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連接總第O六一期文字,上篇講到作品中的鑒藏印第三至第五印人物簡介,另外概述了朱銳從北宋宣和畫院轉再到南宋的,又頃復職進入畫院,受趙構賜名為:“迪功郎,賜金帶”。本篇要講到了南宋后,受南方的氣候和所見到的山勢造型的形狀,與北宋時期的風格區別,又闡述了本幅所創的具體內容和自己本人的想法,作了一個簡介的概論,以求同道們賜教留言。
先從朱銳這件《溪山行旅圖》冊頁說起,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注明為南宋,設色絹本,尺寸(26.5x27.2)厘米,此畫又名《盤車圖》。描繪嚴冬時節,長途跋涉的南渡車隊,人物手法簡練,著墨不多而動態宛然,山水樹石的畫法屬郭熙一派。此畫融山水、人物、界畫于一體,說明朱銳具有多種繪畫才能。朱銳好寫盤車、騾綱題材,且往往描繪的是雪景。南宋時期的朱銳山水畫在風格和技法上與北宋有所不同,山水畫注重細節的真實描繪和詩意的表達,常用對角方式構圖,使畫面的重心偏離正中,形成開闊的畫面空白,暗示空間。畫面多從某個角度、某一局部出發,忠實描繪細節,表達較為確定的詩趣和情調。這種風格的變化反映了南宋畫家對自然景物的細致、觀察和藝術表現上的創新。以上這件可謂是朱銳在南宋時期的典型作品,用筆稍與北宋時期的風格有別,也許是因為南方的氣候有關,所作山水變為蒼潤細膩、樹多叢生、樹桿表現稍有彎曲狀,與北宋時直桿式的重要區別。
以上說的朱銳到了南方臨安(即南宋)以后的事,回頭看《松溪相遇圖》的創作內容,大致可以推算出應在北宋(1119~1127年)這幾年間所創作的,這時約二十五至三十三歲之間,此段創作的可稱為早期作品。其中此時期也有一件朱銳《山陰訪戴圖》團扇,尺寸(25x22)厘米,現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此圖用筆剛折,皴擦直白,繪王子猷雪夜探望戴安道的故事。戴安道,名戴逵,“安道”是他的字,為魏晉風度的集大成者。《宋書?隱逸?戴逵傳》稱他“少博學,好談論,善屬文,能鼓瑟,工書畫,其余巧藝靡不畢綜”。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王子猷一覺醒來,打開房門,只見雪地白茫茫一片,皎潔明亮。他一邊喝酒一邊賞雪,不禁吟誦起左思的《招隱詩》。這時,他突然想起自己的好友戴安道,于是便連夜乘小船前往戴家。小船緩緩行駛了一夜,可他到了戴家連門都沒進就走了,同行的人不能理解,既然都到了家門口,為何不進去呢?王子猷回答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王子猷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他的行動和語言出乎人意料之外,既是他個性原本任性不羈,而這種隨興而行的魏晉風度,卻也是“名士風流”的象征。這段文字描述了畫中內容,雖未提及畫中筆法和技巧,但經過多次與本件對比,好多筆法極為相近,特別樹桿的雙鉤法,就是同出一轍。
本幅的出現,又見到了北宋時期朱銳的佳作,尺幅雖不大,但畫面豐富,呈現是一個秋日景象,可以從近景、中景、遠景三個角度來賞折。近景從左下方入手,繪臨溪斜坡一角,山石用筆取法小斧劈皴,三兩石重復加疊成為斜坡。坡下側架一本橋,橋腳駐入溪流,橋面由木頭鋪成,一頭通向右側山崖一角。木橋入囗處,一面為臨溪低坡,一面為一塊大石,下面布滿了三兩堆起的小石,石型棱角分明,線條清晰。穿過大石連結崖邊斜坡,中間有一缺口,顯出凹處有一片坦途,凹口雖不太大,但足以構勒出兩位高士,頭發扎成髫狀,左側一位身微躬,頭微仰,雙手在寬大的袖口中微伸,舉步前迎之感。右者似從山的另一邊過了,在處地與老友相逢,四目相視,情形與對面相仿,人物表情雖無細染,也無眼鼻點睛,但從衣服的幾條線中,伸手步足之間,可認引領出無數的遐想思緒,這就是宋畫所要表達的意境所在。
倆人背后是山崖一角,斜坡山石上一棵碩大的虬松,根呈露根式,尤似龍爪緊扎在石縫間隙,松主桿用雙鉤筆法,松麟以點苔皴示之。遠看似一條彎曲的巨龍,在山崖上舞動。其身后有兩棵塔型的杉樹,一底一高,配合著山崖上樹本茂盛之景象。在松蔭下面,有一組浮在淺溪中的嶼石,嶼石上長出兩棵梅樹,因北宋時期都城在河南開封,地處中原,深秋之時梅花的樹葉已經紛紛落下,只剩下如鋼杵般的梅枝了,一樹在左側平坦處,一樹稍右,彎曲于石肩之上,石前的梅根呈白色,過石后染成灰黑色,形狀曲折堅硬。
中景在左側畫面的中下部處,描繪出三角形斜坡,也是對應著近景的推遠效果。從斜坡底下,臨近淺灘湖面處,建有水榭似的三處房子,分別為前中后,朝向各異,前者把房腳沉入淺灘之中,正朝湖面。榭中間兩位中年人,對面而坐,一穿曙紅色、一穿青灰色上衣,看人物情行是在言語中。但榭前淺擱著一艘漁船,船頭帶有茅蓬,隱約于水草之中。另二處房子應建在旱地上,緊挨著山坡高處。背后從左至右都是淺灘,連著湖面的地方,水草排列,若隱若現,一片蒼茫。水草上側散石所堆,有似連綿的小山頭。再往后是一排左右橫跨的圍墻,圍墻里面從左至右,呈現出由高到低的一群樓宇,樓上斗拱和墻面略染土色曙紅,房頂稍染有青灰色,樓宇之間,雜樹和梅枝穿插其中,以示主人的高雅與品潔。
遠景是從平遠法入手,在整個畫面的中右側繪出凌空的群峰,前者峰頭林立,中間者為主峰,逐漸下移到各個次峰,各峰頭長有雜樹,依峰而生排例。主峰左右下側,用淡青灰色宣染構出遠峰。右側偏主峰往下,又用線條構勒出一群錯落有致的山峰,也用雨點皴點及峰頭和山腰上。峰腰上有點皴法,此點宜表現巨巖、峰巒多凹凸之皴點。用筆較細而有穿插疏密之變化,亦如雨點,此法未成為某家主觀皴法,敝見于唐代山水畫中。點皴法是山水畫中眾多皴法之一,主要通過點劃結合的筆法運用。在皴筆時,要求下筆如鑿,鑿痕遍布山石。點筆時要聚有散,墨色有濃有淡,虛實相間。點皴適宜表現山石林木,近處可用點皴表現樹叢,遠處可用點皴表示苔蘚或灌木叢。另外,最有意思的是,在圍墻里面和凌空的群峰山巒之下,在靠右側處,懸空地添了一幢樓宇,四角懸翹,飛檐是中國傳統建筑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別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筑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檐翹角。樓閣下面左右各有一層的門樓,也是飛檐翹角且成對稱狀,粗看尤是空中樓閣,樓閣四周用淡墨宣染后,視角上卻把它推得很遠很遠了。
縱觀全景,本《松溪逢友圖》構圖是宋代山水畫的一種常見方式,置陳布勢“自近溪而望遠山”為平視角度,突出近景、中景,然后由前到后按比例逐漸縮小,從有到無,由實到虛,虛實相生,以平遠法表現北方平原遼闊的地形面貌,畫之空處皆成妙境,富有意蘊美。不同視角給人感覺也不相同,仰視使人心生恭敬,平視使人心里舒坦,平遠的視角沒有高遠的奇險強悍,給人以平和自然,平逸疏朗之感,平遠法山水構圖體現的是清逸幽邃、蒼茫靜寂之感,是平淡超脫、空靈靜謐之境。畫面中,遠景一座座巍峨的大山屹立,中景山腳下是淺灘漁舟,水草悠恁,岸邊小路蜿蜒伸向幽深的山坳。近景松梅相應、小橋流水,人物筆法簡練而傳神,雖著墨不多卻生動逼真。這幅不僅展現了朱銳高超的繪畫技藝,也反映了北宋山水畫注重整體性和細節性描繪的特點。然附拙詩一首,以作跋語或結束語也!曰:“松崖蒼虬俯溪流,鐵骨梅枝競顯秀。過橋喜迎故人來,群山深處探清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