讓夫妻間攜手走過數十年風雨的深厚情感具象化。這些細節構建起一個多維的情感場域,“執子之手”的古老誓言在當代年輕人面前完成了從私人情愫到集體記憶的飛躍。
四、文化尋根:“情歌里的中國”基因解碼
節目組帶領觀眾深入情歌背后的故事,實地探訪山西普救寺、重慶三毛故居、敦煌等地,創新演繹《西廂尋他》《滾滾紅塵》等經典曲目。這不僅跳脫出了傳統演播廳的桎梏,完成了一場情歌文化尋根的壯游,亦是一次對中華文明情感基因的深度解碼。節目用情歌作探針,穿刺“中國式浪漫”的生成肌理,每首情歌都是塊隱形的文化活化石,每段旋律都是刻著民族情感密碼的生動記憶。
地理坐標與音樂文本的互文,也暗合節目“中國里的情歌,情歌里的中國”的深刻主題。讓情歌回歸孕育它的山水、街巷與人群,讓歷史聲景與當代聲場同頻共振,“中國式浪漫”真正成為具有現代傳播力的文化符號。這種將音樂人類學思維注入音樂競技類綜藝生產的創新,不僅是對情歌經典的致敬,更讓情歌成為丈量文明厚度的標尺,樹立起“文化返場”的標桿。
愛情在歲月的流轉中演繹著不同的篇章,內核卻始終如一;浪漫從未消逝,只是等待被重新詮釋。《中國情歌大會》如同一部“流動的情感史詩”,在音符躍動間完成對中華文化的深情告白,不僅呈現了極富情感的藝術表達,更完成了對中華文明情感密碼的系統性破譯。當千年情詩在說唱節奏中活化演繹,節目已然超越了音樂競技的范疇,化身為一扇窺見中國人情感哲學的棱鏡,讓沉淀千年的“中國式浪漫”在當代語境下迸發出嶄新的文化能量。
(作者胡智鋒,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