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比亞迪發布第一季度財報,以單季度凈利潤91.5億元的成績刷新行業紀錄,平均每天凈賺1億元。這份財報不僅是比亞迪自身的歷史突破,更標志著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盈利能力首次達到國際頭部車企水平。
數據顯示,比亞迪第一季度營收達1703.6億元,同比增長36.35%,凈利潤同比增幅高達100.38%。若以每分鐘計算,比亞迪平均每分鐘賣出7輛汽車,海外銷量更實現110%的爆發式增長。相比2023年第三季度“日賺1.15億”的成績,此次財報進一步鞏固了比亞迪在規模化盈利上的領先地位。
一、為什么比亞迪這么賺錢?
1,規模效應:從“賣車”到“印鈔”
比亞迪的利潤神話首先源于銷量規模的質變,2025年第一季度,其全球市場份額持續擴張,國內市占率超30%,海外市場通過自建船隊和本地化產能實現突破。規模化生產攤薄了研發、制造和供應鏈成本,即便在行業價格戰白熱化階段,仍能保持5.4%的凈利潤率。
2,技術護城河:成本控制的終極武器
比亞迪的垂直整合能力是盈利核心,通過自研三電系統、第五代DM混動技術,以及e平臺3.0 Evo的模塊化生產,單車成本比競爭對手低15%-20%。同時,智能化領域的“整車智能”戰略減少了對第三方供應商的依賴,進一步壓縮成本。這種技術全棧自研的模式,讓比亞迪在原材料價格波動時仍能維持利潤空間。
二、比亞迪已經是遙遙領先了
當前新能源賽道中,僅有理想、問界、零跑等少數品牌實現盈利,但利潤水平與比亞迪差距顯著。以2025年數據測算,比亞迪單季度利潤相當于上述三家新勢力企業全年利潤總和。更多品牌仍深陷虧損泥潭:蔚來、小鵬等企業尚未擺脫“賣一輛虧一輛”的困境,部分二線品牌甚至因現金流斷裂退出市場。
即便是大眾、豐田等燃油車巨頭,在電動化轉型中也面臨高昂的沉沒成本。這些企業依賴“油改電”策略難以形成技術優勢,導致單車利潤僅為比亞迪的1/3。反觀比亞迪,其2025年單車凈利潤接近萬元,規模化與技術優勢形成正向循環。
三、比亞迪不愧為國貨之光
比亞迪的財報不僅是一組數字,更代表我國制造業的升級路徑——通過技術自主突破產業鏈利潤天花板。當海外車企還在為“如何平衡電動化投入與財報壓力”糾結時,比亞迪已用5年時間完成從“性價比品牌”到“技術溢價品牌”的躍遷。這場盈利革命背后,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的縮影,也是比亞迪堅持技術長期主義的最佳注解。
四、寫在最后
每天1個億的利潤,印證了我國車企在全球汽車產業中的話語權重塑。當比亞迪用財報證明“新能源汽車賺錢難”只是弱者的借口時,一個屬于中國汽車的新時代已然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