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
越來越多的人陷入
累卻查不出病的怪圈,
長期白天精神不振,晚上難以入睡,
每天渾渾噩噩,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
明明休息了,仍覺得非常累,
你可能養成了“易疲勞”體質。
這些習慣會養成易疲勞體質
一般來說,經過一夜睡眠,身體乏累、精神困倦會有所緩解,如果在長久休息后仍然感到疲累,可能是一些生活習慣讓你易疲勞。
飲食不當,導致能量供應不足。有些朋友主食吃太少,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大腦、神經缺少最主要的供能物質,就會讓人容易疲勞、乏力;不吃紅肉,豬牛羊等紅肉含鐵量豐富,長期不吃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典型表現就是疲勞、無精打采;吃得太精致,人體對精米、白面、白砂糖等精制碳水化合物吸收速率較快,大量攝入后,血糖會出現較大的波動,加劇疲倦感。
久坐不動是許多人的通病,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全科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許琰表示,每天連續坐6小時,兩周后肌肉就會開始萎縮,對運動狀態適應能力減弱,還會導致機體血液循環變慢,大腦血氧含量下降,加速疲勞。
睡眠不足或質量差,會導致大腦得不到足夠休息,使大腦學習、工作和認知能力受損。熬夜、睡前刷手機、睡眠環境不佳(如光線過強、室溫過高),都會影響睡眠恢復效果。
過度刷短視頻,在短暫的愉悅后,空虛感反而會加劇心理疲勞,另外,長期用眼也會導致視覺和身體疲勞。
情緒內耗也會帶來疲憊感。比如過度抱怨,長期聚焦負面事件會刺激壓力激素分泌,過度的思考會讓大腦過度消耗葡萄糖,導致大腦中能量減少,出現疲勞。
疲勞特征你中了幾條
怎樣判斷自己是不是易疲勞體質呢?看看下面這些疲勞特征你有幾條符合:
1.早晨不想起床,勉強起床,也是渾身倦意;
2.工作或看書時注意力難以集中;
3.說話有氣無力;
4.不愿與同事交流,回到家后也常常默不作聲;
5.總是伸懶腰、打哈欠、睡眼惺忪;
6.懶得爬樓,上樓時常常絆腳;
7.公共汽車開過來也不想跑步趕上去;
8.喜歡躺在沙發里,把腿抬高才舒服;
9.四肢發硬,兩腿沉重,雙手易發抖;
10.食欲差,無饑餓感,厭油,惡心;
11.心悸胸悶,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滋味;
12.經常腹脹、腹瀉或便秘;
13.忘性大,越是眼前的事越容易忘掉;
14.不易入睡或早醒,入睡后不斷地做夢。
若有3—4項符合,表明身體可能處于輕度疲勞;若有5—7項符合,表明身體可能處于中度疲勞;若有8項以上符合,表示身體可能處于重度疲勞,這時可以考慮就醫,可能已經患了慢性疲勞綜合征。
改善易疲勞體質的方法
人體能量水平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當你經常感到疲乏而又找不到原因時,可試試以下幾個改善方法。
優質睡眠是高效充能、恢復元氣的重要方法。睡覺前盡量不看手機,固定入睡和起床時間,避免熬夜,保證每天7—9小時睡眠,中午不是很累也可以閉目靜息,讓全身肌肉和神經完全放松后,再起來活動。
保證營養均衡,增加富含鐵(紅肉、深綠色蔬菜)、維生素B族(全谷物、堅果)和優質蛋白(魚、豆類)的食物。
增加力量訓練,肌肉量減少是人感到疲乏的重要原因。平時可以進行力量訓練,幫助增強精力,如深蹲、俯臥撐,也可用啞鈴、彈力帶等工具給動作增加一些阻力,記得戴好護膝、護踝等護具,以免受傷。
適當放松,降低“耗能”。在長時間的工作或學習后,身體和大腦的能量利用會變得低效。勞逸結合,去做一些低信息輸入、低精力消耗的事,比如去曬曬太陽、在草坪上呆坐等,或是通過冥想、深呼吸緩解壓力,避免情緒過度消耗能量。
如果疲勞持續超過3個月,建議檢查甲狀腺功能、血常規、肝腎功能等,排除疾病因素。
改變會養成易疲勞體質的習慣,
從每天提前15分鐘入睡、
多吃一口蔬菜、起身活動30秒開始,
這些微小的改變會像滾雪球一樣,
逐漸積累成精力充沛的生活狀態。
讓每一天都充滿可持續的生命力。
來源:生命時報、科普中國、人民網科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