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幾何中心,新塘鎮正經歷著產教協同發展的戰略挑戰期——這座擁有56萬常住人口的產業重鎮,2024年規上工業總產值達257.6億元,卻因優質教育資源稀缺陷入人才結構性流動、產業升級受阻的困境。當東莞松山湖以“名校+名企”模式實現產教共振,深圳坪山通過基礎教育升級撬動產業轉型,同處大灣區樞紐位置的新塘鎮亟需找到破局之鑰。為此,《學校品牌管理》雜志提出以“戰略定位、根基夯實、創新引擎”三大行動為抓手,推動新塘鎮從“千強鎮”向“教育強鎮”躍遷。
在戰略定位層面,新塘鎮需錨定“廣州東部教育高地”目標,響應國務院“擴大高中階段學位供給”的頂層部署,結合廣州東部中心建設規劃,以教育撬動區域能級躍升,破解產教失衡困局;借鑒東莞松山湖“名校+名企”模式與深圳坪山“教育反哺產業”經驗,通過優質教育吸引頭部企業,推動新塘從“制造大鎮”向“智造強鎮”轉型,同時依托明代大儒湛若水“甘泉學派”發源地的文化底蘊,將傳統哲學與現代教育融合,打造兼具歷史厚度與創新活力的教育IP,以“增學位、強質量、塑品牌”為核心路徑,讓新塘鎮實現跨越升級。
在根基夯實層面,新塘中學作為廣東省國家級示范性高中,承載八十年辦學底蘊,是教育高地的核心基石。該校肇始于明代湛若水尚書府舊址,以“承甘泉文化,育現代君子”為辦學理念;205畝生態校園內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科學布局,宿舍配備空調、洗衣機,廣州市A級食堂保障生活品質;師資團隊擁有高級教師85人、研究生61人,省級名校長工作室領銜,高考“低進高出”“高進優出”成效顯著,大批學子進入985、211及雙一流院校。建議對新塘中學進行升級:高一招生計劃增至700人,依托新成立的教育集團輻射鎮域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深化體育、藝術、小語種等特色課程,與中山大學共建“傳統文化與科創融合實驗班”,并以科技節、體藝節、社團節和入門禮、成人禮、畢業禮為載體塑造“甘泉德育”品牌,成為廣州東部文化育人標桿。
在創新引擎層面,東江外語實驗學校(以下簡稱“東外”)對標東莞東華中學,扛起追趕使命。東外自2020年創辦以來,以“綠色教育”為核心,四年內實現中考體育全員滿分、區測成績穩居榜首、插班生成績顯著提升;通過分層教學、培優輔弱等個性化方案及70余門校本課程、31個社團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培養“體學雙修”“藝學雙修”的優秀學子。其師資團隊匯聚原“潮實”“廉實”的“清北”教師及原“廣外附”教師,構建選拔、培訓、管理、考核四位一體的師資體系,協同家庭與社區探索“五風”教育品牌建設。借助新塘鎮“甘泉學派”文化紐帶,建議東外規劃新增1000個高中學位,引入1-2家世界500強企業共建實訓基地,三年內實現高考重本率突破60%,打造“灣區綠色教育示范?!逼放疲钶竷炠|生源回流,并通過“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三鏈耦合探索“教育反哺產業”新范式,助力廣州東部從“交通樞紐”邁向“價值樞紐”。
新塘鎮教育高地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絕非簡單學位補充,而是區域發展模式的深刻變革。以新塘中學為文化根基、東外為創新引擎,雙校協同激活“產教城”融合新動能,期待這座千年產業強鎮以教育為支點,書寫從“千強鎮”到“教育強鎮”的躍遷篇章,為大灣區“以教興城”提供鮮活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