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年,玉石市場上冒出了一股“古玉熱”,不少玉友把古玉視作珍寶,認為古玉屬于文物,更具收藏價值,所以比新玉值錢,高古玉更是頻頻拍出天價。
比如這塊僅有6.3厘米高的玉跽坐人像,成交價高達790萬港元,這樣的例子還不在少數。高古玉的價格為什么能在市場中“一騎絕塵”?古玉真的比新玉值錢嗎?
首先要和玉友們聊清楚:什么是古玉?什么是高古玉?
古玉泛指所有古代玉器,一般指漢代至清代,甚至民國時期的玉器。而高古玉則指漢代及以前的玉器,涵蓋新石器時代、夏商周、春秋戰國至兩漢時期,大家熟知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中的玉器便屬于高古玉。
二者的玉器類型也有所區別,高古玉中多見玉璧、玉琮、玉璜等類型,因與早期文明、宗教、禮儀密切相關,所以當時的玉器也是權力、神權的象征,后期古玉的功能則逐漸世俗化,從禮器轉向百姓皆可用的配飾或實用器皿,類型也更多樣。
了解了二者的區別,玉友們對高古玉為何能頻頻拍出天價便有頭緒了——年頭夠老、東西夠少、背景夠硬。高古玉跨越數千年,歷經朝代更迭、自然侵蝕與人為損毀,完整存世者少之又少,且多為考古發掘或歷代宮廷舊藏。同時高古玉作為華夏文明起源的“物證”,如良渚玉琮的神徽紋、紅山玉龍的圖騰符號,均與原始宗教、王權制度直接關聯,天價“買單”的更多是歷史信息價值而非玉器材質本身。
所以說,古玉比新玉值錢這事兒也不能“一刀切”。
高古玉能拍出天價,是因為它的稀缺性與歷史價值,但到了普通古玉這兒,尤其是明清以后的玉器,行情就得換個算法了。當然明清時期也有館藏級古玉,但大多普通古玉多為配飾、裝飾或生活器皿,功能的世俗化使其歷史價值“濃度”降低了;且相對于高古玉而言,這類古玉存世量較多,稀缺性難與之比肩;再來,高古玉多為統治階層專屬,而明清時期的玉器已走入民間,如今在市場中能看到的普通古玉鮮少具備“權力符號”的獨特性。
所以評估這類古玉得“兩條腿走路”——玉質+年代,說白了,普通古玉的溢價,也得先看料子夠不夠硬,再看歷史年代的加分項。
為什么現在市場中老有“古玉”翻車?就是因為玉友們光盯著“古”字上頭,結果花大錢買了塊品質一般的“老石頭”,還不如買塊新玉戴著玩。古玉當然有它的魅力所在,但在收藏時玉友們也需謹記,咱們大多數人能接觸到的古玉和新玉放一起,還是得先比誰更油潤細膩,再比誰的故事更動人。別被“古玉”標簽晃花了眼,理性收藏,才更能體會到玩玉的樂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