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今天咱來嘮嘮商鞅這位歷史上超厲害的人物。商鞅大概出生在公元前390年,去世于公元前338年。他本來姓公孫,后來因為在秦國當官干得太出色,被封到商地,所以大家都叫他商鞅,也有人叫他公孫鞅或者衛鞅。公元前361年,商鞅離開了魏國,跑到秦國去闖蕩。到了公元前359年,他搞出了一場“變法”,那可是中國歷史上特別有成效的第一次政策“大改革”呢。可惜啊,最后因為得罪了權貴,被殘忍地車裂而死。
要說起商鞅的祖上,能一直追溯到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周武王把康叔分封到朝歌那塊地,建立了衛國。在春秋的時候,衛國還有點實力,可后來大國之間爭來斗去,衛國就越來越弱了。到了戰國,都成了魏國的附屬國。公孫鞅就出生在這么一個走下坡路的王族家庭里。他不是嫡長子,只能以公子的身份,在魏人和衛人的夾縫里過日子。國家越來越不行,家里也跟著沒落,這讓公孫鞅從小就立下大志向,拼命讀書。
公元前361年,公孫鞅在魏國等了老久,也沒得到提拔,一咬牙,就離開了自己生活多年的家鄉。他帶著自己常常研讀的《法經》,朝著秦國就去了。那時候的秦國,獻公剛去世,新即位的孝公正年輕氣盛呢。孝公瞧著那些重臣權貴,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啥正事也不干。他父親之前也試著搞了些變革,有點效果,可沒能徹底改變秦國又窮又弱的狀況。再看看魏、趙、楚這些國家,都對秦國虎視眈眈的。孝公就想,自己的先祖以前不也創下過超牛的霸業嘛,為啥現在的秦國就不能恢復到穆公那時候,稱霸西戎、號令諸侯的氣勢呢?這位新國君覺得,再也不能這么干看著了。他明白,人才才是讓國家強大的關鍵。所以,孝公就下了一道求賢令,到處招攬天下的有才之人。公孫鞅就是在這么個情況下,來到了秦國。
公孫鞅到了秦國后,通過孝公寵臣景監的關系,見到了孝公。孝公接見他,就想聽他講講治國的好辦法。經過幾次見面、交談,孝公覺得公孫鞅這人靠譜,決定啟用他,把振興秦國、富國強兵的重擔交給了他。公孫鞅分析了秦國的情況后,打算用法家的那一套來整治秦國的朝綱,讓法紀嚴明起來,改變秦國現在又窮又弱的模樣。要做到這些,首先就得改掉秦國那些老掉牙的法令制度和舊習俗。他把這個想法跟孝公一說,嘿,正好和孝公想到一塊兒去了。
貴族甘龍可不樂意了,跑去找孝公說:“我覺得這么干不行。圣人不用改變老百姓的風俗習慣,就能教化他們;聰明人不改變原來的法規,就能把國家治理好。按照老習俗去教化百姓,不用費啥心思就能成功;按照原來的法規治理國家,官吏們干起來順手,老百姓也能安穩過日子。”公孫鞅一聽,馬上反駁道:“甘龍大人這話,太俗套了。只有那些普通人才會被舊習俗困住,只有那些死板的書呆子才會死死守著老教條。這兩種人,讓他們去當個守法的官還行,可沒法跟他們討論在現有法規之外的事兒。你看,三代的禮法不一樣,可都稱王了;五霸的令規也不同,也都稱霸了。有本事的人會根據時代變化改變禮法,沒出息的人才會守著老禮不放!”
公孫鞅把甘龍說得沒話了,可另一個貴族杜摯又來搗亂。他在孝公面前說:“要是沒有百倍的好處,就別改舊法度;要是沒有十倍的功效,就別改造舊器具。照著老規矩來,準沒錯;遵循舊禮,也不會有偏差。”公孫鞅聽了,就跟孝公道:“治理天下不能死守一種辦法,想讓國家得利不能只學古代那一套。你看商湯和周武,沒被舊禮束縛,國家就興旺起來了;夏桀和殷紂,沒改變禮法,最后國破人亡。所以啊,反對舊制的人不該被指責,遵循舊制的人也不一定就值得夸獎!”
公孫鞅引經據典,說得那些舊貴族都閉上了嘴,也把孝公的心給打動了。孝公變法的決心越來越堅定,終于在公元前359年,讓公孫鞅制定變法律令,還向全國頒布了第一道新法——《墾草令》,一場大規模的變法就這么拉開了序幕。
《墾草令》是頒布了,可還有個大問題沒解決,那就是怎么讓全國老百姓相信這些新法。有一天,秦國雍都城市場的南門口,圍了一大群人。人群里立著一根三丈多長(差不多現在二丈多)的木頭,一個軍士扯著嗓子喊:“誰要是能把這根木頭從南門扛到北門,賞他10金(金是計量單位,1金差不多相當于24兩)。”這話一落,周圍圍觀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相信。就這么簡單的事兒,居然給這么多賞錢,是不是有啥陷阱啊?以前官府答應老百姓的事兒,可經常不當回事兒。等了好半天,都沒人出來扛這根“金貴”的木頭。軍士一看,馬上又喊:“要是有人把它扛到北門,賞50金。”這下,圍觀的人更驚訝了,大家都小聲議論,心里還是犯嘀咕。這時候,一個愣頭小伙子從人群里沖出來,啥也沒說,一口氣就把木頭從南門扛到了北門,等著領賞。軍士馬上拿出50金給了他。在眾人又羨慕又驚訝的目光里,小伙子美滋滋地走了。這事兒很快就傳開了,沒幾天,秦國的老百姓都相信官府說話算數,說到做到。
嘿,這其實是公孫鞅想出來的主意。他心里清楚,要變法,就得先讓老百姓信任官府,得做到上面的意思能傳下去,命令能執行下去。看到目的達到了,公孫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就在秦國轟轟烈烈地搞起變法了。
這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變法措施,可太有效了。秦國的生產力蹭蹭往上漲,舊貴族的勢力被狠狠打擊,中央集權也加強了。新法實行了快20年,秦國那是大變樣,“老百姓都高興壞了,路上掉東西都沒人撿,山里也沒盜賊,家家戶戶都能吃飽穿暖。老百姓在打仗的時候特別勇敢,可在私下里不敢隨便斗毆,各個地方都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內安定得很,一片祥和的景象。秦國的實力蹭蹭往上漲,在諸侯里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公元前343年,周天子給孝公送來了祭祀用的胙肉,諸侯們也都跑來祝賀。孝公恢復穆公霸業的夢想,眼看就要實現了。
為了獎勵公孫鞅,孝公就封給他15個邑的地盤,包括商(現在陜西商縣東南)、于(現在河南內鄉縣東)等地。從這以后,公孫鞅就被人叫做“商君”,后來大家也就叫他商鞅了。
幾年后,秦孝公突然生病,很快就去世了,太子駟繼位,就是秦惠王。惠王從小是公子虔、公孫賈這些人教的,他一上臺,商鞅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果不其然,惠王剛即位不久,公子虔他們就跑去控告商鞅謀反,還在惠王面前煽風點火:“現在國內不管男女老少,只知道商君的法,都不知道大王您的法。商君才像人主,大王您倒像臣子了。大王您難道忘了當年商鞅怎么處罰您的嗎?”惠王本來就跟商鞅有矛盾,被公子虔他們這么一挑唆,一下子就火了,馬上發了一道詔書,說商鞅謀反,還派士兵到處去抓他,懸賞捉拿。
商鞅聽到消息,趕緊逃到邊關。有一天,他想在一家客店住下,可身上啥能證明身份的東西都沒有。店主不知道他就是商君,就跟他說:“按照商君的法,客人沒證件,我們是要受連坐的,您還是去別的地方吧!”商鞅聽了,仰著頭,長嘆一口氣。他逃到魏國邊境,想在那兒留下,魏王一聽是那個用計打敗公子卬的公孫鞅,根本就不樂意收留他。沒辦法,商鞅只能再想別的辦法。魏國人知道后,覺得他是秦國要抓的罪犯,要是不把他送回去,肯定惹麻煩,就派人把他送回秦國。商鞅一回到秦國,就感覺自己走投無路了。回到秦國后,他逃回自己的封地,召集封邑里的士兵,往北去攻打鄭(現在陜西華縣),打算拼個魚死網破。惠王馬上派兵來打,商鞅人少,根本打不過,兵敗逃到彤地(現在華縣西南),被秦軍抓住了。
公元前338年的一天,在彤地,一群秦軍士兵圍出一塊地方,當成刑場。秦惠王下令:車裂商鞅。只聽一聲令下,五輛馬車拉著犯人的頭和四肢,朝五個不同方向使勁拉。眨眼間,犯人的身體就被撕成了五塊。為秦國變法圖強立下大功的商鞅,就這么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商鞅雖然死了,可他創立的新法沒被廢除,早就扎根在秦國了。他的變法,改變了秦國的社會風俗,打擊了舊貴族勢力,讓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加強了中央集權,秦國一下子就強大起來,為后來秦國在中原稱雄、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商鞅的變法思想和措施,被后人整理成了《商君書》,對后世影響可大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