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老造謠說中美之間正在談判,以所謂“知情人士”的名義透露中國派出了好幾個團主動溝通,特朗普還說很快就會達成協議,國內有些人也因為這些謠言就說中國要對美國妥協了。然而我們是一點臉面都不給,外交部發言人公開表示:中美正在談判是假消息,中美雙方并沒有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或談判,更談不上達成協議。
無論特朗普真實目的是什么,凡是關于中國的言論,都可以不關注了。以后如果沒有實質性動作,小鎮也不準備再談這些朝三暮四的無聊把戲,還是把每天有限的時間寫一些更有價值的事情。
小鎮之前經常批判國內某些人盲目把日本經驗套在中國身上,小鎮上周剛寫了《》,國內越是鼓吹日本政府做的好,那日本失落三十年的責任就壓在美國頭上,比如把在外力壓迫下升值等同于危機,現在面對美國壓力,人民幣就是不升值。
但實際上,日本之所以失落三十年,最大的責任就是日本政府嚴重錯誤的政策決策,最大的錯誤就是金融和貨幣政策,短時間內快速升值,該放水不放水,不該放水又狂放水,該進行金融監管的時候卻又放縱資本無序擴張,最終日本成了美元的“老鼠倉”、全球資本的“客廳”,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不過在應對關稅戰和經濟增長模式轉型上,日本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目前國家的一些做法恰恰就是把日本經驗本土化。
首先要學習的,是堅定關稅戰、貿易戰,中國必勝、美國必敗的信心。
都已經2025年了,應該不至于還覺得中國不如日本吧?
目前美國對中國發起的一系列貿易戰,其策略跟當年針對日本幾乎一模一樣。比如對標“廣場協議”的“海湖莊園協議”,發起反補貼和反傾銷調查,征收高額關稅,要求貿易平衡、減少對美貿易順差等等,美國當年這么做,并不是要重塑美國的制造業,而是要打斷、遲滯日本的制造業的追趕速度,逼著日本更多消耗寶貴的資源。
但就算是非正?;娜毡荆泊蜈A了對美關稅戰。就拿日本對美直接順差來說,注意是直接順差,因為后來日本開始了規模龐大的企業大出海。美日關稅戰從1971年美國對日本彩電征收反傾銷關稅開始,那一年順差大概是20億美元,然而到1985年廣場協議簽署的時候,已經擴大到400多億美元,2000年順差達到頂峰的800多億美元,之后開始緩慢下降,2024年下降到630億美元,以上都是貨物貿易。
但大家可能還記得前不久的一個新聞,2024年日本經常項目順差達29.26萬億日元,為1985年以來最高紀錄。
自2021年以來,日本連續四個財年出現貿易逆差,為什么經常項目順差反而達到歷史高點?
原因就是經常被提到的“隱形日本”“海外日本”,也就是出海日企在全世界構建的龐大商業帝國。
當年日本政府之所以同意日元升值,絕不是簡單的因為美國的施壓,而是認為升值對日本利大于弊,更順應了未來發展趨勢,最大的利就體現在支持日本企業出海上。
雖然日元升值對日本本土出口不利,但要考慮到日本當時的國情。日本早在1970年城鎮化率就已經達到70%以上,家電等普及率達到飽和,這就意味著日本城市化進程結束、耐用消費品到達天花板,日本戰后20多年的傳統經濟增長機制需要轉型,而日本畢竟只有1億人,當時已經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需要解決經濟內需動能減弱后,日本經濟往何處去的歷史性問題。
這時候美國要求日元升值、縮小日美貿易順差,客觀上也順應了日本經濟轉型需求,一個重大的利好就是支持日本海外投資。
廣場協議簽署后的第二年,日本提出“黑字還流計劃”,希望通過設立亞洲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將日本幾十年累積的貿易盈余、國內資本以貸款方式借給發展中國家,以此減少貿易順差、改善對外關系,同時為日本經濟繼續高速增長尋找新的出路。
之后日本資本如洪水般涌向全球。以日本海外直接投資為標志,1981年是89億美元,1985年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22億美元,當年就成為世界第一大對外直接投資國,然而這僅僅是開始,1989年猛增到675億美元。
但這是以美元計價,日元投資增速遠沒有這么快,如果日元不大幅升值,日本對外投資不可能如此迅猛的增長。
僅1985年到1991年日本海外投資總額超過4000億美元,注意這包括直接投資和投資后的增值等,從總量上也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國,大量日本出海企業就地把獲得的收入用于當地設備投資和并購。
上述在日本的國家政策中,被定義為從“貿易立國”向“對外投資立國”轉變。1991年日本本土泡沫破裂,日本開始進入失落的三十年,但越是國內需求萎縮,日本企業、日本資本出海的動力就越強,到2000年也就是中國入世前,日本海外設備投資額就已經超過國內,而且之后差距拉開的越來越大。
小鎮聯想到,日本漫畫家尾田榮一郎1997年創作《海賊王》的時候,那句激發海賊們尋找新世界的口號“我把所有財寶都放在那里”,是否也受到當時日本企業大出海的影響呢?
日本已經實現了從貿易立國到投資立國的轉變,2023年日本海外凈資產規模超過3萬億美元,自1991年以來穩居世界第一,日本企業在海外的收入相當于日本GDP的一半,于是又被稱為“在海外再造了半個日本”。
也就出現了前面提到的連續四年貿易逆差,但經常項目順差卻達到1985年以來最高紀錄的反差。
正因為大量產業和制造能力已經轉移到海外,在統計上列入其他國家進出口數據,所以從2000年開始,日本對美順差就開始逐漸下降,但因為美國制造業崩潰的太快,所以日本本土對美貿易仍然占據優勢。
上述是總體數據,我們還可以觀察下微觀。比如日本汽車,目前雖然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崛起,日本汽車在中國市場上持續收縮,但從全球看,2024年日本汽車產銷量雖有所萎縮,但仍占全球四分之一,日本三分之二的汽車是在海外生產的,本土生產的汽車也有近一半出口海外。
在沒有獨立的國際地位、日本政府屢出昏招等等不利局面下,如果把日本本土和海外加在一起,顯然美國針對日本的關稅戰是失敗的,令日本制造業上了一個大臺階。
現在的日本海外產業又出現新的變化,從過去以制造業出海為主,變為非制造業出海為主,也就是目前國家特別關注的服務貿易,目前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服務貿易國,2008年日本非制造業對外投資規模首次超過制造業,現在二者占比已經達到3:7。
所以別看日本本土失落了三十年,但依托龐大的海外利益,照樣能維持下去。但需要注意,本土衰弱、海外開花帶來的最大問題是貧富差距拉大。畢竟普通人更多留在國內,大量的資金、人才、技術都在海外,日本本土的機會就少了很多。
在這方面,更依賴大財團和對外投資的韓國更加嚴重。
相比什么資產負債表收縮論、日本財政刺激政策,上述借美國施壓,通過出海完成國家經濟增長轉型,才是更應該關注、學習的。
既然被美國牢牢掌控的日本,都能打贏美國挑起的關稅戰,何況中國呢?相比上世紀80年代的日美貿易戰,現在中國的把握更大。
從美國角度,現在的美國制造業相比1985年嚴重衰落,美軍乃至北約軍力更是跌到幾十年來的最低點,最強大的金融也面臨危機。
從中國自身看,人口是日本的十幾倍、經濟規模是日本的5倍,論制造業、農業等實際產能更是遠大于日本,更別說中國擁有日本極為羨慕的強大軍事力量和國家主權,這就意味著,中國完全可以頂住美國的干預。
當年的日本因為本土政府受制于美國,只能把重心專注于“外循環”,而中國完全可以內外兼顧,搞“雙循環”,而且以內循環為主。
中國消費其實很強,我們說內需不足、提振消費,是因為中國的生產制造能力更強,強到了人類前所未有的地步,而與此同時受疫情、戰亂、貿易戰等沖擊,國際消費萎縮,所以我們才需要提高內需來消化一部分出口。
還是以汽車為例。日本2024年全球銷量2100多萬輛,其中75%在海外,而中國產量為3128萬輛,銷量是3143萬輛,其中整車出口為586萬輛,還進口了500多萬輛,而近年來,中國本土市場汽車產銷量都在持續增長,比如2024年同比分別增長3.7%和4.5%。
在很多實物消費上,中國本土往往占據全球三分之一以上,遠超中國人口占比。
比如新車銷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是美國的兩倍,就算加上二手車市場,中國也仍然超過美國。但要注意美國二手市場銷量高達3100萬輛,是新車銷量的兩倍,超過10年車齡的二手車就超過20%,再考慮到美國嚴重缺乏可靠的公共交通,沒有車寸步難行,中國汽車的消費能力遠超美國,很多家庭買了車以后,根本不開。
還有手機,中國是美國的3倍,蘋果手機在華銷量也已經超過美國;電腦方面,中國是美國的近10倍。至于農產品,畢竟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論總量肯定不合適,但就算從人均角度,中國也有很多農產品消費超過美國,比如蔬菜占全球一半、水果占全球45%、肉類占27%、淡水魚占70%等等。
而在最反應現代生活的家電消費方面,中國人均消費跟美國是差不多的,所以總量上也基本是美國的3-5倍。
如果這樣還說中國消費市場小,那全世界還有大的嗎?
不妨想想,如此一個史無前例的“怪物”,現在要開始像日本一樣大規模出海,或許在幾十年后,會在海外新造半個中國,那時會是何等壯闊?
最關鍵的,中國還彌補了當年日本四個最大的短板。
一是更加堅定科學的決策。
這一點不展開說了,太多太多,中國說要實現的,無論五年、十年還是更長的規劃,最終都實現了。而治理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這是超越了人類目前一切管理學理論的奇跡。
二是持續增強的內循環。
14億人的龐大成熟市場的內循環也才剛剛開始,現在就連全國統一大市場都還沒有打通,省與省之間的經貿往來甚至還不如各省與海外國家的聯系緊密,而中國還有數億人人均年收入不足1萬元,廣袤的內陸有待開發,這都是未來巨大的增長潛力。
三是強大國防支撐的獨立自主。
不必掰扯中美兩國常規軍力到底誰更強大,這是沒有意義的,軍隊建設要服從國家戰略,中國軍事建設的目標是守衛中國本土和周邊,而美國是全球霸權,美國不可能把全球乃至本土的軍隊全部調到中國周邊,如果敢這么做,美國霸權立刻就要瓦解。更何況現代戰爭,更加攻弱守強,比如俄羅斯打烏克蘭、美國打胡賽、以色列打加沙,防守就是更占優勢。
不僅是軍事,中國也格外看重金融安全,對內整頓排雷,對外加強資金管控、穩定人民幣匯率,美國最擅長的金融武器難以發揮。
四是優勢越來越大的科技和人才優勢。
日本搞海外戰略,因為本國資源有限,也嚴重影響到本土的科研和人才培養。從泡沫破裂開始,日本本土就不斷削減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經費,很多日本研究團隊被迫轉到中國,種種原因也導致日本一再錯過關鍵的技術變革,錯失了信息時代和新能源轉型,現在又要錯失智能時代。
反觀中國,同樣不掰扯中美在科技領域到底誰更強,最起碼要承認,中國和美國是可以相提并論的,在全球幾乎所有的前沿領域,中國都最起碼是第二。
而中國一直在加強科研和教育投入,就算現在美國在科研領域仍然有一定優勢,但5年、10年后,中國一定全面超越美國,這是客觀規律決定的,沒有人才和資金,哪來的科研成果?現在特朗普就連哈佛、NASA的科研經費都在大規模削減,基礎教育的坍塌也沒有得到改善,還限制中國學生留美,美國上哪獲得足夠的人才?靠印度嗎?
2025年,國家已經將出海上升到戰略高度,不同于過去以大型國央企開展大基建為主的海外基建模式,這一次更多是扶持中小企業出海,很多策略就是仿照日本,要從過去以出口為主的貿易出海,轉變為實體扎根海外的出海,比如工信部的“萬帆耘?!惫膭钪行∑髽I出海等。
出口和出海是不一樣的。一個企業就算海外營收占比達到90%,但如果只是在海外找一個經銷商或合作伙伴,把生產的商品賣出去,那也僅僅是出口。出海一定是要在全球各國扎根,到那時候,全世界背后都是中國制造,誰還能抵制?
當然,目前在出海上還有很多問題,小鎮在政策制定和平臺、一線企業溝通中,也感觸很深,不過這就是另一篇要談的了。
出海的大方向已經定了,無非就是如何做得更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其他文章推薦
如果喜歡,還請點贊、“在看”和關注吧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發現“大樹鄉談”
備用:大樹鄉談2022、大樹鄉談20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