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劉明雷做菜不錯,只是和鹽有仇。每當他抄起家伙,一定要提醒他,少放鹽,菜炒出來,還是偏咸;不提醒,很可能直接炒成咸菜。人吃不了,剩下被老鼠吃了,能變成蝙蝠。
有一次,有朋友送來一只山羊,我專門從老家要來配好的燉料,用牙醫孔祥林那里的地鍋,咕嘟了倆小時,畫家劉明雷過去,一把鹽下去,吃的時候,大家都沉默了,半晌,有老大哥“嗯”了一聲,說了四個字:“咸乎的爛”。
這句話似乎鼓舞了劉明雷,讓他有了和鹽不共戴天的決心。后來他又炒皮雜,端出來色香俱全,我一口粉皮下去,感覺也要變蝙蝠了。
傳說蝙蝠是老鼠被鹽齁出來的,人吃鹽多,齁成雷震子也有可能。
我們老家的人口重,做菜放鹽偏多,是因為當年菜不夠吃,要盡可能下飯。那時家里難得炒菜,能有肉就稱之為“改善生活”,要能敞開了吃頓肉,就是“拉拉饞”,解饞的意思。據說小孩老流口水,就需要“拉饞”,最好的方式是買豬尾巴吃,我小時候就見過,對門鄰居小孩叼著根豬尾巴滿地跑,倒是把我給拉的饞了。
然而,做菜是離不開鹽的,鹽是百味之首,老家人評價菜做的好,常說“鹽味兒拿的好”,也就是說,拿好鹽味,就拿好了菜味。這是有科學依據的,烹飪過程中,鹽能與食物中的蛋白質和營養成分發生反應,形成呈味物質,這些物質能夠刺激我們的味蕾,帶來鮮美的感受,還能激發其他味覺。有經驗的廚師也知道“要得甜,放點鹽”、“要得鮮,放點鹽”。
也許,畫家劉明雷把放點,記成了放袋。
其實,正常來說,鹽稍微多放點,菜就顯得更有味道。講究的筵席上菜,從順序上,應該是先上鹽重的菜,提味,然后越來越淡,最后是果盤,這樣才會越吃越舒服。但沒有鹽,則是萬萬不能,古代著名的丑女,就叫無鹽,也就是郭德綱說的《丑娘娘》,或許就是鹽吃得太少,人會變丑。上學時讀《白毛女》,老師說喜兒變成白毛女,就是因為在躲在大山里沒有鹽吃,我深信不疑,但如今,我吃了這么多鹽,頭發也白了一半。
倚老賣老的人常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這句話給鹽賦予了莫名其妙的滄桑感。但吃鹽多,未必就正確,也未必就和年齡有關系,和地域的關系更密切。
產鹽的地方,當年都是極其富裕的,比如井鹽產地四川自貢,池鹽產地山西運城、海鹽產地江蘇鹽城,山東的海鹽也歷史悠久,齊國當年強大重要原因就是有魚鹽之利,不是因為丑娘娘無鹽。我老家魯西南雖不產鹽,但唐代出過一位鹽政專家,東明縣的劉晏,在多地擔任鹽鐵使,管理鹽業,屬于朝廷的“鹽梅之寄”。還有一個私鹽販子,名氣更大,寫過“滿城盡帶黃金甲”,把長安都打下來了,很黃很暴力。
中國唯一不產鹽的省是貴州,那里吃辣的歷史最為悠久,辣椒明末傳到中國,清初就開始在貴州普及,其實是為了代鹽。康熙六十一年《思州府志》中有記載:“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道光年間,貴州北部已 “頓頓之食每物必蕃椒”。除了味道下飯之外,辣椒鈉含量也高,能起到代鹽的作用。
代鹽了這么多年,辣椒現在也是貴州的代言。
因為缺鹽,貴州曾經有大量的鹽幫過來做生意,“斗米斤鹽”的利潤,讓他們從山陜進川,又沿著赤水河一路下來,帶來了鹽,也帶來了白酒。如今的名酒,大多都在這條鹽幫的線路上,一路鹽幫,一路酒香。
鹽還曾是最好的防腐劑。在沒有科技加狠活的年代,火腿、香腸都是通過鹽來保鮮,水果也可以鹽漬。我老家有一種臘肉,非常特別,是將大塊的熟肉放進盛滿粗鹽的瓦罐里,等幾個月,再把肉取出來,切成薄片,掛糊炸好,有一種特別的咸香。
通常,肉是過年時放,麥收時正好吃,割麥子的時候揮汗如雨,臘肉既能補充鹽分,又節省了做飯的時間。現如今,這么做臘肉的已經很少了,在老家,偶爾能在某個飯店吃到,掛得糊特別厚,倒也不覺得太咸。畢竟,割麥子已經不需要人了。將來還有更多的事,會交給機器人,鹽對它們毫無用途。
五一假期出去玩了幾天,在火車上看到窗外大片大片的麥田,麥子已經很高了,即將變黃,我瞬間有些感動,仿佛聞到了一股輕輕的鹽味兒,在綠色的麥浪中翻滾,那片土地下面的的汗珠和淚珠,正被歲月慢慢風干。
歡迎轉發,點贊,點在看。
另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請將公眾號加星標置頂,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文章,感謝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