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久(1966年10月生)作為河北滄州工筆畫領域的代表人物,其藝術創作以工筆花鳥畫為核心,兼具寫意風格,作品既扎根傳統又融入時代精神,展現出獨特的藝術語言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以下從藝術風格、題材選擇、技法特征、成就影響及創作理念五個維度對其國畫作品展開解析。
一、藝術風格:融合裝飾性與寫實性,構建瑰麗沉穩的視覺體系
張志久的工筆花鳥畫以“裝飾性風格”著稱,這一特征的形成源于其對傳統與現代技法的融合。他早年臨摹陳之佛、喻繼高等工筆大家的作品,汲取了陳之佛“觀、寫、摹、讀”四字訣的精髓,注重對自然物象的細致觀察與提煉。其畫面中,太行山的山石、花草常以幾何化的形態呈現,線條工整而富有節奏感,色彩的運用尤為突出——瑰麗的原色與沉穩的復色結合,形成既明快又厚重的視覺對比。例如作品《闊野蒼茫時有聲》中,他用赭石與青綠交織渲染山巒,輔以金線勾勒輪廓,既保留工筆的精細,又通過色彩的層次感強化了畫面的空間張力。
此外,他的寫意花鳥畫則追求“形神兼備”,如《墨竹》以簡練的筆觸捕捉竹葉的飄逸之態,墨色濃淡相宜,既顯傳統文人畫的雅致,又融入現代構圖的飽滿感。這種工寫結合的風格,體現了他對傳統技法的繼承與突破。
二、題材選擇:以太行山為母題,抒寫自然與人文的交融
張志久的創作靈感多源自河北、山西交界的太行山脈。他常年與滄州畫家群體深入太行寫生,將山間草木、奇石溪流轉化為藝術符號。例如《情系太行》以山間野花與嶙峋巖石為對象,通過細膩的筆觸刻畫植物的生命力與山石的滄桑感,隱喻人與自然共生的哲學思考。這種地域性題材的選擇,不僅彰顯了滄州本土文化的滋養,也賦予作品強烈的情感厚度。
同時,他善于將傳統花鳥題材與時代主題結合。如《高風亮節》以松竹為象征,呼應文人畫的清高品格,卻在構圖上采用對稱式布局,融入現代裝飾美學,傳遞出對傳統精神的當代詮釋。
三、技法特征:復色運用與構圖創新
在技法層面,張志久的工筆畫尤為注重色彩的創新。他突破傳統工筆的平涂技法,通過多次罩染與疊加,形成豐富的復色效果。例如《秋聲無華》中,秋葉的橙黃與赭褐并非單一色調,而是通過層層渲染呈現微妙的漸變,既保留了工筆的細膩,又增添了油畫的質感。此外,他常以“飽滿構圖”強化視覺沖擊力,畫面元素疏密有致,留白處多用于營造意境,如《荷塘野趣》中荷葉的繁密與游魚的靈動形成動靜對比,空間層次分明。
四、藝術成就與社會影響
張志久的作品50余次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性展覽,10次獲獎(含6次最高獎),奠定了其在工筆畫領域的學術地位。
2007年12月,作品《秋臨太行深處》獲2007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作品獎(中國美術家協會最高獎)
2008年8月,作品《鴻灣清清秋》獲“和諧家園”全國工筆畫作品展優秀作品獎。(中國美術家協會最高獎)
2009年6月,作品《濕地情深》獲2009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作品獎(中國美術家協會最高獎)
2010年5月作品《秋之韻》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生存·和諧·美好—上海世博會中國美術作品展覽優秀作品獎
2012年10月作品《白洋淀印象》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2012年全國工筆畫作品展優秀作品獎。
2013年6月作品《秋至大野》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相聚宜興’全國工筆畫作品展優秀作品獎。
其代表作《闊野蒼茫時有聲》《情系太行》分別入選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大展和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國畫展,并被收藏,體現了主流藝術界對其創作的認可。作為滄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他積極參與地方文化建設,推動本土藝術與全國對話。
五、創作理念:以心入境,追求“畫道合一”
張志久強調繪畫是“心境的修煉”,認為“畫貴氣韻,創意需深遠”。他深受道家“靜觀玄覽”與儒家“物必有合”思想影響,主張通過寫生感悟自然,再以心象重構物象,達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其藝術評論中提到:“畫家的修煉主要是心的修煉,心靜則明”,這一理念在《風情雨露》等作品中得以體現——畫面中雨露浸潤的花草不僅是對自然的摹寫,更是對生命韌性的禮贊。
結語
張志久的藝術創作,既扎根于滄州地域文化,又通過工筆與寫意的交融、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構建出獨具辨識度的美學體系。他的作品不僅是視覺的盛宴,更是文化傳承與時代精神的載體,為中國工筆畫的當代發展提供了重要范本。未來,隨著其藝術理念的深化與實踐的拓展,其影響力或將進一步輻射至更廣闊的藝術領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