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價值創新打破天命,用系統韌性對抗熵增,用組織進化重寫規則。
《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只是中國電影工業的一次飛躍嗎?在中國企業普遍面臨內卷的時候,特別是在“增長失速—裁員收縮—創新停滯”的循環中苦苦掙扎的時候,《哪吒2》的火爆帶給了我們太多啟發和思考。
在企業如何實現內卷破局層面,我有3點觀察和大家分享:
打破價值邊界:從產品競爭到價值觀引領
《哪吒》系列電影的成功絕非偶然。還記得2015年的國產動畫電影《大圣歸來》嗎?有數據顯示,在這部影片驗證了國產動畫的商業潛力后,動畫行業迅速涌入200多家公司,但90%的項目止步于“模仿好萊塢特效+拼湊傳統文化符號”的水平。而哪吒團隊做了一件反共識的事:將傳統 IP重構為“價值觀符號”。
這給企業的啟發是:當行業陷入同質化競爭之時,勝負手在于能否重新定義客戶價值坐標系。
來自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哪吒2》觀眾中25—35歲群體占比高達58%,遠超動漫電影的平均受眾年齡。制作團隊刻意將角色塑造為“反叛者”,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價值觀,精準擊中當代年輕人在經濟增長放緩、就業困局、房貸、車貸等各種壓力下的生存與發展焦慮。
同樣,我們回頭再看小米。小米生態鏈的崛起正是基于同樣邏輯。當年,在智能手機行業陷入參數內卷時,雷軍提出“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價值觀,通過生態鏈孵化出一眾硬科技企業,包括后來的掃地機器人、空氣凈化器、跑步手表等品類,重新定義了“可觸達的科技生活”。這樣的做法,同樣基于價值觀,同樣是從產品競爭升級到價值觀引領。
還有泡泡瑪特的案例。很多人至今想不明白,盲盒不是“智商稅”嗎?可為什么這家主打盲盒模式的玩具企業,市值居然超過千億元?事實是,泡泡瑪特通過 MOLL Y構建的“孤獨治愈”情感聯結,解決了很多人的精神需求問題,“悅己”這件事,不是重要,而是越來越重要。
行動建議:
1.重新定義客戶(用戶)需求與價值觀:通過大數據,做客戶細分,識別未被滿足的客戶需求。
2.重構價值主張:將產品功能升維至價值觀表達(如戴森用“顛覆傳統”定義家電,而非單純性能參數)。
3.建立符號系統:如蔚來汽車將會員體系命名為“N I O蔚來社區”,將車主/用戶轉化為“品牌傳教士”。
重構增長邏輯:從“線性擴張”到“飛輪效應”
從制作方式上看,團隊拋棄了傳統電影制作中的流程體系,在第二部中啟用了“制片人中心制+工業化流程”的方式進行生產制作,用數字化技術、標準化模塊(如角色建模庫、動作捕捉數據庫)支撐創新。這種框架內創作模式,使續作成本下降40%,制作周期縮短30%。
這對企業的啟發是:在行業內卷的大背景下,單純堆砌資源只會加速熵增,必須基于用戶價值,重新設計增長邏輯,從過去的線性增長轉化為亞馬遜式的飛輪效應。飛輪效應指的是亞馬遜通過一系列相互促進的業務模塊和策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推動公司的持續增長。比如,不斷提升客戶體驗——帶來更多客戶流量——更多的賣家和豐富的商品——更好的物流效率和配送服務——更好的客戶體驗。飛輪效應的核心在于各個業務模塊之間的相互推動,就像咬合的齒輪一樣,一旦轉動起來就會越來越快。
無獨有偶,華為海思在突破芯片設計困局時,用“爬北坡戰略”突破芯片封鎖:每年15%的營收投入研發,建立從 ED 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到架構設計的全棧能力,最終在 5G基帶芯片領域實現反超;字節跳動用 A/B測試中臺支撐多產品孵化,抖音日活躍用戶破7億的背后是每天20萬次算法實驗。這種可復制的創新機制,使其在百度、阿里、騰訊等的圍剿下仍一度保持35%的復合增長率。
行動建議:
1.搭建能力(賦能與聚能)中臺。比如,美的集團將幾十個產品事業部整合為“研發中臺+供應鏈中臺”,研發效率大幅提升。
2.連接上下游合作伙伴。比如,寧德時代通過綁定上游鋰礦(贛鋒鋰業)與下游車企(特斯拉等),構建“資源—技術—市場”閉環。
3.確保種子業務的資源投入。比如,騰訊某產品線實行“7∶2∶1”資源分配,70%的資源保障成熟業務,20%的資源試錯衍生賽道,10%的資源探索顛覆性創新。
激活組織韌性:從“管控型團隊”到“敏捷型組織”
有一個未經證實的說法是:《哪吒2》制作期間曾遭遇疫情沖擊,團隊迅速切換為“分布式協作模式”,將上千個特效鏡頭分包給多個國家的工作室,用區塊鏈技術確保版本協同。這種“超敏捷做法”使項目如期交付,成本反而降低22%。以至于很多人說,《哪吒2》哪里是在拍電影,分明是在做科技研發。
這對企業的啟示是:應對外部不確定性與內卷的最好方式,是打造能具有自適應性的敏捷型組織。何謂敏捷型組織?定義太多了,哈佛商學院教授竹內弘高和被譽為“知識管理之父”的野中郁次郎指出:傳統接力式的開發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快速靈活的市場需求,而整體或橄欖球式的方法,即團隊作為一個整體在內部傳球并保持前進,尤其是快速響應市場變化、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強調團隊協作與自主權、持續改進與創新等,就成為敏捷型組織的典型特點。
還記得海爾的“人單合一”創客模式嗎?通過平臺主、小微主、創客的實時連接和組合,讓用戶需求引領內部協同,讓自組織取代之前的行政命令與權力管控,這不僅讓海爾孵化出海爾智家、盈康生命、海爾生物以及雷神科技4家上市公司,更重要的是,海爾形成了及時應對外部變化的自運營群體,這種敏捷型組織的打造,讓海爾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更強。
行動建議:
1.給員工一定的戰略自由度。比如,谷歌有一段時間允許員工用20%的時間從事自主項目,Gmail、A dSense均源于此機制。
2.推進跨部門協作,必要的時候可以風險與收益共擔。比如,某汽車供應鏈企業,給每個部門的 KP I(關鍵績效指標)中,30%指標要和跨部門協作掛鉤,從而打破谷倉效應。
3.從產品(技術)導向轉向客戶導向。比如,微軟在納德拉領導下推行成長型思維,將考核指標從產品銷量改為客戶價值提升,使云業務 Azur e市場份額大漲。
小小哪吒,翻江倒海。當不確定性是唯一的確定時,當內卷正在吞噬很多企業的信心和未來之時,哪吒給的這三招,或許可以幫助企業家和管理者“用價值創新打破天命,用系統韌性對抗熵增,用組織進化重寫規則”。
老子《道德經》中有句話:“反者道之動。”破局之道,就在其中,轉型剛剛好。(作者:楊繼剛,企業轉型專家,“汽車新四化”產業研究者,知行韜略合伙人)
責任編輯:楊曉 | 責任校對:趙艷麗 | 審核:張旭 | 美編:丁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