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貝殼里有可能藏著珍珠。眼下正值品嘗小龍蝦的好時節,近日,四川一位女子在清洗小龍蝦時,于蝦頭部位發現了類似珍珠的硬顆粒。她將這一發現發布到網絡上,迅速引發了眾多網友的關注。
4月28日,四川省的農業專家針對此事作出解釋:小龍蝦體內形似珍珠的硬顆粒,其實是所謂的胃石。它主要是由礦物質元素沉淀形成的。專家特別提醒,這種胃石不可食用,但它并不影響小龍蝦蝦肉的食用安全性。
面對這一情況,網友們紛紛展開腦洞,提出各種有趣的疑問:“小龍蝦的胃石能做成手串嗎?”“這是蝦寶,一克能賣10萬呢!”“這和人的結石是一回事嗎?”“難道是老蝦得了骨質增生?”不過,也有不少網友表現出擔憂,他們關心長期生活在礦物質豐富環境中的小龍蝦究竟能否放心食用。
小龍蝦胃石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小龍蝦,作為淡水甲殼動物,其生存環境面臨著顯著的鈣離子匱乏挑戰,淡水鈣離子濃度僅為海水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依賴碳酸鈣構建外骨骼的小龍蝦,每次蛻殼需耗費自身高達20%-30%的鈣儲備。 為克服這一矛盾,小龍蝦進化出精巧的鈣循環系統,以維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該系統首先體現在外骨骼鈣回收機制。在蛻殼前,小龍蝦會啟動舊外骨骼的降解過程,溶解其中的鈣離子。隨后,表皮柱狀上皮細胞發揮轉運功能,將釋放的鈣離子高效地轉移至血淋巴中。
其次,血淋巴鈣調控至關重要。為避免高鈣血癥引發的中毒反應,血淋巴中的鈣離子濃度必須嚴格控制在0.1-0.3 mmol/L。此時,小龍蝦特有的“胃石”器官便充當“鈣質銀行”的角色,通過鈣的存儲和釋放,精細地調節血淋巴中的鈣離子水平,確保其生理穩定。
總之,小龍蝦的鈣循環系統體現了其對淡水環境的高度適應性,是自然選擇作用下的卓越進化成果。
胃石形成的生物學機制
胃石,作為胃壁兩側的盤狀結構,其形成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生物學過程。該過程主要涉及有機基質合成、無定形碳酸鈣沉積以及層狀生長模式三個關鍵環節。
首先,柱狀上皮細胞分泌特異性蛋白質,如GAP 10、GAMP和orchestin。這些蛋白質富含酸性氨基酸殘基,具備高效的鈣離子螯合能力。同時,它們還構建出幾丁質-蛋白質網絡,為后續無機礦物的沉積提供了堅實的模板。
其次,鈣離子在該有機基質上以無定形碳酸鈣(ACC)的形式沉積,最終形成層狀結構。由于ACC本身具有不穩定性,需要特定的機制來保障其穩定。GAP 10等蛋白質可能通過磷酸化修飾來調節ACC的結晶過程,而水體中的鎂離子則可以通過摻雜取代部分鈣離子,從而形成更加穩定的ACC相。
最后,胃石呈現出典型的“洋蔥狀”層狀生長模式,每一層的厚度約為1-5微米,反映了日周期性的沉積規律。在春季產卵季,生物體鈣匱乏,導致層間出現鋸齒狀凹陷;而在秋季水體富鈣時,層間過渡則顯得更為平滑。綜上所述,胃石的形成是生物體精巧調控鈣代謝和礦化過程的結果,體現了生命系統適應環境的智慧。
小龍蝦的胃石的神奇功效
一項生物學研究揭示,淡水小龍蝦巧妙利用其胃石結構實現礦物質的高效存儲與利用。這種獨特的生理結構,由高度有序的幾丁質-蛋白質基質構成,并內嵌無定形碳酸鈣(ACC),構成了一個專門的礦物質儲藏系統。
這一發現不僅彰顯了生物體在資源高效管理方面的卓越能力,更為材料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研究表明,胃石中儲存的ACC能夠快速響應小龍蝦的鈣需求,憑借其熱力學不穩定性,轉化為高生物利用度的鈣源。這一過程加速了礦物質通過腸上皮的滲透,并促進鈣質直接融入外骨骼,增強其結構強度。
受此啟發,科研團隊成功開發了一種基于磷酸氨基酸的ACC穩定化技術,實現了ACC的人工合成。此項技術突破為材料科學提供了一種新型且可調控的礦物質合成路徑,同時為生物醫學領域,例如骨修復和藥物載體,帶來了潛在的創新應用。該研究不僅加深了我們對生物礦化機制的理解,更預示著其在相關領域的廣闊應用前景。
最后
根據專家的分析,雖然小龍蝦體內有胃石,但是不影響小龍蝦的肉的食用,這實際上就是小龍蝦體內的鈣調節機制產生的胃石,并非所謂真正意義上的石頭和礦物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