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聯弘法,妙筆生輝——英山巖圓通寶殿喜掛嵌名聯
作者:宋遠平
日前,南安市英都鎮英山巖圓通寶殿喜掛一副鎏金楹聯,撰聯者為中國楹聯學會理事洪凱,書寫者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葉培貴,聯墨雙絕,相映生輝。
英山巖是英都鎮的七巖八院之一,位于英都鎮北側英山之上。英山之下英溪如帶,古厝恢宏,山上赤壁險峻,林木蔥蘢。松榕掩映之所,即古剎英山巖(寺)。英山巖(寺)始建于宋,主奉南宋高僧涌泉祖師,“一杖涌靈泉,萬家沾法雨”,為臨濟宗嫡傳。香火氤氳,梵唄悠揚,環境清幽,自古就是隱修和禮佛的勝地。后逐漸融合了道教和民間信仰,為附近信眾參禪禮拜之所。英山巖盛于明清,輻射周邊,信眾繁多,清代多次修繕,香火鼎盛,近現代一度凋蔽。2016年昌智法師常住英山巖和當地信眾逐步修繕、重建廟宇,恢復宗教活動。目前已經建成地藏殿、圓通寶殿、財神殿、藥師殿。
英山巖新建圓通寶殿,主奉觀音菩薩,兩邊供奉33尊應身觀音菩薩。住持昌智法師特囑中國楹聯學會理事洪凱先生為其撰寫楹聯,洪先生以圓通為冠首,編撰七字鳳頂格大門楹聯:“圓融廣大我忘我;通達慈悲身外身。”“圓融”在佛教中通常指的是事物的完整性和無欠缺性,意味著各種事物相互包容、不相矛盾,達到一種和諧統一的狀態。這種狀態體現在佛教修行的各個方面,包括對真理的理解、內心的平和以及對世間萬物的接納。“通達”是指對宇宙人生的真實面貌有徹底的理解和洞察,暗示禪宗里面的大徹大悟。“我忘我”并不是指完全放棄自我,而是放下對自我執著的束縛,回歸本心本性?,實現內心的明澈與覺悟?。英山巖圓通寶殿供奉的33尊應身觀音菩薩,每一尊都蘊含著深厚的佛教意義,“身外身”體現了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和無盡智慧。洪凱此聯,作為供奉觀世音菩薩的正門對聯,既有慈悲度人之意,亦有觀照自我超脫諸相的大境界,實為難得之佳作。
葉培貴先生為之書寫的墨跡,筆精墨妙,與楹聯文字相映生輝。葉培貴是當代著名學者型書法家,師從歐陽中石,現為首都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他的書法延續了歐陽中石一脈的“學者書法”傳統,同時融入個人創新,形成了“清雅俊逸、文質兼備”的風格。葉先生此副楹聯以行書寫就,秉承了“碑帖結合、以學養書”的理念,作品線條干凈利落,章法疏密有致,顯示筆墨的節奏感與書寫性,兼具傳統書卷氣與現代審美。
葉培貴教授行草以米芾為根基,直溯晉唐經典?,兼取李北海的欹側險峻與王右軍的遒媚勁健,形成跌宕灑脫的筆勢。米芾書以“八面出鋒”為顯著特點,葉先生書法將米書跳宕節奏與墨色對比化入碑書,融儲蓄勁健為一爐,將內斂與韻致合而為一,兼揉隸書樸厚之氣與篆籀筆法,使行書線條兼具金石質感與流動感,橫向取勢,縱向收勢,既顯端莊,又多逸態。在章法布局中融入金文對稱和諧的美學理念,呼應其對西周禮樂文化的解讀。作品既保留米芾的“尚意”特質,又通過疏密對比與空間留白的現代構成,凸顯雅俗共賞的審美取向。
英山巖圓通寶殿大門楹聯,為該巖寺注入一股文化的活水,實為弘揚佛法,普濟眾生之善舉。(攝影:洪延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