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天要講的這位大人物,就是范仲淹。他出生于989年,去世于1052年,字希文,還有個名字叫朱說。范仲淹祖籍在陜西彬州(就是現在陜西省咸陽市彬縣),不過是在蘇州吳縣(現今江蘇省蘇州市)呱呱墜地的。他可是北宋時期超厲害的政治家、文學家和軍事家。
范仲淹的父親范墉學問大得很,在北宋當過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可不幸的是,范仲淹才兩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母親謝氏一下子沒了依靠,日子過得苦巴巴的,只能帶著小范仲淹,遠嫁到山東淄州長山縣的朱文瀚家,范仲淹也就跟著改名叫朱說。等范仲淹長大些,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跟母親告別,一個人跑到應天府(現在河南商丘)書院,拜在了名儒戚同文門下。戚同文老師不光教知識,還以身作則,常跟學生念叨“人啊,就該把行義看得比啥都重要”。這對后來范仲淹養成節儉奉公、當官清廉的作風,影響可大了。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進京趕考,那可是一舉中第,金榜題名,考中了進士。沒過多久,他就被派到廣德軍(今安徽廣德)當司理參軍,專門負責處理案子。范仲淹到了那兒,根本不怕有權有勢的人,就認事實,把好些積壓多年的老案子都給清理了,當地老百姓可喜歡他了。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又被調到泰州海陵西溪鎮(在今江蘇省東臺縣附近),做起了鹽倉監官,主要管著淮鹽的儲存和轉運這些事兒。范仲淹到了地方一看,好家伙,當地那海堤因為多年沒人修,都破破爛爛的了。這可不得了,農田和老百姓的房子,老是被海濤威脅。他趕緊給江淮漕運張綸寫信,把海堤的利害關系講得明明白白,建議重新修一道結實的捍海堤堰。張綸把這事奏明了朝廷,朝廷就調范仲淹去興化(今江蘇省興化市)當縣令,讓他全面負責修堤的事兒。天圣二年(1024年)秋天,范仲淹帶著通、楚、泰、海(今連云港西南)四個地方的四萬多民工,熱熱鬧鬧地開工了。可工程剛開始沒多久,就碰上暴風雪,緊接著又來一場大海潮,一百多個民工的性命就這么沒了。這時候,反對的聲音一下子就起來了,好多人都嚷嚷著“這堤修不了”。不過也有一些官員支持范仲淹的想法,最后決定接著花錢修堤。可偏偏在這時候,范仲淹的老母親去世了,他沒辦法,只能離職回家守喪。但范仲淹他人在家里,心里還惦記著海堤呢,不停地給張綸寫信,講清楚修堤的好處。終于,在天圣六年(1028年)春天,一道長達150多里的海堤修成了,穩穩地橫在黃海灘頭。以前因為受災出去逃難的好幾千民戶,都拖家帶口地回來了。大家都特別感激范仲淹,都把這道海堤叫做“范公堤”。
范仲淹可關心國家大事了,在當官的時候,給朝廷上了一份老長的建議書,有上萬字呢。他跟朝廷建議,要選那些賢明的人去當州郡長官,舉薦有本事、有成績的人去當縣令,把社會上那些游手好閑、偷懶耍滑的人清理掉,裁掉多余的官員,杜絕過度的奢侈浪費,嚴格選舉制度,好好培養將帥來加強邊防。他還提出了一條十八字的方針:“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這里面可包含了他整頓吏治、讓國家變強的改革思想。他的建議,當時朝廷里管事的人可都特別重視。
天圣六年,當時在朝廷當副宰相的晏殊,舉薦范仲淹做秘書閣校理。范仲淹一進朝廷,那可是有啥說啥,一點不藏著掖著。當時仁宗皇帝都20歲了,可朝廷里軍政大事,全是劉太后一個人說了算。滿朝文武都怕太后的威嚴,沒人敢吱聲。范仲淹知道了,馬上上書批評這事兒,要求太后把權力還給仁宗。這下可把太后給惹惱了,范仲淹直接被貶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一帶)當通判。三年后,劉太后去世了,范仲淹又被召回京師,擔任右司諫。那時候,山東半島還有淮河、長江流域一帶,旱災和蝗災鬧得厲害,災情越來越嚴重。范仲淹趕緊上書,要求朝廷采取辦法救災,仁宗就派范仲淹去江淮安撫災民。范仲淹一到災區,也不顧路上累不累,馬上打開糧倉發糧食,還給老百姓治病,很快就有了成效。救災的事兒辦完了,他又呈上《救弊十事》疏,把當時社會上的毛病都指出來了。范仲淹的建議,朝廷采納了一部分,效果還挺好。明道二年(1033年),他因為參劾宰相呂夷簡,得罪了人,就被派到睦州(今浙江建德)當知州去了。
過了幾年,范仲淹又轉到蘇州當知事。在蘇州的時候,他又是積極治理水患,又是興辦學校。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因為治理蘇州水患有功,被召回京城,還被授予尚書禮部員外郎的官職,另外還得了天章閣侍制這個榮耀的頭銜。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又調任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王李元昊帶著兵來入侵,范仲淹被任命為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接著又改成陜西都轉運史。沒過多長時間,他又被任命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專門負責防御西夏的軍務。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被調回京師,任命為副宰相。宋仁宗催著范仲淹他們趕緊拿出辦法,改變當時的政局。范仲淹跟韓琦等人,把自己當官這么多年來一直琢磨的改革思想做了個總結,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宋仁宗挺贊同的,還以詔令的形式,把這些改革措施頒發到全國。于是,北宋歷史上特別轟動的慶歷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領導下開始了。新政實施的那短短幾個月,北宋的政治局面一下子就不一樣了,煥然一新。
可范仲淹的改革,也招來了朝廷里一大幫守舊派官僚的反對。這些人表面上順著新政,暗地里卻不干正事,還互相勾結,使勁兒誹謗范仲淹他們。慶歷五年(1045年)年初,本來雄心勃勃、想把國家治理好的宋仁宗,最后還是打了退堂鼓,下詔書把所有改革措施都給廢了。范仲淹和富弼被撤掉了軍政要職,那些實行了才一年多的新政,也都先后被取消了。范仲淹被調去邠州(今陜西彬縣一帶)當知州。這時候范仲淹都快58歲了,邊塞那地方冷得要命,他的身體可吃不消。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被調到杭州當知州,他自己掏錢買了一千畝良田,讓弟弟找個靠譜的人經營。賺了錢他一分都不要,用這些收入成立了公積金,專門給范氏遠祖的后代子孫送口糧,碰上婚喪嫁娶的事兒,也都給資助(有俸祿的官員除外)。他這善舉,把天下人都感動了,全國姓范的人都把范仲淹當圣賢一樣敬重。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被調到青州,這地方冬天特別冷,他的病更嚴重了。第二年又要調他去潁州,他硬是拖著病身子去上任。結果剛到徐州,范仲淹就在當年五月二十日去世了,享年64歲,最后葬在了河南洛陽伊川。范仲淹去世的消息一傳開,朝廷和民間都特別悲痛。凡是他當過官的地方,老百姓都給他建祠堂、畫像紀念他。北宋皇帝聽說后,也傷心壞了,追封范公為兵部尚書,還親自寫了褒賢之碑,給他的謚號是“文正”。
范仲淹文學水平那也是相當高,寫了特別有名的《岳陽樓記》,里面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了千古名句。他還留下好多特別經典的詞作,像《漁家傲》《蘇幕遮》這些,風格蒼涼豪放,感情特別強烈,一直到現在都被人傳頌。范仲淹這一輩子,勤奮努力、清正廉潔、為人正直、大公無私,他那種一心為國為民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慢慢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了中華民族,甚至是世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