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日漸成熟,我們可以讓過去的照片動起來、可以讓人工智能模型模仿杜甫作一首詩、可以基于一個主題生成一段視頻,也可以讓我們有機會聽到數字人模仿我們喜歡的歌手唱其他任意歌手的歌。
孫燕姿,新加坡華語流行樂女歌手,曾經的“四小天后”之一,是很多80后、90后的偶像,與周杰倫并稱“男周女孫”,在其巔峰期卻選擇主動隱退。2021年4月27日,某網友在論壇中發文“推薦一個冷門的新加坡華語歌手—— 孫燕姿”,使得“冷門歌手”孫燕姿成了網絡熱搜話題,而孫燕姿本人也樂于接受這個稱呼。在榮獲“冷門歌手”這一“殊榮”的同年9月9日晚上,孫燕姿線上歌會1小時獲得6億個點贊,用實力證明了這個歌手不太冷,同時也證明了80后、90后這批粉絲依然在線。而對于00后的人群來說,孫燕姿之所以能夠被推薦,也從側面證明了好的聲音、好的音樂,是不會因為代溝而消失的。
孫燕姿的再次火爆,并非孫燕姿本人又發表了新的作品或者頻繁的活動,而是因為另一個孫燕姿—— “AI孫燕姿”的出現。
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日漸成熟,我們可以讓過去的照片動起來、可以讓人工智能模型模仿杜甫作一首詩、可以基于一個主題生成一段視頻,也可以讓我們有機會聽到數字人模仿我們喜歡的歌手唱其他任意歌手的歌——這樣,也就誕生了“AI孫燕姿”“AI陶喆”“AI周杰倫”們。而最為火爆的“AI孫燕姿”,其在抖音、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快手等平臺上都是 “頂流”,僅在B站,“AI孫燕姿”演唱的歌曲達到100萬播放量以上的歌曲就有11首。
面對“AI孫燕姿”的出現,孫燕姿本人表現得相當佛系,回應道:“凡事皆有可能,凡事皆無所謂,我認為思想純凈、做自己,已然足夠。”
但是,孫燕姿本人不在意,并不代表“AI孫燕姿”不存在問題和潛在的風險,粉絲們在享受科技帶給我們愉悅與便利的同時,也要注意知識產權、肖像權、隱私權等可能存在的法律問題以及倫理道德問題,更甚者,更要注意可能存在的安全性問題。
“AI 孫燕姿”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AI孫燕姿”是一個虛擬數字人,它本質上是基于孫燕姿本人現有的音樂和聲音,通過數據處理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模型等技術,模擬孫燕姿的音色、音質、聲線和發音方式、演唱風格等聲音特征,生成翻唱歌曲或語音內容的虛擬聲音模型,使用這一虛擬聲音模型,可以定制“AI孫燕姿”演唱任何歌曲。
“AI孫燕姿”是通過哪些技術實現,或者與哪些技術相關聯呢?筆者認為,其主要包括以下技術:
數據集的采集與構建
使用網絡爬蟲等技術從網絡采集大量孫燕姿的音樂作品以及其他音視頻文件,提取文件中的音頻數據,并對音頻數據進行數據清洗、降噪等預處理操作,得到適于模型訓練的數據集。
自然語言處理
包括語音識別、文本切分、語義分析、語音合成等技術,語音識別是將孫燕姿的原始音頻轉換為文本,文本切分是指將連續文本按特定規則分割為更小單元,語義分析是對文本單元進行情感、類別等的語義劃分,而語音合成是使用深度學習模型生成類似孫燕姿的聲音。
模型的構建及訓練
將采集的數據輸入到GAN、RNN、Transformer等人工智能模型中進行訓練,生成高質量語音。
音頻后期處理
對生成的音頻進行混響、均衡等處理,使其更接近真實孫燕姿的聲音,以達到較高的聽覺效果。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
“AI孫燕姿”的出現拓展了娛樂的邊界,但對社會也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在娛樂產業方面,“AI孫燕姿”展示了人工智能在音樂創作和表演中的巨大潛力,AI技術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創作途徑。許多我們喜歡的歌手已經過世,通過AI手段,我們將有機會欣賞到這些優秀歌手的新作品,歌手之間也可以隔空對唱,給我們帶來更加豐富的音樂體驗。例如,臺灣女歌手陳珊妮的單曲《教我如何做你的愛人》,就是由其本人的AI模型生成。在江蘇衛視2022跨年演唱會中,歌手周深和已故歌手鄧麗君通過AI技術,跨越時空合唱了《小城故事》《漫步人生路》《大魚》等膾炙人口的歌曲。
在社會生活方面,“AI孫燕姿”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音樂和藝術的認知。虛擬歌手的興起可能重塑粉絲文化,粉絲可以定制自己的偶像。AI技術使得音樂創作的門檻進一步降低,普通人也可以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創作出屬于自己的音樂作品。
在技術發展方面,“AI孫燕姿”的成功應用推動了語音合成、自然語言處理和深度學習等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這些技術不僅限于音樂領域,還可以應用于如虛擬助手、智能客服和教育輔助、養老陪護等更廣泛的場景。
在法律建設方面,目前,我國并未確認AI具有法律的主體資格,因此,AI的制造者以及使用者,需要受到法律的約束。雖然孫燕姿本人并沒有追究“AI孫燕姿”的作者是否侵犯了她的權利,但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孫燕姿的姓名、聲音和音樂作品是受法律保護的,即便創作者在作品上附加了“免責聲明”,也并不能完全逃避責任。
抖音平臺在2023年5月9日發布了《抖音關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平臺規范暨行業倡議》,其中提到,創作者、主播、用戶、商家、廣告主等平臺生態參與者,在抖音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時,發布者應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進行顯著標識,幫助其他用戶區分虛擬與現實,特別是易混淆場景;發布者需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產生的相應后果負責,無論內容是如何生成的;虛擬人需在平臺進行注冊,虛擬人技術使用者需實名認證;禁止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創作、發布侵權內容,包括但不限于肖像權、知識產權等。一經發現,平臺將嚴格處罰。禁止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創作、發布違背科學常識、弄虛作假、造謠傳謠的內容。一經發現,平臺將嚴格處罰。
此外,AI生成的內容是否享有版權,以及其版權歸屬問題,也需要法律進一步明晰。2023年4月,杭州互聯網法院審結了我國首例涉及虛擬數字人侵權的案件,引發了業界的極大關注,首例虛擬數字人侵權案的判決對于我國相關案件的審理具有重要的判例意義。
在財產安全方面,由于AI技術可以模擬人的聲音,不法分子就可能利用這一技術,對未成年人、老年人等防范意識較為薄弱的群體實施詐騙,通過模擬親人的聲音騙取錢財或者實施侵犯,這也是需要特別防范的安全問題。
在倫理道德方面,中國臺灣知名藝人包小柏在2021年痛失22歲愛女(包容),喪女之痛促使他攻讀博士研究AI技術,以期通過AI技術重現女兒的音容笑貌。在《臺灣啟示錄》節目中,公開了其女“包容”的AI影像,女兒透過熒幕告白爸爸,催人淚下。但另一方面,AI復活技術也引起了人們對AI技術在倫理方面的思考。例如,如果公眾可以使用AI技術任意復活逝者,是否違背了公序良俗,對于逝者本人是否尊重、對于逝者親友的影響也應加以考慮。
音樂人包小柏通過AI復刻出了“數字女兒”,以表達思念。
在專利技術方面,“AI孫燕姿”的實現依賴于多項人工智能和語音處理技術,其背后可能涉及多家科技公司的授權專利。例如谷歌公司的一件授權專利是基于深度神經網絡的音樂合成技術,通過直接從數據學習,生成樣本級別的聲音;Supertone公司的一件授權專利結合遷移學習技術,使用預先訓練的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可以合成新輸入歌手的歌唱聲音;百度的一件專利通過少量語音樣本復刻特定人聲音色;以上專利在語音合成與音色克隆方面有較高影響。科大訊飛的一件專利可以通過波形生成模型進行波形學習,可以提高語音合成的音質、音色以及自然度;Antares的一件專利是Auto-Tune技術的核心專利,用于調整音高。華為的一件專利可以通過訓練基于BLSTM的深度神經網絡模型,生成不同情感類型 情感強度的語音。
以上列舉的專利技術涉及了語音合成與音色克隆、音頻信號處理、深度學習模型訓練、語音內容生成等方面,是否會侵犯到以上權利主體的利益,如何尋求技術與法律的雙重合規,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無意中聽到的她的歌,聲音非常有特色。查了一下,零幾年就出道了,但感覺在國內不是很多人聽過。她的歌很棒,曲風多變,最喜歡《遇見》和《綠光》,還有《180度》。 大家去qq音樂、酷狗都可以免費聽。
政策需要及時跟進
為了促進AI音樂發展,平衡技術創新、藝術創作保護與社會倫理需求,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明確法律框架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AI音樂的版權歸屬、使用范圍、數據使用權限、利益分配規則等,鼓勵人性化執法。
平臺監管與懲罰機制
平臺成立AI音樂監管機構,負責審核AI音樂生成內容的合規性。對違規賬號采取限期整改、罰款、永久封號等措施。
倫理與創作規范
要求AI生成音樂必須標注“AI制作”標簽,避免誤導聽眾,對深度偽造音樂實施分級管理,限制傳播范圍。禁止AI創作的惡意模仿或詆毀性創作(如生成低質量歌曲損害藝術家聲譽、傳播暴力、歧視性內容、不良價值觀等)
鼓勵良性競爭
通過權威媒體宣傳合法AI音樂,鼓勵平臺舉辦“AI+音樂”創新大賽,鼓勵技術公司與音樂人聯合開發高質量作品。
跨領域融合
尋求AI音樂與影視、教育、醫療、廣告等多行業的跨界合作,豐富AI音樂的創新形式。
迎接 AI 音樂的新紀元
“AI孫燕姿”的出現只是科技與音樂融合的一個開始。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可以預見的是,更多類似的應用將會涌現。例如,AI技術可以用于生成更多類型的音樂作品,與其他藝術形式(如舞蹈、戲劇)結合,創造出全新的藝術作品。此外,AI技術還可以用于音樂教育和治療,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享受音樂。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人們也可以將AI技術應用到養老服務,例如可以合成親人的影音信息與老人互動,為老人提供情緒價值。
AI賦能沉浸式音樂創作場景,探索人機協同藝術未來。圖/AI生成
然而,未來,AI音樂在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在技術開發和應用過程中,加強法律規范、倫理審查和社會討論,以確保AI技術的健康發展。如何在技術進步和藝術創作之間尋找到平衡,如何保護藝術家的權益和創作的原創性,如何防止AI技術詐騙等,都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AI技術的腳步已經無法阻擋,我們應該積極擁抱科技,在法律、倫理和社會共識的共同作用下,AI技術必然能 夠為音樂產業和人類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
(文章來源:《創意世界》2025年4月號)
編校:范曉華,審讀:郭麗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