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用海歸派,只在國內高校里培養(yǎng)人才。”“海歸派里有間諜,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
格力電器在2025年4月22日的臨時股東大會上完成董事會換屆,71歲的董明珠以 100% 贊成票率連任董事長。同時將總裁職位交由張偉接任,新一屆董事會中 85 后技術骨干鐘成堡的加入,標志著格力管理層年輕化進程進入新階段。
然而,董明珠在回應投資者關于管理層年輕化的提問時,卻拋出 "絕不用海歸派" 的爭議言論。這一表態(tài)與其近年來的人才戰(zhàn)略一脈相承。
只是在流量為王的時代,爭議本身就是最劃算的廣告費。然而這份用話語炸彈點燃的財報煙火,能否照亮格力穿越周期迷霧的前路?
年輕化還是“老樹新花”?
董小姐的嘴,格力的盾。這位71歲仍以“精神90后”自居的鐵娘子,在格力電器2025年董事會換屆的鎂光燈下,再次用金句完成了對輿論場的精準爆破——“絕不用海歸派,只在國內高校里培養(yǎng)人才”。
雖然這番太極打得漂亮,卻難掩股東們對“董小姐終身制”的隱憂。畢竟,當舒立志、鐘成堡等新晉董事的履歷表上赫然寫著“格力工齡15年+”“內部培養(yǎng)標兵”時,所謂的年輕化更像是老樹開新花——嫁接的仍是同一套根系。
格力電器的管理層結構調整始終與投資者訴求緊密關聯(lián)。2024 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營收同比下滑 5.34% 至 1467.2 億元,凈利潤卻逆勢增長 9.3% 至 219.6 億元,這種 "增收不增利" 的結構性矛盾,折射出家電行業(yè)存量競爭的殘酷現(xiàn)實。投資者對管理層年輕化的焦慮,本質上是對格力能否在智能化轉型中保持創(chuàng)新活力的擔憂。
從董事會換屆結果看,格力確實在推進年輕化:38 歲的鐘成堡作為技術骨干進入董事會,其從基層技術員到總裁助理的晉升路徑,體現(xiàn)了 "內部培養(yǎng) + 技術導向" 的人才策略。但這種調整遠未達到市場預期 —— 新一屆董事會平均年齡 58 歲,仍高于美的集團(55 歲)和海爾智家(56 歲)。董明珠在股東大會上強調 "年輕化的關鍵是思想而非年齡",更像是對投資者質疑的軟性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格力的年輕化策略與財務數據形成微妙對沖。2024 年公司研發(fā)投入達 78.2 億元,同比增長 5.47%,研發(fā)人員占比超過 16%,但研發(fā)團隊中無一名海歸。這種 "重本土、輕國際" 的人才結構,在空調主業(yè)毛利率穩(wěn)定在 30% 的背景下尚可維持,但在新能源、智能裝備等新興領域,可能成為技術突破的瓶頸。
本土學生工資比海歸低1/3
但若以為這只是場脫口秀就天真了。董小姐的“不用海歸群體”,實為一場精心策劃的流量收割。
2024年一季度,格力電器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xiàn)金流量凈額為-29.41億元,而上年同期為150.65億元,同比下降了119.52%。
更深層的算計則藏在人力成本里。根據《全國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趨勢與展望2023》,2023年國內應屆生平均招聘月薪為10342元,2023年海歸優(yōu)先崗位的平均招聘月薪為15240元。因此,選擇“物美價廉”的本土應屆生,既能壓縮薪酬開支,又能確保人才更易融入“董明珠思想”體系,堪稱成本控制與意識形態(tài)的雙贏。
至于“間諜論”的驚悚修辭,不過是流量時代的爆款標題黨,潛臺詞分明在喊話:“都來看看咱格力的核心技術硬核到需要防諜!”這套組合拳下來,既安撫了擔心技術外流的民族情緒,又給“格力核心技術”的故事添了把柴火。
細究格力股權結構,高瓴資本持股16.02%、香港中央結算增持至11.87%,這些資本耐心正在接受考驗:董小姐個人IP與格力品牌的深度綁定,雖帶來短期流量紅利,卻也導致“董明珠健康家”戰(zhàn)略發(fā)布后股價四連跌。
董小姐筑起的“人才圍城”,既是格力的護城河,也可能成為困住未來創(chuàng)新的迷宮。當碳化硅芯片的裝機量與直播間的銷售額共同撐起財報時,這位鐵娘子或許早已參透商業(yè)的本質——在流量為王的時代,爭議本身就是最劃算的廣告費。
只是當雷軍帶著小米汽車殺入戰(zhàn)場,美的用數智化悄然包抄時,董大姐的“人才圍城”能防得住友商,防得住時代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