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hate moisture!
相信很多的電子產品忠實用戶都遇到過類似這樣的情況:電子手表不防水,多洗幾次手,手表屏幕就顯示失靈了;買手機時,看到廣告宣傳手機的防水等級可達到IP67;過完一個春節回家,便發現家里的電視機超長開機,差點讓你趕不上元宵晚會的播出;梅雨季節來臨時,不管襪子還有幾雙能穿,都要先將一個個長焦鏡頭,廣角鏡頭擦拭一遍放到防潮盒里……
種種跡象讓我們得出一個共識——電子產品害怕潮濕 / 水!
電子產品的元器件少不了諸多金屬成分,如引腳、接頭、焊點、電阻/電容器、晶體管引腳、集成電路、散熱片等等。潮汽或者是飛濺水滴一旦進入到電子產品的零部件內部,狹小空間往往不能將水汽或水滴排除干凈,因此會導致這些金屬部分會發生腐蝕。
以下,我們細數一下它們產生危害:
①電氣性能下降:金屬引腳和焊盤的腐蝕會導致接觸不良,增加電阻,降低電流傳輸效率,甚至導致斷路。這會影響整個電路的正常工作;
②短路風險:腐蝕產物可能會導電,導致不同引腳之間發生短路,從而損壞電路或引發故障;
③機械性能下降:金屬部件的腐蝕會削弱其機械強度,可能導致引腳斷裂或松動,影響元件的物理穩定性;
④熱性能惡化:散熱片和金屬外殼的腐蝕會降低其散熱效果,導致電子元件過熱,加速老化,縮短使用壽命;
⑤化學反應:腐蝕過程中產生的化學物質可能會進一步侵蝕周圍的材料,如塑料和絕緣層,導致更多的故障,尤其是海上運輸的鹽霧環境,會導致更快的金屬腐蝕,產生電解作用。尤其是元器件內不同金屬部件的組合,如果沒有控制好電位差在0.5V之內會產生電蝕反應;
⑥可靠性降低:金屬腐蝕會逐漸積累,使電子設備的可靠性大幅下降,增加維護成本和故障率;
⑦發脹變形:元器件的材料受潮吸濕會發脹變形,金屬腐蝕同樣會改變結構導致結構變形,如此會導致內部壓力以及機械應力增加,尤其是電池產品,容易導致電池課題變形破裂以及內部化學物質的泄漏產生安全風險;
⑧霉菌滋生:溫度25~35℃,相對濕度≥80%的環境會促使霉菌的迅速繁殖生長。而狹小的電子產品內空間通常因靜電吸附而堆積一定的灰塵,再加上水汽聚集以及設備運行時自身的溫度造就了適宜霉菌生長的溫床。霉菌代謝過程中會產生酸性物質,這些物質同樣會腐蝕電路板的金屬部件導致電氣連接失效;破壞電路板的絕緣層,降低絕緣性能,增加漏電風險;又或者是造成高清高精材料表面的損傷,讓你痛心的鏡頭發霉!
電子產品的防潮工藝有哪些?
防潮問題同樣困擾著電子產品的開發工程師們,他們不僅需要精打細算控制成本,還需絞盡腦汁地設計出防潮的工藝來提高電子產品的穩定性以及防潮防水性能。
以下介紹一些常見的防潮工藝:
①密封設計:分別有防水密封圈與密封外殼的設計。前者在設備的接口、按鈕、顯示屏等部位使用防水密封圈,防止水分通過這些部位進入內部;后者采用密封性能好的材料和結構設計,確保設備外殼能夠有效阻擋水分。但密封圈的使用會隨時間老化導致水汽進入,所以防止水汽的能力視密封圈的材料性能而定;
②涂層技術:分別有防水涂層以及納米涂層。防水涂層是在電路板和關鍵電子元件上涂覆一層防水涂料,從而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水分直接接觸電子元件,如三防漆(防潮、防鹽霧、防霉);而納米涂層則是使用納米級別的防水材料,通過浸漬或噴涂的方式在設備表面形成一層超薄的防水膜,以提高設備的整體防水性能。但通常會因為一些工藝條件不成熟或運輸過程的抖動,造成掉漆或接口處未完全被涂層包裹而導致金屬腐蝕;
⑨結構防水:在設備內部設計防水結構,如防水隔板、防水槽等,將不同的功能模塊隔離,減少水分在內部的擴散;或在設備底部設置排水孔,一旦有水分進入,可以通過排水孔排出,減少內部積水。一般這種程度的防水這種方式只能防止飛濺水滴以及流體水,防潮性能一般;
⑩防潮劑使用:在設備內部或包裝中放置干燥劑產品以吸收多余的水分,保持內部干燥,減少水分對電路板等元器件的影響。適時更換干燥劑便于生活操作,經濟實惠,能夠長效防潮且不影響設備性能,有效預防電子產品因潮濕引起的設備故障,減少維修和更換成本,提高電子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干霸干燥劑助你解決防塵防水等級IPXX的憂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