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幼學瓊林》里說:識時務者為俊杰,昧先幾者非明哲。
一個人生活在這世界上,或是大環境使然,或是心理作祟,總想爭一爭,斗一斗,以此來彰顯自己人生的意義,沾沾自喜”吾乃有勇有謀之大丈夫”。
然而,曾國藩曾言,士有三不斗:
勿與君子斗名,勿與小人斗利,勿與天地斗巧。
不和謙謙君子比名聲,不與奸詐小人爭利益,不跟天地耍機巧,方為真俊杰。
01
不與君子斗名
人要臉,樹要皮,君子看重道義,也注重名聲,所謂“士可殺不可辱。”
正如《說苑·雜言》所言:夫君子愛口,孔雀愛羽,虎豹愛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
君子愛惜自己的名聲,就像孔雀愛惜羽毛,虎豹珍惜利爪一樣。
但,君子愛名,取之有道。
曾國藩認為: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左宗棠素來對曾國藩不服,處處與之作對。
他落難時,經曾國藩與胡林翼舉薦,才得以帶兵,東山再起。
但是他并不領情,后來仍然極力攻擊曾國藩、曾國荃兄弟。
兩人斷交時,左宗棠南征北戰需要糧餉、軍械,作為兩江總督的曾國藩都是傾力支持。
或許是曾國藩的大度觸動了左宗棠,曾國藩去世時,左宗棠送來的挽聯上寫的是:
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與真君子斗,往往只會讓自己無地自容。
曾國藩以誠待人,以身作則,寬容謙遜,廉潔自持,為自己的好名聲注解了一生。
02
不與小人斗利
“安史之亂”平定后,功高權重的郭子儀并不居功自傲,反而更加小心謹慎。
有一次,郭子儀生病,一名叫盧杞的官員前來探望。
此人乃歷史上聲名狼藉的奸詐小人,相貌奇丑,人人都把他看成是個活鬼。
一般婦女看到他都不免掩口失笑。
郭子儀讓家人避到一旁不許露面,他獨自待客。
盧杞走后,姬妾們表示不解,郭子儀說道:
“這個人相貌丑陋,內心陰險。
你們看到他萬一忍不住發笑,那么他一定會心存忌恨。
要是將來掌了權,我們家族就遭殃了。”
果不其然,盧杞當了宰相,極盡報復之能事,把所有得罪過他的人統統除掉,唯獨沒動郭子儀。
打交道時,“寧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是高明的處世方式。
古人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小人忍耐,為利益舍棄道義,有利就是爹,有奶便是娘。
小人善妒,報復心強,飛黃騰達日便是他人虎落平陽時。
人生在世,要學會洞悉人性,正當防備,不欺弱勢,不懼強者,順勢而為。
03
不與天地斗巧
曾國藩說過:“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我爭者,人必爭之,極力爭未必得;我讓者人必讓,極力讓未必失。
《三國演義》里,水鏡曰:“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實際上,劉備兩人皆得,卻并未得天下。
最后,只有司馬徽道出了真相:“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逆天而行,不得其時,才是諸葛亮一生的命數。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其實,天道不是多玄乎的東西,離我們并不遙遠,是讓人順著自然界的規則,遵循為人處世的原則,更好的立于這世間。
順天而為是智慧,逆天而行是偏執。
跟君子共事,把名望讓給他,就能得到利益。
跟小人共事,把利益讓給他,就能得到名望。
不耍滑取巧,順勢而為,機緣自然就會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