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談《》,留言完全符合預期,基本是這些年中文互聯網上常見的針對投資印度的質疑,主要是四種:扶持未來的競爭對手、印度人不靠譜的朝令夕改、針對中國商人的打擊報復、賺到的錢拿不走。
總之就是誰說投資印度,那就是資敵、傻子。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信息繭房”現象,從中可以看到眾多大V和選擇性報道對大眾認知的干擾。
為免新讀者不了解情況,簡單介紹下小鎮對印度的過往分享。小鎮對印度沒啥好感,過去談印度也基本是從批判的角度,比如《》《》《》,還有針對印度極為惡劣“強奸文化”的《》《》。另外還有一些站在印度角度解析印度離奇做法的文章,比如以對內強化宗教、對外保持強硬態度來實現“國族”建設等等。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吵,花了些筆墨介紹了下小鎮過往對印度的態度,免得有留言一上來就說小鎮是印度崇拜者,這都哪跟哪啊。
現在很多中國人處于一種很矛盾的心態中,既傲慢又自卑,而且這兩種狀態切換的非常快,可能僅僅是一件小事或者小波折,就會出現極端轉變,一會信心爆棚、一會唉聲嘆氣。
針對不同國家也有非常明顯的“雙標”認知。
比如在對外投資上,對中國資本而言,印度和美國,到底哪一個更友好呢?
答案是都不友好,但美國故意的成分更大。在小鎮看來,如果能夠真正去了解印度,而不是像歐美人對中國人那樣充滿傲慢和偏見,其實印度目前針對中國以及其他的外資的做法,也可以說有情可原。
談印度前,先回想下歐美是如何抹黑、扭曲中國的。
已經2025年了,但在美國等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中,中國仍然是貧窮、黑暗、落后、專制、壓迫的,可以堂而皇之的造謠說中國存在大量現代奴隸,以此為由打擊中國棉花和紡織產業。
去年放開過境免簽、大量外國人來到中國,在直播和社交媒體傳播的沖擊下,越來越多西方人才真正認識到中國到底是怎么樣的。
大家不妨注意來中國旅游的外國自媒體博主,他們在討論到中國旅游的計劃以及剛到中國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個人安全問題,擔心在中國遭遇不測、擔心被中國監控,來之前的擔憂和之后的放松,成為中國游在全球社交媒體走紅的流量密碼。
最典型的就是一個英國博主邁克,他選擇直接到新疆開始中國之旅,原本也帶有獵奇的心態,但很快他就放下戒備,用窮游和搭便車的方式,從新疆到了北京。一路上有警察、貨車司機以及各種各樣的中國人,帶給邁克非常美好的回憶,這些真實的經歷發布在國外社交平臺上,引發了很多外國人對西方媒體扭曲中國的憤慨。
而最近甲亢哥中國行,更是以不間斷的全程直播撕破了西方長期的抹黑和扭曲。在來中國前,甲亢哥已經去過很多國家直播,中國行是最美好的一次。
感受下西方對中國的長期抹黑,那么回過頭來,看看目前中文互聯網上對印度的描述,真的完全真實嗎?
當然,很多是真的。
比如小鎮重點談的印度“強奸文化”,以及印度的社會治安問題,還有印度落后的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人身健康危險,任何人去印度前必須做好充分準備。如果是幾天的行程,一定要提前打好各種預防針,并且在印度期間避免直接使用自來水刷牙、漱口、洗臉。
而在大環境上,印度人對中國的心態很復雜,具體在《》已經談了,不再贅述。而印度政策反復性也很普遍,經常出現矛盾,也不講不溯及既往,出臺新法律追溯過往責任等問題也很嚴重,比如2020年印度通過《所得稅法》修正案,對小米等中國在印企業追溯征稅。
印度的保護主義傾向也非常強烈、直接,對外資企業的苛刻要求非常多,經常用一些盤外招。比如法律上制定了非常嚴苛以至于根本無法實現的種種合規經營要求,又搞選擇性執法,所以外資企業在平時難免有僥幸心理,而印度人就會拿著法律規定來算總賬。
還要求外資企業必須在管理層保持至少一半的印度人,各層級崗位也有比例要求,其他還有合資經營、技術轉讓、生產掛鉤激勵計劃、突擊搜查、凍結賬戶、司法程序冗長、長期暫停簽證審批和延長導致公司派出本國員工等等。
說到這,應該能證明小鎮對印度還是有所了解吧?
那么接下來就要說“但是”了。
但是,上述印度的做法,把針對性的那一部分暫時放在一邊,從印度本身來看,也確實是難免的,屬于歷史發展階段的必然。
同為14億人的印度也向我們展示了,在低發展水平的情況下,人口增長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會是什么局面。不能吃第四碗飯飽了,就說前三碗白吃了。
中國人有一種錯覺,總覺得中國能做到的,外國也能做到,覺得中國政府掌控力高、重視營商環境、政府效率高,其他國家也理所當然可以。認為發達國家應該比中國更強,而印度越南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應該也不至于比中國差多少。
這真是“何不食肉糜”,在中國習以為常的很多事,在全世界都是稀缺品,從全人類的普遍情況來看,中國才是特殊的、非正常的,需要解釋為什么中國竟然能做到?
站在印度角度,要理解印度得國不正、政府掌控力極差、尚未實現近代化治理更何談現代化,印度內部也是四分五裂,存在種種分裂。
要注意印度是一個聯邦國家,由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組成。中央政府負責國家層面的國防、外交、貨幣、稅收等領域,而各邦政府對邦內事務具有高度自治權,印度中央與地方之間經常出現法律和政策矛盾,而在政府之外,印度還有極其強大的民間自治力量,決不能以中國的思路去硬套印度。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本身的治理就是低效、混亂的,法律追溯性強、制定的新法還要追究過去責任、執法部門隨意性執法等等問題,更多是因為印度發展、治理水平低下。
比如小米被指控違反印度《外匯管理法》、非法向國外轉移資金,于是48億資金被凍結兩年,國內理解是小米遭遇了殺豬盤、印度針對小米。
小鎮也觀察到,留言中提到最多的“在印度賺錢后拿不走”,這種言論基本是從2022年小米48億資金被凍結后出現的,大家不妨查查那個時候有多少大V從印度刻意針對的角度談印度投資環境差、針對中國,2023年的時候有不少人說小米遭到了印度執法部門與稅務部門的聯手圍捕。
印度針對中國投資,是事實,但另一個事實是,印度是同等的針對一切外資;而48億資金凍結兩年,確實很像印度刻意刁難,但有沒有想過,印度政府效率極低導致司法程序極為冗長呢?
對印度的一些誤解,有一部分原因就來自于傲慢和自卑。
傲慢在于覺得印度這一個手下敗將竟然敢針對中國,指責國家為什么不派兵教訓印度;自卑在于覺得印度很強,嚴重錯誤估計了印度目前的發展水平。
擔心中國對外投資會扶持未來威脅中國的對手,本質就是認為中國之所以崛起,是得益于歐美列強的恩賜,嚴重無視了中國人自我努力才是崛起的主因。
從國家和社會治理的角度,印度大概相當于中國80年代的水平,落后中國40年以上,這可以從社會治安這個綜合指標進行對比。
比較年長或者經歷過“嚴打”尾聲的,可以回憶下當年,那時候到處是車匪路霸,兇殺案、搶劫案、強奸案等重罪不斷。中國現在良好的社會治安,也就是20多年,這得益于國家的嚴打、經濟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尤其普遍安裝的攝像頭、城市鄉村“雪亮工程”,極大遏制的暴力犯罪。
就拿公安機關立案的兇殺刑偵案件數為例,幾輪嚴打之前的不說了,公開數據也缺失。但1995年立案數仍高達2.7萬余件,2006年降到2萬件以下,2015年降到1萬件以下,目前基本保持在每年5千件左右,還在持續減少。
客觀評估印度目前的發展階段和國情,不要拿中國的特殊情況套印度,就不至于有過高期待。
小鎮之所以把美國和印度放在一起比較,是因為從投資環境上來看,美國某種程度上比印度更惡劣。
印度還可以從國家治理水平低、經濟發展不足、全民缺乏教育等等客觀角度找原因,那么美國針對中國投資,就是純粹故意,而且是系統性的針對。
印度存在政策反復、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矛盾、保護主義傾向、執法隨意、行政效率低、消費能力不足、基礎設施落后、文化矛盾和地緣政治沖突等等不利于中國投資的問題。
那么美國呢?問題比印度少嗎?
美國針對中國企業不也是朝令夕改,動不動就出臺一部新的法律追究過去的問題,還悍然動用國家力量針對中國的民企。印度還只是凍結部分資產、驅逐人員,美國直接指示盟友把人給扣了,阿爾斯通前高管被美國關了5年半,出獄后寫了《美國陷阱》,這本書也引起了華為的重視,這本書出版后不久就出現在了任正非桌子的最醒目位置。
印度2020年以來封禁中國300多款APP,那么美國呢?難道忘了TikTok在美國,面臨強制出售和封禁風險了嗎?美國口口聲聲說TikTok對美國造成了安全威脅,根本不顧TikTok數據存儲在美國的客觀事實。
印度限制中資參與某些基建項目,而美國更是以“國家安全”“技術安全”為由針對中國企業,通過了《芯片與科學法案》等排斥中國供應鏈,搞了種種實體清單,現在還要徹底切斷中美雙向投資。
而印度執法隨意、利潤難以拿走等問題,美國就不存在嗎?
美國對應印度執法隨意的問題是極其高昂的壟斷門檻和合規成本,現在還因為美國制造業和基礎教育的持續衰落,導致在美投資企業面臨高昂的人力成本。
比如美國發動關稅戰,驅趕中國企業到全球建立新產線,為了一張原產地證明花費超過30%的額外成本,進入美國市場還要面臨如沃爾瑪等美國本土巨頭的壟斷性壓榨,現在沃爾瑪還在強壓中國企業承擔關稅成本,這帶來的損失已經遠超印度隨意執法。
尤其法律合規成本,這已經成為美國一項合法的系統性腐敗,是美國律師增加值占比極高的根源之一,也是美國公關產業的搖錢樹。包括反壟斷、隱私保護、勞工法、知識產權等等,美國還存在聯邦和各州法律規定不一、制度設計復雜、訴訟風險高等等問題。
如果說中國企業在印度賺錢難、拿走更難,那么在美國看起來賺錢容易,但潛在的合規成本等嚴重侵蝕利潤,美國還采取種種限制禁止中國在美投資。
中國企業在印度,可依靠自身努力避免很多風險,掌控能力更強,而在美國,反而是無力的。
就算同樣是如何拿走利潤的問題,真以為美國就沒有限制?
只不過美國會把歧視、限制藏在看似合理的制度規定中,比如美國沒有外匯管制,但也需要繳納聯邦稅和州稅,而且美國在全球征稅,這也是很多美國富人放棄美國國籍的原因,就算放棄美國國籍,美國稅務也不會放過富人。
客觀分析,在投資上,印度的問題是治理能力不足和戰略焦慮,而反觀美國就是純屬故意的系統性遏制中國,到底哪一個更壞呢?
上述小鎮說的,都是公開討論的,但為什么很少有人意識到在某種程度上,對中國海外投資而言,美國環境比印度環境更惡劣,或者兩者惡劣程度差不多?
很大原因還是題目說的傲慢和自卑,很多中國人仍然被西方敘事影響,面對西方,中國都缺乏國際話語權,更何況印度。于是中國人也被西方影響,潛意識認為西方國家就制度成熟,而發展中國家就是法治不健全、落后、政策隨意等等。
同樣是打壓和針對,印度做就是針對中國的報復,而美國做就是出于國家安全,而中國人也會覺得這是大國博弈帶來的正常摩擦,美國是出于國家戰略需要,更容易理解美國的做法。
而從經濟利益上,雖然2024年中印貿易額已經達到1278億美元,而且中國對印度出口高達1135億美元,僅從印度進口143億美元,在中印貿易上,中國其實是獲益方。
但中美貿易額畢竟遠高于印度,而在貿易以外,在金融、法律、學術、留學、旅游、民間交往等等方面,美國在中國的影響力都遠超印度,自然更少有人去研究印度,公開討論印度的就更少了,而且很容易遭到輿論的針對。比如小鎮昨天談的不過是客觀的事實,但近一半留言是下意識的抗拒。
想想看,中印貿易額都已經達到1200多億美元了,既然中文互聯網上都說印度不靠譜,為什么貿易額還這么高?中國對印出口一直在增長,搞外貿的是傻子嗎?
至于印度拿什么付錢,雖然印度能夠出口的商品少,但印度通過向海外輸出勞動力和服務業獲得了大量外匯收入。
從整體貿易來看,印度人從歐美、中東賺美元,然后用于購買中國的商品,中國從印度獲得的順差,相當于印度GDP的3%,從比例上遠高于中美貿易。
已經寫到4500字了,索性最后談個例子。
小鎮昨天在《》建議不要直接用中國品牌去印度投資,而是要注意塑造印度民族品牌的形象,跟印度本地合作,不要總想著面子和里子都要,只是出口也就罷了,畢竟他國合作商也拿到利益了,而出海最忌諱吃干榨盡,一定要把利益與當地共享。
有不少讀者質疑小鎮異想天開,這很大程度是受到小米等自帶流量品牌的影響。
小米等企業,在海外投資的時候,其實有些“天真”,更容易把中國的特殊當成全球普遍,投資之前甚至沒有進行基本的國情調研,這也是有互聯網基因的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在國內,互聯網企業跟政府合作,總是想教育政府應該怎么做,其實不過是想推銷現成商品,嚴重高估了互聯網行業的能力。
中國也有做得很好的印度投資案例。
比如上汽在印度的投資就非常好,繞了一大圈,先是收購通用汽車在印度的制造工廠,生產收購的英國品牌“名爵”汽車,而且營銷完全本地化,又印度人負責,注意營銷是跟印度人直接打交道的,印度消費者看到的都是印度人,加上英國汽車品牌的加持,很多矛盾就被提前規避了。
而且上汽還特別注意在印度找盟友,跟印度鋼鐵巨頭JSW合作成立合資企業,兩家公司2023年底簽了戰略合作協議,還不到半年,JSW就向上汽支付了23億元的股權轉讓款,在大企業戰略合作中,這個速度非常驚人,誰說印度的錢難拿的?
相比國內貿易,外貿其實很簡單,但出海的難度要大于在國內,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路子對了,自然事半功倍。
而且要注意合資公司的名字,全稱“JSW MG Motor India”,JSW在前,而代表上汽的卻是“MG”也就是曾經英國品牌名爵的簡拼。這一看就是印度民族品牌啊,而且還是跟英國知名品牌合資的,想想看歐美汽車品牌跟中國合資,是不是也就是中國名稱在前?比如北京奔馳、上海大眾,也不是反過來的吧?
中國企業都出海了,還非得吃干榨盡,面子、里子都要,這怎么行呢?外資企業在中國要是這么干,那也不行啊。
上汽這個案例,更有意思的在于股權結構,從明面上,上汽只占49%,而印度JSW持股35%,再加上包括印度員工持股、其他印度資方持股等,印度方面持股超過51%,看起來也確實是印度民族品牌。
但要注意,像員工持股等屬于虛擬持股,只有分紅權、沒有表決權,所以持股49%的上汽才是真正的大股東。
這就是團結當地利益,舍面子要里子。2017年上汽才在印度成立MG印度汽車公司,2019年推出第一款車,然而2024年就已經成為印度排名第8的汽車品牌,同比增長8%,當然相比目標對手日印合資的瑪魯蒂鈴木還有很大距離,不過這也說明,中國企業出海,還是要好好學習下日本的經驗。所以小鎮才說《》。
然而這么一個優秀的海外投資案例,在國內竟然傳承了上汽在印度遭遇殺豬盤,何等荒唐。
如果還有疑問,歡迎留言。雖然沒有流量價值,但《》,這也是小鎮分享的初心。
其他文章推薦
如果喜歡,還請點贊、“在看”和關注吧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發現“大樹鄉談”
備用:大樹鄉談2022、大樹鄉談20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