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3-0504
上篇:打破天賦神話——興趣如何被塑造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他天生就是做這個的”,或者“ta從小就有這方面的天賦”。這種將興趣歸因于先天特質的觀念,深深植根于我們的文化敘事中。但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正在顛覆這一認知。興趣并非埋藏在基因里的神秘代碼,等待某一天被突然喚醒;相反,它是后天經歷、環境刺激和持續學習的產物。這一觀點得到了職業心理學兩大理論體系的支持——霍蘭德的職業興趣理論和克朗伯茲的社會學習理論,它們從不同角度揭示了興趣形成的動態過程。克朗伯茲和霍蘭德都是在職業發展領域有重要貢獻的學者,他們的理論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和應用價值。
霍蘭德的職業興趣理論,也被稱為霍蘭德代碼,將人的職業傾向分為六種類型: 現實型R、研究型I、藝術型A、社會型S、企業型E和常規型C。這個模型常被誤解為對人的固定分類,仿佛每個人天生就屬于某個類型。同時,他認為不同的職業環境也可以分為這六種類型,當個人的職業興趣類型與職業環境類型相匹配時,個人在職業中更有可能感到滿意和成功。但實際上,霍蘭德強調,這些興趣類型是通過人與環境的互動發展而來的。一個孩子在搭積木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就可能發展出現實型興趣;另一個孩子因為老師的鼓勵而喜歡上課堂討論,就可能形成社會型傾向。關鍵在于,這些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質”,而是特定情境下積極強化的結果。
克朗伯茲的社會學習理論更進一步,強調興趣是后天學習的結果,指出興趣形成受到四類因素的影響:遺傳天賦與特殊能力、環境條件與重要事件、學習經驗以及任務完成技能。這其中,只有第一項與先天有關,其他三項都是后天變量。克朗伯茲特別強調“工具性學習經驗”的作用——當某個行為帶來積極結果時,我們就會重復它,這種強化機制逐漸塑造出我們的興趣圖譜。比如,一個偶然參加機器人比賽的學生,因為獲獎受到表揚,就可能對工程產生濃厚興趣。這種興趣并非源自某種內在呼喚,而是成功體驗的產物。
兩人的理論相互補充,克朗伯茲的理論側重于解釋職業興趣的形成過程,而霍蘭德的理論側重于描述職業興趣的類型和職業環境的匹配。
神經科學的研究為此提供了生物學解釋。當我們從事某項活動并獲得愉悅感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這種神經遞質不僅帶來快感,還會強化相關的神經連接。久而久之,大腦會主動尋求重復這種活動——這就是興趣的神經基礎。重要的是,這種機制完全可以通過后天體驗建立。倫敦出租車司機的腦部掃描研究顯示,經過嚴格訓練后,他們海馬體(負責空間記憶的腦區)的體積顯著增大。這證明,持續的學習能物理性地改變大腦結構,創造出所謂的“天賦”。
教育領域的實驗同樣支持這一觀點。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當學生被隨機分配到藝術班或編程班,并接受系統性訓練后,兩組人都表現出對所學領域日益增長的興趣。更引人深思的是,最初對藝術或編程持中立態度的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后,興趣水平提升最為顯著。這說明興趣不是發現的,而是培養的。那些看似“天生”的才能,往往是早期接觸和持續練習共同作用的結果。
#職業興趣# #霍蘭德# #克朗伯茲# #斯坦福人生設計# #興趣# #行為習得# #眾晟悅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