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協和醫院與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聯合發布的研究顯示,我國18~64歲成年人中,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高達10.5%,相當于每10個人里就有1人患病。但由于癥狀多樣且易被忽視,許多人并未得到正確診斷和治療。今天,我們就來全面了解這一“隱形殺手”,并教你如何科學應對。
胃食管反流病不只是“燒心”那么簡單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酸、膽汁等胃內容物異常反流至食管、咽喉甚至呼吸道,引發一系列癥狀的慢性疾病。正常情況下,食管和胃之間有一個“閥門”叫食管下括約肌,它能防止胃酸倒流。但當這個“閥門”松弛或功能異常時,胃酸就會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導致不適。
燒心是胃食管反流最具特征性的表現,患者常描述為胸骨后或上腹部一種向上延伸至頸部的灼熱感,多在餐后1 h出現,平臥、彎腰或腹壓增加時加重。反酸是指胃內容物無惡心和用力的情況下反流至咽喉或口腔,常帶有酸苦味。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錢家鳴教授指出,約70%的患者以這兩種典型癥狀為主,但也有相當比例患者表現為非典型癥狀,導致誤診率居高不下。
胃食管反流的非典型癥狀復雜多樣,包括慢性咳嗽、哮喘樣癥狀、聲音嘶啞、咽部異物感(癔球癥)、牙侵蝕、非心源性胸痛等。這些“偽裝”癥狀的產生機制包括:反流物直接刺激咽喉和氣道;胃酸激活食管-支氣管迷走神經反射弧引發支氣管痙攣;以及微量酸性物質被吸入肺部引發炎癥反應。
哪些人容易得胃食管反流病?
我國胃食管反流的患病率從1996年的5.77%上升至現今的10.5%,這一增長趨勢與生活方式改變和人口老齡化密切相關。調查顯示,西北地區發病率最高,西南地區相對較低,可能存在地域差異。深入分析發現,以下幾類人群更易受到胃食管反流的侵襲:
1.中老年群體是胃食管反流的高發人群
隨著年齡增長,食管下括約肌自然松弛,食管蠕動功能減退,唾液分泌減少(老年人唾液分泌量僅為年輕人的1/3~1/2),導致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有研究表明,70歲以上老年人糜爛性食管炎的胃鏡檢出率超過10%。
2.肥胖人群
特別是腹型肥胖者,胃食管反流的風險顯著增加。北京協和醫院錢家鳴教授形象地解釋:“肥胖者的脂肪將胃頂成牛角形,胃內食物更易反流至食管”。數據顯示,腹型肥胖者腹腔壓力增高,食管下括約肌松弛次數較正常人更多,餐后胃食管壓力梯度更大。
3.不良生活習慣者
長期吸煙(尼古丁降低括約肌壓力)、過量飲酒(直接損傷黏膜并刺激胃酸分泌)、高脂飲食(延緩胃排空)、睡前進食等習慣均會破壞抗反流屏障。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為41.5%,雖然該菌與胃食管反流的關系存在爭議,但它確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致病因素(胃潰瘍患者中58.6%陽性,十二指腸潰瘍61.1%陽性)。
4.精神高壓群體
長期壓力過大會擾亂自主神經功能,導致胃酸分泌異常和食管運動障礙。臨床觀察發現,許多胃食管反流患者在情緒緊張、焦慮時癥狀明顯加重,形成“情緒-癥狀”惡性循環。
此外,妊娠女性(孕激素使括約肌松弛,子宮增大增加腹壓)、食管裂孔疝患者(胃部分疝入胸腔破壞抗反流機制)以及某些藥物使用者(鈣通道阻滯劑、硝酸酯類、抗膽堿能藥等)也屬于胃食管反流高危人群。
如何科學診斷和治療?
準確診斷是胃食管反流管理的第一步。對于典型癥狀患者,醫生常采用“質子泵抑制劑試驗性治療”作為初步診斷手段。給予標準劑量的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治療1~2周,若癥狀顯著緩解,則支持胃食管反流診斷。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特異性較低,可能造成假陽性。
胃鏡檢查是評估食管黏膜損傷程度的金標準,能直接觀察食管炎程度(按洛杉磯分級從A到D)。然而,約60%的胃食管反流患者胃鏡下無肉眼可見黏膜破損(非糜爛性反流病),因此胃鏡檢查結果正常不能排除胃食管反流。
對于疑難病例,24 h食管pH-阻抗監測可提供更精確的診斷依據。該方法通過在食管內放置電極,記錄24 h內酸反流次數、持續時間及與癥狀的關聯性,能識別弱酸或非酸反流。食管測壓則用于評估食管蠕動功能和括約肌壓力,主要適用于擬行抗反流手術的患者。
胃食管反流的治療需采取綜合策略,包括生活方式調整、藥物治療和必要時手術干預:
生活方式調整是基礎治療,對所有患者都必要。具體包括:減輕體重(BMI控制在24 kg/m2以下);避免睡前進食(睡前3 h禁食);抬高床頭15~20 cm(僅墊高枕頭無效);戒煙限酒;避免緊身衣物;減少高脂、辛辣、酸性食物及巧克力、薄荷、碳酸飲料等促反流食物攝入。有趣的是,研究表明左側臥位可使反流發生概率降低13%~76%。
藥物治療以抑制胃酸為核心。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雷貝拉唑等是首選,能顯著抑制胃酸分泌,標準療程8~12周。對于非糜爛性反流病或輕度食管炎患者,可按需服藥(癥狀出現時服用);重度食管炎患者需長期維持治療。促動力藥(如多潘立酮)可改善胃排空,但單用效果有限,常與質子泵抑制劑聯用。黏膜保護劑(如鋁碳酸鎂)能快速中和胃酸并吸附膽汁,適合膽汁反流者。
約10%的患者對藥物反應不佳或不愿長期服藥,可考慮手術治療。腹腔鏡下胃底折疊術是標準抗反流術式,通過將胃底包裹食管下端增強括約肌壓力,有效控制反流。
長期不治會怎樣?警惕這些并發癥!
胃食管反流病若不及時干預,可能導致嚴重后果:
1.食管炎、食管潰瘍:長期胃酸腐蝕可致食管糜爛、出血。
2.巴雷特食管:是一種由于長期胃酸反流導致食管下端黏膜發生病理變化的疾病,也是食管黏膜發生癌前病變,會增加食管癌發生風險。
3.哮喘、慢性咽喉炎:胃酸刺激呼吸道,容易引發長期咳嗽或哮喘。
胃食管反流病雖不致命,卻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研究顯示,其對生活質量的負面影響甚至超過心絞痛。更值得警惕的是,我國公眾對胃食管反流的認知度仍偏低,許多患者長期將反流癥狀誤認為“胃火大”或“消化不良”,自行服用中藥或偏方,延誤規范治療。
錢家鳴教授建議:若每周出現2次以上燒心/反酸,尤其癥狀在夜間加重影響睡眠時,應及時就診消化專科。對于表現為慢性咳嗽、哮喘、胸痛等不典型癥狀的患者,若相應專科治療無效,也應考慮胃食管反流可能并進行相關檢查。
隨著醫學進步,胃食管反流已是一種可防可控的疾病。通過科學認知、規范治療和有效自我管理,絕大多數患者能獲得良好預后。當“燒心”成為常態,不是胃太“熱情”,而是身體在報警。及時關注胃食管反流,守護消化健康,從每一餐開始。
參考文獻:HongYang,Mei Zhang,et al.Prevalenceof common upper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n Chinese adults aged 18–64 years,Science Bulletin(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