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看似五光十色,多姿多彩,實則暗藏危機。
在消費主義洪流中,普通人正被精心設計的“多巴胺陷阱”悄無聲息地收割。無論是街頭巷尾的高糖飲品,還是手機屏幕上無休止的短視頻,這些讓人高度上癮的機制正被人惡意利用以侵蝕我們的健康、時間和思考能力,他們正在利用人性的弱點來賺錢,而我們正在被這種弱點在消耗著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
本質上,與自然界一樣,這是一個赤裸裸的達爾文主義社會:精英階層通過“制造上癮”,將普通人的錢包、身體和注意力榨取殆盡。而我們,似乎正在被“多巴胺”一步步殺死。
高糖飲食:甜蜜的慢性毒藥
走進任何一家商場,霸王茶姬、喜茶、奈雪的茶的招牌總能吸引無數年輕人的目光。這些新式茶飲和烘焙產品,以“臟臟包”“芝士奶蓋”為賣點,精準擊中了我們味蕾的快感。然而,甜蜜的背后,則是對健康的長期掠奪。
中國年輕人的糖攝入量已嚴重超標。
根據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CHNS)的數據,過去15年間,3-17歲兒童和青少年的添加糖攝入量持續上升,尤其是通過糖甜飲料(SSB),一項2021年的研究顯示,青少年平均每日自由攝糖量為53.1克(1997年~2011年的調研數據還只有26克),這直接導致了兒童肥胖和齲齒風險的上升。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添加糖攝入量不要超過25克,而中國居民的平均攝入量也已超過這一標準,達到了30.4g。
高糖飲食不僅讓人發胖,還與糖尿病、脂肪肝和腎病等慢性疾病密切關聯。然而,食品行業對這些健康風險卻視而不見。他們的營銷策略——花哨的包裝、網紅博主的推薦、限量款的饑餓營銷——無不以多巴胺為武器,刺激消費者一次次打開錢包。普通人沉浸在短暫的滿足感中,卻很少意識到,這杯奶茶可能是慢性病的起點。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甜蜜陷阱”并非無意為之。食品巨頭深諳人類對糖的天然渴望,利用高糖、高油配方制造上癮性,配合精準的算法廣告,鎖定年輕消費者。這不僅是商業行為,更是對普通人健康和財富的系統性收割。
短視頻:注意力的無盡黑洞
如果說高糖飲食掠奪的是身體,那么短視頻平臺則在瘋狂吞噬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
抖音、快手、小紅書、微信視頻號……這些平臺以算法驅動的即時滿足機制,讓億萬人深陷其中。無論是在地鐵站、公交車旁,還是午休的片刻,幾乎每個年輕人都在下意識地刷短視頻。
研究顯示,社交媒體成癮在中國年輕人中日益嚴重。一項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問題性社交媒體使用(PSMU)通過感知社會支持、社會媒體暴力和孤獨感等因素,加劇抑郁、焦慮和壓力。另一項研究指出,11-18歲青少年中,互聯網成癮的流行率在2.4%-18.2%之間,且與抑郁癥狀密切相關。短視頻的碎片化內容和高頻推送,刺激大腦多巴胺分泌,讓用戶在“再看一個”的循環中無法自拔。
這種成癮不僅耗費時間,還在潛移默化中削弱學習能力、專注力和深度思考力。短視頻的快節奏和高刺激特性,讓大腦習慣于即時滿足,逐漸喪失處理復雜信息的能力,把人的一生切割成無數的碎片。更可怕的是,平臺通過收集用戶數據,精準推送內容,進一步加深依賴,形成一個難以逃脫的注意力黑洞。
他們通過算法推薦,讓你一直能看到你喜歡的內容,而且通過這種內容強化著你的認知,打造個人的信息繭房,而不同的繭房之間又造成了信息的斷層和鴻溝,造成了人群之間的撕裂。
達爾文主義的冷酷真相
高糖飲食和短視頻平臺的背后,是一個冷酷的現實:現代社會在某種程度上仍是達爾文主義社會。精英階層——食品巨頭、科技公司、廣告商——通過設計上癮機制,系統性地從普通人身上榨取資源。他們深知人類大腦對多巴胺的渴望,利用這一弱點,制造出讓人欲罷不能的產品和服務,無論是高糖的奶茶還是娛樂化的短視頻,其目的就是為了讓你上癮,從而可以源源不斷地掏空你的錢包,消耗你的身體和生命。
食品行業用高糖配方和營銷手段套牢消費者的錢包和健康;短視頻平臺則以算法和內容掠奪時間和數據。兩者看似無關,實則殊途同歸:它們都在通過多巴胺驅動的成癮機制,讓普通人成為被動的“獵物”。更諷刺的是,幾乎沒人關心普通人因此付出的代價——無論是慢性疾病,還是喪失的學習能力和思考力,因為設計者在乎的只是你的錢包,而不是你的健康和生命。
這種掠奪并非偶然而是系統性的。食品和科技行業的商業模式,依賴于最大化消費者參與度和利潤,而非提升社會福祉。普通人看似有選擇自由,卻在信息不對稱和心理操縱面前,難以真正抗拒。
這是一個“赤裸裸的達爾文主義社會”,強者制定商業規則,弱者則被等待收割。
監管與教育的迫切需求
面對多巴胺陷阱的侵襲,單靠個人意志往往難以抵擋,監管和教育則成為應對的關鍵。
借鑒新加坡:控糖的成功范例
新加坡的控糖措施為中國提供了寶貴經驗。自2023年起,新加坡要求食品飲料店在菜單上標明高糖飲品的Nutri-Grade等級(A-D),并禁止高糖產品廣告。這一政策通過透明信息和經濟杠桿,顯著降低了居民的糖攝入量。相比之下,中國雖有《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倡導減糖,但缺乏強制性措施。引入類似Nutri-Grade的營養標簽、限制高糖產品廣告、甚至試點“糖稅”,將是切實可行的第一步。
短視頻監管:刻不容緩
短視頻平臺的成癮性設計需要更嚴格的監管。中國已在2021年推出青少年模式,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時長,但執行效果因平臺差異而參差不齊。未來可以借鑒國際經驗,例如強制時間提醒、限制推送頻率,或要求平臺公開算法邏輯,減少成癮性特征。此外,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應更進一步,比如強制年齡驗證和家長控制,以降低青少年對短視頻的過度依賴,減少對這種奶頭樂的依賴。
教育改革:從源頭賦能
更長遠地,教育體系需要加入“上癮機制”的基本教育。就像金融素養幫助人們抵御消費陷阱,教授年輕人識別高糖食品的營銷套路、理解短視頻算法的操控原理,能顯著提升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芬蘭等國已將媒體素養納入基礎教育,教學生批判性分析數字內容,我們則可以參考這一模式,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數字素養,讓孩子意識到短視頻的兩面性,有控制有識別地利用可以幫助學習,而娛樂化被動地使用則對自我時間的侵蝕,對自我判斷能力的消滅。
普通人的自救之路
監管和教育需要時間,普通人如何在當下自救?以下是一些實用建議:
?飲食選擇:減少含糖飲料和加工食品的攝入,選擇低糖或無糖替代品,關注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簽。
?健康監測:定期體檢,關注血糖、血壓等指標,及時發現健康隱患。
?時間管理:設定每日短視頻使用上限(如1小時),使用時間管理工具(如手機的屏幕時間功能)監控使用情況。
?培養深度思考:每天留出固定時間閱讀書籍或學習新技能,抵御碎片化信息的侵蝕。
我們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多巴胺驅動的消費主義,如高糖飲食和短視頻平臺,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重塑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如果任其發展,未來80%的普通人可能會徹底喪失持續學習和深入思考的能力,淪為資本的附庸。
然而,這一切并非不可逆轉。通過對商家,對平臺強有力的監管,對消費者系統的教育,以及每個人的主動選擇,我們可以打破這種多巴胺的枷鎖。
但無論如可,我們的主動是對我們自己的負責,讓我們學會自控,拒絕被多巴胺殺死,重新奪回對身體、時間和思想的掌控。
本文2237字,感謝讀完,為文不易,喜歡請關注、贊賞、轉發三連,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
大家好,我是江南君,一個路見不平忍不住吼一聲的中年boy。
喜歡寫點文字,思考點人生,不干正事的餐飲老斯基,也是一個外貿哥。
許多年后,當后人問我對社會做了哪些貢獻時,我會自豪地說,面對事實,我做了誠實的記錄和轉發。
為防失聯,加好友(微信號:67932342)
每天早上七點發
【中美關稅】
【中美關稅】
【中美關稅】
【中美關稅】
【中美關稅】
【中美關稅】
【社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