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周燊作品研討會”成功舉辦。知名作家、評論家、學者及文學愛好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作品的文學價值及作家的創作特色。
傳承與希望——讓文學的根系深扎生活
去年5月,煙臺文學界迎來高光時刻,四位本土作家的作品榮獲泰山文學獎,其中包括周燊的短篇小說《七色土》。
“可以利用開展研討會的形式,通過對話與碰撞,深度挖掘獲獎作品的獨特價值,推動文學創作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煙臺市文聯黨組書記宋作新認為,開展獲獎作品研討會,是文學界、文化界乃至全社會深度參與文學創作、推動文化繁榮的重要途徑。
周燊,女,1991年生,滿族,魯東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她創作的短篇小說《七色土》,獲第六屆山東省泰山文藝獎(文學創作獎)等榮譽。她曾在《人民文學》發表過中篇小說,在《青年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發表過短篇小說和文學評論。
“周燊7歲發表詩歌,13歲出版長篇小說《多麥家族》,至今已經出版5部長篇小說,有7首詩歌被收入中小學課本和教輔材料中。”煙臺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牟國慶說,周燊創作的長篇童話奇異夢幻,短篇小說中現實主義手法與理想主義期待的碰撞也深深地打動了他。
于是,一個月前,牟國慶與協會秘書長李憲文敲開了魯東大學人文學院二樓會議室的大門,與周燊首次見面,商談此次研討會的詳細事宜。
對創作作品的研討不僅是對作者的褒獎,也能夠為青年作家樹立標桿。4月25日下午,“周燊作品研討會”成功召開。
“今天我們相聚于此研討周燊作品,是以文會友、致敬經典的當代注腳。”研討會伊始,牟國慶介紹說,“這次研討會能重拾我們對于身邊人的觀察與熱愛,讓文學的根系深扎生活,生生不息。”
一部好作品的背后,必然有一個滋養作品誕生的生態系統。研討會上,魯東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于建永簡單介紹了學校人文學院創意寫作學科建設,也對周燊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她有天分,很勤奮,還有對創作的滿滿的熱愛。”于建永說,本次研討會既是一次文學的聚會,更是一次希望的聚會。
周燊的自評——文明書寫的三種情態
以理念詮釋情感、以文化重審生活、以虛構療愈現代性危機,是周燊書寫生活、歷史和文明的三種情態。
以理念詮釋情感,是周燊寫作的第一種情態。“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這是考驗作家的關鍵命題,也是中國哲學中一個極具詮釋挑戰性的理念,也是我以后仍需努力的方向。”周燊接受采訪時說。
周燊說,她的寫作靈感首先來自音樂,其次是電影、電視劇,最后是因興趣而閱讀的學術著作。音樂激發了她的文學靈感。周燊說,她常常因為聽歌而想出了一個理念或者某種故事核。當創作停滯不前時,她也會戴上耳機聽聽音樂,讓自己完全沉浸在各種樂曲中,重新激活自己的情緒。每聽一首樂曲,她都像進行了一次短途旅行,足不出戶就可以體驗世界各地的風情。當然,光有音樂也不夠,還要閱讀與創作相關的學術專著,在科學理論的支撐下寫正確、健康的生活。
在“以文化重審生活”的情態中,周燊認為,重返歷史現場就是重返生活現場,歷史是陳舊一點的生活,生活是正在發生的歷史。無論是關注當下還是過往抑或關注未來,文學都離不開作家對精神空間的塑造,而塑造一個好的精神空間,不僅考驗作家的審美想象力,比如制造意境的能力,也考驗作家自身的文化積淀。作家的文學性思維有時候約等于他的整體性思維。整體性不僅僅是一種全局觀,也是一種殘局觀。作家要有辯證思維,認識到人生的不完整和不得已,認識到小滿勝完全,意識到生命在無垠的宇宙中的渺小和偉大,在對生活的重新認識中重塑自我,開拓文字表達的疆域。
對于“以虛構療愈現代性危機”的創作情態,周燊解釋:“虛構的確是幫人們聚焦問題的一種重要工具,我自認為比較擅長虛構,但這不代表我就不是一個現實主義作者。我虛構一個情境或者一個意境,是為了給現實生活中實際產生的困境指明一個出路,只是我選擇了一個比較有趣且浪漫的工具,不是錘子斧子,而是診脈時的一根絲線。”
研討會現場——思想碰撞出耀眼火花
本次研討會不僅是對周燊系列作品的深度解讀,也給文學創作者和愛好者提供了交流平臺,進一步推動了煙臺本地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
“如戲人生,如水風脈”,這是魯東大學人文學院的董希文對周燊作品《河流如戲》的印象。他認為,《河流如戲》最突出的特色在于貫徹了“人民性”思想,并具有自然如水的風格。
日照文創院的于瀟湉對周燊創作的《多麥家族》,給出了“奇幻旅程中的成長與共生”的評價。
煙臺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陳元勝認為,周燊的作品是“用藝術點亮生命,讓文化價值人生”。
榮獲“泰山文藝獎”的短篇作品《七色土》,以“人口老齡化”為切入口,通過退休教授朱東啟的空巢生活,展現了當代家庭中女性的多重角色與困境。李憲文稱之為“裂縫中的陽光”。“作為一位‘90后’作家,周燊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將家庭倫理、代際沖突與文化碰撞交織于敘事中。”他認為,這部作品既延續了鄉土文學對“根系”的追尋,又融入了全球化語境下的現代性反思。
對周燊的中篇小說《河流如戲》,煙臺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的趙軍與煙臺大學碩士研究生朱孜睿有不同的感受。趙軍以“驚奇、神奇、傳奇”來概括這篇小說,朱孜睿認為這是“新世紀語境下的精神原鄉建構”。
魯東大學張煒文學研究院的李士彪對短篇小說《印象派》的評價是“創意寫作的典范之作”。他說,文學的生命在于細節,周燊的作品便是用細節和語言打造出了一個引人入勝、細密玲瓏、神奇透明的藝術迷宮。
詩歌是周燊文學創作的起點。魯東大學人文學院的賈小瑞說,品讀周燊的童詩,不僅是探究一位青年作家文學創作的第一份碩果,而且是重溫人生的“黃金時代”。
深耕本土文學——沃土滋養創作之花
“周燊作品研討會”既是對優秀作品的二次挖掘,也是對文學價值的重新定義。在快節奏、碎片化的當下,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為煙臺本地文學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推動文學在守正與創新中蓬勃發展。
福來齊董事長劉洋也是煙臺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的主席團成員,他用“拯救”一詞來概括這次活動對自己的觸動。“近年來,我的空閑時間大都被手機占用了,看優秀文學作品的時間少之又少。這次優秀作品研討活動,給了我回歸書本與文學的動力,這是一種精神意義上的‘拯救’。”劉洋認為,文學可以為眾多學科、職業提供營養和靈感。
牟國慶呼吁相關部門更多地發掘像周燊這樣有能力的人,在文學創作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滋養出更多的創作之花。
煙臺的山海氣質與人文積淀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沛的養分。對于周燊來說,本次研討會的順利開展,既是鼓勵,更是鞭策。
文學創作從來不是閉門造車。對新人而言,研討會既是課堂,也是鏡子——既能照見他人的光芒,也能反觀自身的不足。在這里,文學愛好者們通過提問、交流結識了志同道合的寫作者,也得到了前輩作家的點撥。
來自煙臺大學的四位碩士研究生,也分別對周燊作品談了自己的感想。朱孜睿說:“作為當代文學專業研一的學生,這場研討會為我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啟迪思維和開拓視野的機會。”李育禎認為,周燊小說《印象派》《韭菜湖》中的詩意書寫,不僅是一種書寫方式,更是融入了她的生命體驗,指向人生的更深處。李明燁以《艾琳的洗澡大業》和《七色土》舉例,認為周燊的作品體現了代際關系的撕裂與共生,這對她很有啟發。
“周燊老師筆下的現實關懷與生命探索,是以文學為鏡,映照出了時代痛點。”這是蘇雪雯讀了短篇小說《七色土》與《無邊之旅》之后的感受。通過對這兩部作品的對比分析,她更深入地理解了作者對于現實問題的關注以及對個體生命狀態的細膩洞察,同時也能從當代文學的發展趨勢中,發現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
一場成功的文學作品研討會,不僅是對作品的深度解讀,更應成為文學批評與學術探索的標桿,兼具引領行業方向、激活學術思辨的雙重價值。市文聯黨組書記宋作新對于本次活動,從引領性與學術性的雙重維度給予了高度評價,并鼓勵周燊和煙臺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在未來的文學之路上,再接再厲、勇攀高峰。
(本文轉自2025年05月02日 煙臺日報,YMG全媒體記者 王鴻云 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