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一天,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林若,在省干部大會上宣讀了一封老干部的親筆“諫言信”。整個過程,林若的心情非常沉重,甚至已經憤怒到了極點,差點沒念完。
左一 林若
原來,這位老干部在信中,歷數廣東在改革開放以來產生的種種腐敗問題,并特別講了為數不少的干部以權謀房問題,強調說這種“特權房”必須要整治了。
他在信中列舉了實例,說他經過調研得知,老百姓對這些房子起名叫“臭蟲房”、“王府樓”,有些好地段干部以權謀私建起來的房子已經連片,老百姓管叫“官僚街”、“螞蟥街”……失掉了民心,影響極壞,民怨極大。
就在這次會議上,林若揭開了重拳整治“特權房”的大幕。那么,這些“特權房”是怎么來的,怎么就和官員聯系在了一起?很顯然,這些房子的產生是與權力有著極大關聯的。
左一 林若
一些不法的商人,為了達到拿項目賺錢的目的,開始花樣翻新地給各級干部搞福利,“特權房”就是其中之一。有的搞到集體土地以后蓋起了房產,但他們自己不住也不用,而是免費讓干部和政府部門使用。
而有的商人蓋好房子以后,以明顯低于市場的價格賣給干部,或是采取以劣換優的方式變相把房子倒給干部。也有一些機關單位,搞“自有土地自建房”,就是引入了開發商市場化操作,所建成商品房卻按經濟適用房、集資房核定價格,讓官員來買……
更有甚者,一些機關和單位內定開發商,以極低的價格拍下土地,然后再以極低的市場價讓官員“團購”……一時間,廣東的這種歪風漫延,老百姓的怨聲極大。
邏輯非常簡單,干部手中有權力,他們在得到實惠和照顧后,必然要將權力資源再分配給這些商人,最終讓他們再掙到錢,而這樣一來,實際損失的就是國家了,也把黨和政府的風氣搞壞了。
林若派出工作組進行了嚴肅地調查核實。最終發現,廣東全省產生了接近55萬平方米的“特權房”。看到這個數據,林若拍案而起,他嚴令,干部占了這種“特權房”的,一律主動說清問題,不交房款和罰款的,全部曝光。
有一些已經批過的土地還沒有建的,一律取消項目……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很難的。畢竟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很多人是戰勝不了自己的。況且,這些不成文的“規矩”,大家都已經不自覺地認為這是正常的了,大家也都不怕,畢竟占房的人太多了。
因此,清房工作一開始,就基本清不動,一點進展都沒有。有一些單位,長期占用這樣的房子進行辦公,理由也非常充分,這是靠自己的“力量”得到的辦公場所,還給政府省錢了,就是拖著不搬離。
林若并沒有退縮,而是進行了強力的反擊。他再次要求所有干部,必須限期交納房款或是罰款。否則,一律嚴肅重處。一個省文化單位,企圖用拖字訣來解決問題,覺得大家都拖著,最后肯定會不了了之的。
可他們太低估林若的決心了。他親自約談了這個單位的領導,并直接把南方日報的記者叫了過來,直接問他到底搬還是不搬,如果不搬,馬上讓他上《南方日報》的頭版頭條。
左一 林若
這位領導看林若動真格的了,立即軟了下來,回去之后就開始搬家。在林若的強力反腐下,干部們開始紛紛繳納罰款,據當時數據統計,僅罰款一項就達一億多元。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數目了。
整治“特權房”后,林若深知,這項工作靠人推動是不行的,必須要靠制度才能長遠,他便開始推動立法,反腐各項制度很快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化下來,林若的名字也記在了廣東老百姓的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