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解放軍報》公布了加勒萬河谷沖突的視頻資料。這段時間,官媒和很多熱血兒女都在反復說一句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今天,我們繼續講歷史,來聊聊和這句話相關的人物故事。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的原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我看到有部分朋友誤以為,這句話是漢武帝時期名將衛青或者霍去病說的,其實不然?;羧ゲ〉拿允恰靶倥礈?,無以家為”,而發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幾千年來中華兒女最強音的,是另一位西漢將軍,他的名字叫陳湯。
我們的史書在寫人物的時候,往往有一個誤區,那就是以一刀切來分“好人”和“壞人”——就像我們兒時看電視喜歡問的問題——這是好人還是壞人呀?但是《漢書》中的陳湯,卻是一位有血有肉,充滿爭議的人物,即使到今天,依然爭論不休。
陳湯,字子公,山陽郡瑕丘縣(今山東兗州市)人。陳湯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書,學識淵博,寫得一手好文章。但是陳湯并不是“優秀青年”,他因為家境貧寒到處借錢,被人所看不起。后來陳湯去長安求取官職,謀得太官獻食丞一官,太官令是宮廷主管膳食果酒的人,太官獻食丞就是太官令的副手,屬于底層公務員。幾年的基層磨練,陳湯認識了富平侯張勃,并得到其賞識,這算是抱到大腿了。正好漢元帝要王公大臣推薦年輕人才,張勃就推薦了陳湯。
這本是好事,但陳湯卻是實力坑隊友。因為就在陳湯待分配期間,他的父親過世了,大概是太急著出人頭地,陳湯沒有回家奔喪。在以孝治天下的漢朝,在孝廉可以當官的時代,陳湯這一舉動可謂是自毀前程,用今天的話說,基本就是社會性死亡。于是陳湯被下獄,連富平侯張勃也被牽連。
想來這陳湯必然是有過人之處,一段時間后又有人推薦他,這次他做了郎官,差不多就是皇帝的近侍。一心想建功立業的陳湯并不滿足于安穩的郎官生涯,他多次請求出使他國。終于在很久之后的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他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跟校尉甘延壽一起出使西域,這就開啟了陳湯波瀾壯闊的五彩人生。
我們都知道,在漢武帝時期,名將衛青和霍去病出征匈奴大獲全勝,但是匈奴可以說被打殘,卻從未被打死。幾十年后,匈奴恢復了一部分實力,但又陷入內斗,五個單于爭奪王位。為了得到漢朝的支持,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都送兒子到漢朝作為人質,這其中呼韓邪單于和漢朝關系最好,他親自到漢朝稱臣朝見漢宣帝,后來還娶了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為妻。
看著呼韓邪單于和漢朝交好,郅支單于不高興了,他派人進攻呼韓邪單于的領地和勢力范圍,還圍困并羞辱漢朝派出的,護送呼韓邪單于回國的使團。然后郅支單于又派使者去漢朝進貢,“順便”要回自己作為人質的兒子,表態愿意歸附漢朝。漢朝朝廷一番爭論后,決定“好人做到底”,不但要歸還質子,還派出衛司馬谷吉率人護送質子到郅支單于的王庭。但是漢朝的好心腸顯然被當作了驢肝肺,郅支單于竟然在接收兒子后,殺死了護送的谷吉等人。之后漢朝派遣三批使者想要回谷吉等人的尸體,均遭到拒絕,使團都被羞辱。用《漢書·陳湯傳》的評論就是“其驕嫚如此”,郅支單于的傲慢,竟然到了如此程度。
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甘延壽為校尉,陳湯為副校尉的漢朝使團到達西域。面對郅支單于的多次無理挑釁,一向“多策謀,喜奇功”的陳湯想到了主動出擊。陳湯給甘延壽提出建議,先分化瓦解依附于郅支單于的西域小國,再率領漢朝的屯田部隊和烏孫國的軍隊,奔襲郅支單于的大本營。這樣“千載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千年難得的功業可以很快獲得。甘延壽也認為陳湯的計劃可行,但是對外作戰是大事,西域都護府有一部分自主用兵的權力,但主動出擊且對手是曾經的西域霸主匈奴,甘延壽認為應該先請示朝廷。陳湯說:“國家與公卿議,大策非凡所見,事必不從?!比绻献喑?,大臣們肯定會討論,但是這大事并不是朝廷那群普通人能做成的,他們肯定不同意。甘延壽猶豫再三,沒有采納陳湯的建議。
大概是老天要給陳湯這個建立不世之功的機會,就在此時,甘延壽生病了,由陳湯代理主持工作。這個“膽大包天”的陳湯居然假傳圣旨,調動依附漢朝的西域各國和城邦的軍隊、車師國的軍隊、漢朝的屯田部隊,準備發動對郅支單于的襲擊。矯詔可是大罪,病床上的甘延壽聽說了此事,趕緊爬起來想阻止陳湯,不料陳湯按劍叱延壽曰:“大眾已集會,豎子欲沮眾邪?”手按寶劍厲聲說:“大軍已經集結完畢,你小子要阻止大家?”這潛臺詞就是現在要阻止已經來不及了,不識相就先殺了你。甘延壽看到這場面,也只好同意了陳湯的計劃。
漢軍和西域盟國的聯軍共四萬人,甘延壽和陳湯將這四萬人分為六隊,兩人一面親自率軍出征,一面上書彈劾自己矯詔。通過秘密行軍和斬斷郅支單于的羽翼,聯軍終于把郅支單于困在城里。郅支單于在盟友康居人的幫助下,幾次試圖突圍沒有成功,最終受傷而死,首級被漢軍一位低級軍官杜勛割下。聯軍攻破郅支王城,“凡斬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級,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余人”,一共斬殺匈奴王后王妃、王子、王侯及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活捉一百四十五人,另外一千多人投降。
斬殺匈奴單于,這可是連衛青和霍去病這兩位大神都沒有做到的壯舉。就是在這場史詩級的大捷之后,陳湯在給漢元帝的上書中寫道:“宜懸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應該把郅支單于的腦袋掛在胡人聚居的地方,讓全世界都知道,膽敢冒犯大漢的人,就算再遠也要消滅他!這句讓人熱血沸騰的話,可能是千百年來,中原王朝發出的最強宣言。
但是,回到漢朝的甘延壽和陳湯,卻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此次出征雖是大勝,卻是矯詔而行,矯詔可是死罪。漢朝朝廷也不得不面對這個巨大的尷尬,按律當斬,按結果卻是天大的功勞。朝廷爭論不休,而此時陳湯自己的臭毛病又暴露出來,他素來貪財,這次又沒有按規定把戰利品上交,這就給了那些本來就想給甘延壽陳湯治罪的大臣們理由。丞相匡衡、中書令石顯等“頑固派”認為如果不給陳湯等人治罪,以后就會有更多的投機分子抱著僥幸心理去拿國家冒險。漢元帝內心向著陳湯和甘延壽,卻又不能跟丞相對著干,于是朝議久久沒有結果。
就在雙方僵持的時候,宗室大臣劉向出來說話了。劉向就是《戰國策》、《列女傳》、《說苑》等名著的作者,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這劉向果然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他是旁征博引,從《詩經》說到《周易》再說到《司馬法》,“而大功未著,小惡數布,臣竊痛之”。劉向認為陳湯和甘延壽大功沒有受到表彰,小過錯卻被抓著不放,這實在讓人痛心疾首。
劉向的進言顯然說到了漢元帝的心里,于是皇帝下詔,說陳湯和甘延壽乃“立功萬里之外,威震百蠻,名顯四海。為國除殘,兵革之原息,邊竟得以安”。兩人都建立了赫赫戰功,所犯之錯均免罪,并給予厚賞。“乃封延壽為義成侯。賜湯爵關內侯,食邑各三百戶,加賜黃金百斤。告上帝、宗廟,大赦天下。拜延壽為長水校尉,湯為射聲校尉”。兩人都封侯,賜爵,賞錢,升官。
不久后,甘延壽善終,死在任上。如果說陳湯的故事也就這么結束了,那么也算是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然而歷史的真相卻有點殘忍。幾年后,漢元帝駕崩,漢成帝劉驁繼位,一心想治陳湯罪的“老頑固”丞相匡衡又舊事重提,上書彈劾陳湯,繼續說他不按律上交財物之事,漢成帝準奏,陳湯被免官。但陳湯的霉運遠沒結束,他又犯了“欺君之罪”。事情是之前和陳湯對戰的康居國送王子來漢朝做人質,陳湯上書說這不是親兒子,結果經過查證,這確實是康居王的兒子。于是陳湯按律當處死。太中大夫谷永上書為陳湯求情,認為他于國是大功臣,于普通士兵是偶像,于周邊鄰國是戰神,殺這樣的人就是親者痛仇者快。漢成帝放過了陳湯的性命,卻將他剝奪爵位,降為普通士兵。
保住了性命的陳湯,在此后又起起落落多年。皇帝再也沒有重用他,在仕途和戰場,陳湯再無建樹??赡苁枪谶^大而樹大招風,也因為自己行為的不檢點,陳湯的“仇家們”始終不放過攻擊他的機會,陳湯可以說是晚景凄涼。漢成帝認為陳湯不適合再居住長安,就將他發配敦煌,又因為他在邊關威名太盛,再把他遷到安定。
漢成帝駕崩,漢哀帝繼位,議郎耿育上奏書為陳湯鳴不平,他認為“湯功累世不可及,而湯過人情所有”,陳湯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前面幾代人加起來都比不過他,而陳湯犯的錯,卻是人之常情。于是,漢哀帝終于同意了垂垂老矣的陳湯回到長安,不久后,陳湯也在落寞中走完了自己無比絢爛又無比坎坷的一生。
真正為陳湯平反的,是那位疑似穿越的篡漢者王莽。王莽年輕的時候受過陳湯的恩惠,又因為要為漢元帝歌功頌德,將斬殺郅支單于的千秋偉業作為漢元帝的成就,于是極力褒揚陳湯和甘延壽,兩人都被追封,并蔭及子孫。前面那位割下郅支單于首級的軍官杜勛也終于受到了獎賞。
從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陳湯和甘延壽當然是英雄,他們冒著戰場失利的危險,冒著被朝廷治罪的危險,挺身而出,為國而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通訊落后的古代,為將者如果處處想著請示朝廷而不敢擔責任,那才是對祖國和人民的不負責。最后,想與諸君一起高呼: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也歡迎關注同名VX公眾號。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麻煩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