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扇紗窗樹影橫,荼蘼花下月微明。
荼蘼花,代表末日之美:無華真國色,有韻自天香。它是春天最后的美麗。二十四番花信風,始于小寒梅花,終于谷雨楝花。谷雨一侯牡丹, 二侯荼蘼,三侯楝花。楝花連春接夏,楝樹花開,夏風徐徐來。
微風過處有清香,知是荼蘼隔短墻。荼蘼花在宋代有著特殊的地位。宋代的詩人,將荼蘼融入生活。他們的風雅,無處不在,“飛英會”便是其中一個和荼蘼花有關的浪漫故事。
司馬光的好朋友范鎮,喜歡荼蘼花,每年春末,在荼蘼架下設宴,邀請三五好友,在院子里賞花,吟詩對飲。他們以落花入杯為酒令,微風吹來,荼蘼花瓣飄飄灑灑,從枝頭飄落,落到誰的酒杯中,誰就要喝完杯中酒,因此稱為“飛英會”。這個典故,司馬光、歐陽修等人均有記載。
《紅樓夢》 第六十三回,麝月抽中荼蘼花簽,題“韶華勝極”,暗喻賈府盛極而衰的命運。曹雪芹借王淇“開到荼蘼花事了”的詩句,以荼蘼暗喻賈府眾人的命運、家族的興衰,深化其“末世之美”的象征。
荼靡花雖謝,余香傳久遠。看十四首荼靡詩詞,品花香余韻。
1、蘇軾 《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薩泉見餉二首》宋代
酴醾不爭春,寂寞開最晚。青蛟走玉骨,羽蓋蒙珠幰。
不妝艷已絕,無風香自遠。凄涼吳宮闕,紅粉埋故苑。
至今微月夜,笙簫來翠巘。余妍入此花,千載尚清婉。
怪君呼不歸,定為花所挽。昨宵雷雨惡,花盡君應返。
"青蛟走玉骨"以蛟龍喻枝干,突出荼蘼的遒勁姿態;"羽蓋蒙珠幰"用華蓋比擬花朵,展現其繁盛之態。兩組比喻形成剛柔并濟的視覺張力。
"凄涼吳宮闕"將視野拉向春秋吳越舊事,紅粉香消與故苑荒蕪的對照,賦予荼蘼厚重的歷史滄桑感。"笙簫來翠巘"的聽覺描寫,更添空寂凄清之境。
"不爭春"體現謙退之德,"無風香自遠"暗合"德馨自遠"的傳統價值。千載清婉的余妍,象征著超越時空的精神永存。從"寂寞開最晚"到"花盡君應返",完整呈現生命從盛放到凋零的輪回。雷雨摧花的意象,暗喻人生無常與命運摧折。
酴醾不爭春,寂寞開最晚。蘇軾以荼蘼“不爭春”的特性,隱喻高潔自持的品格,同時暗含對晚景孤寂的感懷,賦予荼蘼以淡泊卻堅韌的精神氣質。
2、歐陽修《漁家傲》 宋代
三月清明天婉娩。晴川祓禊歸來晚。況是踏青來處遠。猶不倦。秋千別閉深庭院。
更值牡丹開欲遍。荼蘼壓架清香散。花底一尊誰解勸。增眷戀。東風回晚無情絆。
春光易逝,人生短暫。歐陽修通過牡丹與荼蘼的對比,突出荼蘼的清雅香氣與春末的寂寥。他借酒抒懷,表達對春光流逝的眷戀。字里行間,流露著淡淡的感傷。
從"晴川祓禊"的廣闊水岸到"深庭院"的封閉空間,再到"牡丹開欲遍"的花叢,由遠及近、由動轉靜,秋千作為庭院中的靜物,與踏青的動態形成對比,空間動態的轉換,暗示熱鬧過后的寂寥。
牡丹與荼蘼,都是暮春開花。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恰如《牡丹亭》里的描寫:"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牡丹"開欲遍",寫其盛極;酴醾"壓架",顯其繁密。盛極而衰,荼蘼的盛放,是春天的最后一曲挽歌。
荼蘼花在宋代詩詞中常作為"殿春"象征,殿春即春季的末尾。酴醾不爭春,寂寞開最晚,蘇軾詩中所說,便是此意。"東風回晚無情絆"以擬人手法作結,將東風視為阻撓眷戀的無情者。"絆"字的精妙在于,既寫東風牽絆春光,不讓其速逝的矛盾心理,又暗含人力無法絆住春光的無奈,與秦觀"東風暗換年華"可謂異曲同工。
獨酌無伴的細節描寫,是人類面對自然法則時的永恒困境,恰如李商隱所說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愈是美好的春光,愈能照見生命的有限與短暫。
3、吳淑姬《小重山》 宋代
謝了荼蘼春事休。無多花片子,綴枝頭。庭槐影碎被風揉。鶯雖老,聲尚帶嬌羞。
獨自倚妝樓。一川煙草浪,襯云浮。不如歸去下簾鉤。心兒小,難著許多愁。
吳淑姬與紈绔子弟離婚后的一個暮春,填了這首詞。荼蘼凋謝春已盡,花瓣零落枝頭,再聯想自己的遭遇,看殘花綴枝、老鶯啼鳴,庭槐影碎被風揉,觸景生情。她不敢想象,假如王十朋沒有準許他和紈绔子弟離婚,往后余生,會是怎樣的結果?
上闋通過荼蘼、殘花、碎影、老鶯等意象層層渲染,完成由物候變遷到生命體驗的隱喻轉換。 下闋由"獨自倚妝樓"轉入主觀視角,結句"心兒小"的日常化表達,在雅致詞境中突顯真切情感。通過擬物手法,將風拂樹影的動態視覺轉化為觸覺感受,暗喻時光揉碎美好。
獨自倚妝樓。一川煙草浪,襯云浮。妝樓獨倚,是眼前所見;一川煙草浪,是想象的遠方。天地遼闊,在此反襯下,人顯得渺小孤寂。云浮煙浪的迷蒙景象,恰似愁思的具象化呈現。"鶯雖老,聲尚帶嬌羞"暗喻抒情青春將逝,而情思未泯。
相比李清照的"載不動許多愁",吳淑姬的"心兒小,難著許多愁",更顯精妙。
4、王淇《春暮游小園》 宋代
一從梅粉褪殘妝,涂抹新紅上海棠。
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墻。
王淇的這首七言絕句,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立意獨特,以花開花落,表示時光流逝。春雖去,但新的事物層出不窮,自然是不會寂寞的。梅花開、海棠紅、荼蘼落、天棘出,詩人從初春寫到初夏,卻不是寡淡無味的流水賬。
“一從梅粉褪殘妝”,“褪殘妝”,以人喻花:梅花殘敗凋落。冬末早春,梅花盛開,被稱為報春之花。一個“殘”字,暗示冬去春來。“涂抹新紅上海棠”,梅花謝后,海棠綻放,大自然把寒梅鮮紅的顏色又涂抹到海棠花上去了。
詩人獨辟蹊徑,以女子搽粉抹胭脂作比,寫一春花事,活潑靈動,充滿人間趣味。這首詩被選入《千家詩》,可見非同一般。蘇軾在《海棠》詩中說:“東風裊裊泛祟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從嗅覺入手,香霧空濛寫出海棠香飄四溢。王淇用“涂抹新紅”四字,寫出了海棠獨特的的精神。
“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墻”。荼蘼花盡春歸去,春去夏來,一叢叢的肥壯茂密的荊棘,取代百花,爬上了長滿綠苔的院墻。季節的變化,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年華易逝的傷感,隱隱浮現。
5、辛棄疾 《虞美人·群花泣盡朝來露 》 宋代
群花泣盡朝來露。爭奈春歸去。不知庭下有荼靡。偷得十分春色、怕春知。
淡中有味清中貴。飛絮殘英避。露華微滲玉肌香。恰似楊妃初試、出蘭湯。
這是辛棄疾難得的一首婉約詞。全詞緊扣“春歸”主題,通過荼蘼“偷春”的徒勞,折射出人力難挽時光流逝的永恒悲嘆。以“泣”“偷”“避”等動詞賦予自然之物以人性,使荼蘼成為兼具靈性與人格的抒情載體。
群花的悲泣與荼蘼的“偷春”,構成對“春歸”主題的多維觀照,隱喻他對時局變遷的敏銳感知與不甘沉淪的掙扎。辛棄疾身處南宋偏安一隅的頹勢中,此處的“春歸”或隱喻家國理想的漸行漸遠,寄寓深重的時代焦慮。
“群花泣盡朝來露”以擬人手法寫百花凋零、泣露送春,奠定全詞哀婉基調。荼蘼作為“殿春”之花,在“不知庭下有荼蘼”的轉折中悄然登場,成為春色最后的守護者。“偷得十分春色”賦予荼蘼靈性,既寫其于暮春獨放的倔強,又以“怕春知”的俏皮反語,暗含對春逝不可逆轉的無奈。
“淡中有味清中貴”點出荼蘼的內在品格:淡泊不失深意,清冷不乏高貴。而“飛絮殘英避”進一步強化其孤高:柳絮紛揚、殘紅零落之際,荼蘼卻超然物外,不屑與凋敗同流,象征詞人對高潔人格的堅守。
“露華微滲玉肌香”以楊貴妃出浴的香艷典故,將荼蘼的瑩潤花瓣與清雅香氣具象化。這一比喻既突顯其絕美風姿,又以楊妃的悲劇命運暗示荼蘼的盛放終將隨春消逝,暗合“世間好物不堅牢”的哲思。
“群花”的凋零,與荼蘼的獨放形成對比,更其堅韌與卓然;“飛絮殘英”的紛亂,與荼蘼的“避世”形成空間隔離,烘托其遺世獨立的姿態。
楊妃出浴的典故,既以視覺、嗅覺通感渲染荼蘼之美,又以楊妃的盛極而衰暗合荼蘼的“末路之美”,暗示詞人對南宋朝廷表面繁華下危機四伏的隱憂,歷史縱深與個人感懷交融。
荼蘼“清中貴”“避殘英”的孤高形象,實為詞人自我精神的投射。辛棄疾一生主戰抗金,屢遭排擠,卻始終不改其志,恰如荼蘼于眾芳蕪穢中獨守清香,彰顯士大夫的孤傲風骨。
此詞以荼蘼為眼,熔詠物、抒情、言志于一爐。表面寫花事闌珊,實則借物喻人,將個人身世之嘆、家國憂患之思、生命哲悟之深,凝練于婉約詞風之中。
辛棄疾以豪放著稱,此作卻展露其詞風的多面性,于細膩處見悲慨,于清麗中藏沉郁,堪稱宋詞中“深美閎約”的典范。
6、任拙齋《荼蘼》宋代
一年春事到荼蘼,香雪紛紛又撲衣。
盡把檀心好看取,與留春住莫教歸。
7、王十朋《點絳唇(韻香荼蘼)》宋代
羽蓋垂垂,玉英亂簇春光滿。韻香清遠。暖日烘庭院。
露浥瓊枝,臉透何郎暈。凝余恨。古人不見。誰與花公論。
王十朋的《點絳唇(韻香荼蘼)》是一首典型的宋代詠物詞,通過描繪荼蘼花的形態與神韻,寄托了作者對時光易逝、知音難逢的悵惘之情。
上片以“羽蓋”喻荼蘼繁密低垂的花瓣,如輕盈的羽毛覆蓋枝頭;“玉英”形容花色潔白如玉,展現其清雅之姿。“亂簇”二字凸顯花開之盛,與“春光滿”呼應,渲染出春意盎然的畫面。
從整體(羽蓋)到局部(玉英),由靜(垂垂)至動(亂簇),層次分明地勾勒出荼蘼盛放之態。嗅覺(韻香)、觸覺(暖日)與視覺(庭院)結合,營造出春日庭院的溫暖恬靜。“清遠”二字既寫香氣悠長,亦暗喻荼蘼高潔的品性。
下片由物及情,寄托人生幽懷,以三國美男子何晏“面如傅粉”的典故(《世說新語》),比擬荼蘼花在晨露中透出的嬌艷紅暈,賦予花以人的情態,含蓄表達對花之美的憐愛。以露珠點綴花枝,更顯荼蘼晶瑩剔透;“臉透”擬人化,使花似含羞帶怯的少女。
由花及人,“凝余恨”陡然轉折,將賞花的愉悅轉為對時光流逝、知音難覓的悵惘。“古人不見”暗含對歷史長河中同道者的追慕,亦或是對理想境界的孤獨求索。以“誰與花公論”作結,既是無人共賞的寂寥,亦是對花之高潔不為世人所知的憤懣,賦予全詞深沉的生命哲思。
王十朋借荼蘼花開的盛景,抒發了對春光易逝的憐惜,以及對高潔品格無人共賞的孤憤。表面詠花,實則寄寓了士大夫對自身際遇的感慨——縱然才德如玉、氣韻清遠,卻難遇知音,唯有與古人神交,在歷史長河中尋求精神共鳴。這種“物芳志潔”的書寫,正是宋代文人詠物詞的典型范式。
8、張元干《臨江仙》(荼蘼有感) 宋代
鶯喚屏山驚睡起,嬌多須要郎扶。荼蘼斗帳罷熏爐。翠穿珠落索,香泛玉流蘇。
長記枕痕銷醉色,日高猶倦妝梳。一枝春瘦想如初。夢迷芳草路,望斷素鱗書。
張元干(1091年—約1161年),字仲宗,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晚年自稱蘆川老隱。與張孝祥一起號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
9、盧鉞《荼醾》宋末
荼醾結屋是何年,風雨摧頹為愴然。
飛似綠珠樓上墜,困于畢卓甕間眠。
門前礙路旋移來,壓架欹斜緣作堆。
三月半時花正好,十年前是手親栽。
幽香早被風偷遞,小蕊那禁雨急催。
盡數折為神佛供,免教飛去臥蒼苔。
盧鉞,別名盧梅坡,宋朝末年人,具體生卒年、生平事跡不詳,僅存兩首《雪梅》。
10、韓奕 《四字令·荼蘼送香》 元代
荼蘼送香。枇杷映黃。園池偷換春光。正人間晝長。
鳩鳴在桑。鶯啼近窗。行人遠去他鄉。正離愁斷腸。
全詞如同一幅工筆設色的江南暮春圖卷,在荼蘼香杳、枇杷轉黃的色彩漸變中,在鳩鳴鶯囀的聲景交織里,完成了對春光流逝與人生別離的雙重祭奠。其情感力量不僅在于離愁的直抒胸臆,更在于將個體生命的短暫悵惘,嵌入天地運行的宏大敘事之中,使一己之悲具有了穿越時空的普世價值。
"荼蘼送香"以荼蘼點明時節更替,暗含的韶光易逝的感嘆;"枇杷映黃"則通過枇杷果實的成熟,進一步強化季節向盛夏過渡。植物色彩的明黃,與香氣的消散,形成視覺與嗅覺的張力,暗示春光在"偷換"中悄然流逝。
《詩經》中鳩鳴象征求偶與安居,"鳩鳴在桑"、"鶯啼近窗"本為樂景,卻與"行人遠去"的哀情形成強烈的對比。鳥鳴的歡愉,反襯出離人的孤寂,以聲寫靜,愈顯斷腸之痛。
"園池偷換春光"不僅是自然節序的更迭,更暗喻人生際遇的無常。正如春光被盛夏"偷換",行人的遠行亦猝然打破生活的平衡。一個"偷"字,點破時光的狡黠,命運的不可控性。
結句"正離愁斷腸"以"正"字與上片"正人間晝長"呼應,將個人情感提升至宇宙維度:白晝的延長本是自然規律,卻因離別而成為痛苦的催化劑。個體的渺小哀傷與天地的永恒運轉形成悲愴對照。
11、葉颙《荼蘼》 元代
一點檀心氣味長,向人無語舞霓裳。
千紅萬紫消磨盡,猶有風吹不斷香。
詩人借荼蘼的短暫花期,抒寫對春光易逝的惋惜,以“生怕”二字強化對美好事物消逝的焦慮。荼蘼花謝后,風吹不斷香。殘留的余香,是對春天最后的眷戀。葉颙賦予荼蘼超脫塵世的詩意。
12、華瑤《瑤華 荼蘼》清代
東君老矣,鵜鴂聲中,正楝花風急。園林綠滿,把一晌,花事今番多歇。
后塵誰殿,蚤開到、荼蘼香坼。罥半廊、粉面霓裳,慣抓玉釵堪惜。
思量原自差池,怪不合春初,故里輕擲。瓊葩淡艷,飛遍處,縱憶也應無及。
憑誰窨取,時領略,琉璃新碧。更得他,香夢成時,說與離人消息。
13、納蘭性德《酒泉子·謝卻荼蘼》清代
謝卻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猶未睡,早鴉啼。
嫩寒無賴羅衣薄,休傍闌干角。最愁人,燈欲落,雁還飛。
據說,這首詞是納蘭的早期作品。納蘭與表妹謝氏一塊長大,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謝氏被選到宮里之后,深宮之內的她,會感到孤獨、落寞、痛苦,納蘭全詞都從對方落筆。
暮春時節,荼蘼花凋落殆盡。窗外,一片月明如水。納蘭思念的佳人,獨立窗前,呆呆地望著月色出神。此情此景,恰與杜甫《月夜》中的“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相似。何望月思人、借月傳情。荼蘼被賦予了一層傷感、悲情的文化內涵。
“嫩寒無賴羅衣薄,休傍闌干角。”女主人公一夜未眠,干脆起身,倚欄遠望。單薄的羅衣,難以抵擋的,不只是暮春清晨的輕寒,更是內心孤寂的凄寒。納蘭化用了張先《醉落魄》中的詞句:“朱唇淺破桃花萼,倚樓人在闌干角,夜寒手冷羅衣薄。”
“最愁人,燈欲落,雁還飛。”自古便有鴻雁傳書的說法,正如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所說:“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雁歸而人未歸,最令人生愁。納蘭以景結情,留有不盡之意。
納蘭的這首詞,借荼蘼花表達思念。詞中沒有對人物心理的直接描寫,而是通過意象的烘托,環境的營造,氣氛的渲染,委婉傳遞細膩的內心感受。
14、周之琦《斗百草 荼蘼作花甚盛,詞以賞之》 清代
薄暖庭階,漸長天氣韶光老。閬苑移根,翠陰壓架,千朵粉云細裊。
認幽姿、恰凈洗鉛華,天然娟妙。更嫩蕊含風,濃芬裛露,伴人清曉。
還是尋香蝶趁,摘艷蜂忙,那說一年花事了。梨夢酣馀,柳綿飄盡,宴飛英、芳尊自倒。
淵明語,得稱心時固為好。漫相惱。任西園、杜鵑喚早。
千百年來,荼蘼花開了又謝。它曾在蘇軾筆下不妝艷已絕,無風香自遠;在歐陽修詩中增眷戀;在任拙齋的詩里"香雪紛紛又撲衣";在辛棄疾的詞中恰似楊妃初試、出蘭湯;在王十朋的《點絳唇》里韻香清遠;在韓奕詩中留下花香,映黃枇杷;在王淇的筆下留下廣為流傳的名句:開到荼蘼花事了。
又是一年春歸去,把詩詞里的荼蘼花收藏,就像把春天留住了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