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紹俠的一生,正如其名,少年俠氣隱于田野,平和質樸,斂盡鋒芒,現其瑩潤。8月的一天上午,天高云淡,秋意漸濃,田紹俠興奮地向我們展示著他手機中的珍藏品——愛新覺羅·啟驤為其題寫的“世醫堂”的堂匾和家訓對聯的照片。在這樣的對談中,我們仿佛看到的不是一個花甲老人,而是一個少年的身影。時光也好似正飛速倒退。
1978年,16歲的田紹俠作為田氏中醫的第五代傳人正式跟隨祖父田明三老先生研習中醫。十幾歲正是少年俠氣、義薄云天之時,體內涌動著報國壯志,1980年,田紹俠銘記祖訓“弘國醫懸壺濟世,揚仁德普救眾生”穿上戎裝來到北京成為了一名人民子弟兵。
當兵期間他深知作為田氏中醫第五代傳人的使命,每天不忘讀醫經,學經典,抄背藥方。他的勤學苦讀以及對弘揚國醫的一片赤子之心被部隊領導看在眼里,幾經輾轉,后勤衛生處的領導將其借調到門診部,他才終于得償所愿干上了醫務工作。1989年,組織上決定讓他工改干,正式成為總政白石橋老干部管理局門診部的職員干部。就此進入了他人生中的主戰場。
腳下的路,已變成可以通往前方的路,雖崎嶇,但無論怎樣,路,總算是筑成了。田紹俠絲毫不覺疲憊,他醉心于名家經方與祖傳驗方中,隨著時代變遷,他以傳承、開拓者的姿態,勾畫著新時代中醫與田氏中醫傳統結合的治療方案,嘗試獨立完成祖傳家學與時代的融合。這其中,就包括現在屢見不鮮的腰椎疾病,腰椎外科手術是復雜的,也是充滿未知的,如何通過田氏中醫祖傳技藝幫助非必要手術患者減少痛苦,田紹俠踏入了一個全新而艱難的領域。
摸索與臨床成了田紹俠的關鍵詞,缺什么補什么,買了好多過去中醫的書,每天晚上不到11點、12點睡不了覺,就是每天這樣學習、摸索。靠著日夜鉆研的耐心,守著傳承祖訓為病人解除痛苦的決心,田紹俠守正創新,遵循《黃帝內經》中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痹則閉也,閉則不通,不通則痛。以活血化瘀、開竅通絡、舒筋活骨為總綱,通過辨證分清層次,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結合祖傳驗方在治療腰椎疾病上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四聯方法”。
第一聯貼膏 以骨養骨遵循以骨養骨思路,田紹俠以麝香和鹿角霜為君藥,根據辨證加減,制成膏藥,結合現代影響學貼敷于病灶處,透皮吸收。進而在不適部位拔出寒邪,截斷寒邪,斬斷寒邪在體內延伸的鏈條,及時阻止蔓延波及身體其他地方。疏通體內淤堵之處,加速微循環,膏貼滲入皮膚后,利用成分對陰陽氣血、臟腑進行調節,從而達到陰陽平衡。
其膏藥布采用祖傳制法,將兩片粗棉布煮制后,再用藥水打糨子,用藥水糨子將兩片煮制好的棉布粘合在一起,制成藥袼褙。
中間黑膏藥也非傳統黑膏藥制法,傳統黑膏藥采用煉油法榨取中藥,放鉛丹、黃丹下鍋制成黑膏藥,而田氏家傳制法為避免藥物在高溫下有效成分揮發,采用分類提取法,根據不同藥性采用不同提取法,提取后再用油與黃丹混合制成膏藥。再放井泉水,連續浸泡七天,祛除鉛砂之毒。
如此制成的黑膏藥與藥袼褙藥力合一,相輔相成。
第二聯藥袼褙腰圍帶季肋下到肚臍一圈為帶脈,12條經絡為縱行,通過帶脈進行疏解,而腰椎疾病多源于久坐久勞,形成的腰椎間盤的壓迫或突出,帶脈瘀堵,不通而痛。田紹俠以藥袼褙腰圍帶來疏解帶脈,同時承托腰椎,達到溫通經絡及穩定腰椎的作用。
田紹俠治療所用的藥袼褙腰圍帶采用九九煮蒸烘熏法,九九八十一天每九天對應一個藥方對腰圍帶進行煮蒸,使藥力、藥性盡可能保留于腰圍帶上。
第三聯口服方劑田紹俠在王清任身痛逐瘀湯和四物湯的基礎上進行辨證加減。以通則不痛,緩解患者疼痛癥狀為原則,促使藥到病所、藥到病處,打通經絡,疏解經筋。
第四聯膏方提起膏方首先想到其滋補功效,但是田紹俠綜合家傳驗方,獨辟蹊徑,不重其補,而在陰陽平衡,臟腑調和。田紹俠介紹根據辨證,陰陽氣血虛實結合,需考慮標本正邪的平衡、寒熱溫涼的平衡以及動靜升降的平衡,從而量體裁衣。
有了“四聯方法”的積淀,此后,多年的行醫道路,田紹俠從未停下腳步。因為自青年時代起,他便慷慨而又坦承地把自己獻給了中醫學,期間的落寞、熱忱、懷疑、自信,都不曾影響他前行的腳步。到了今天,他敏感地發現,中醫藥的發展已引領著人類進入了更加精微的世界,此時的中醫,已擁有最好的自我突破機會,田紹俠渴望看到全部轉變,所以現在他必須晝夜兼程將祖輩的東西更廣泛的傳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