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揚州八怪的核心人物。在詩、書、畫、印以及琴曲、鑒賞、收藏方面都稱得上是大家。濃厚的學養使他居于“揚州八怪”之首。五十歲開始學畫,由于學問淵博,瀏覽名跡眾多,又有深厚書法功底,終成一代名家。
金農(1687—1763),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首。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壽道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終身。
金農天姿聰穎,早年讀書于學者何焯家,與“西泠八家”之一的丁敬比鄰,又與吳西林同時,與號稱“浙西三高士”交往熏陶,更增金農的博學多才。乾隆元年(1736)受裘思芹薦舉博學鴻詞科,入都應試未中,郁郁不得志,遂周游四方,走齊、魯、燕、趙,歷秦、晉、吳、粵、終無所遇。
金農交友廣泛,上至名門公卿、富豪巨賈,下至賣漿引車的貧民百姓,三教九流無所不有。他交友還有一種怪脾氣。他瞧不起的人,不但話不投機半句多,而且報之以白眼,更別想求得他的詩文字畫。而對要好朋友從不以窮富貴賤取人。
在金農眾多的朋友中,一個就是當時寓居揚州的鄭板橋,兩人喜歡一起“杯酒言歡,永朝永夕”,“相親相洽若鷗鷺之在汀渚”。鄭板橋曾說“杭州只有金農好”。他倆除了有共同的人生觀、藝術觀外,個性脾氣特別相投,常常出入秦樓楚館,酣飲金農中年游歷達十五年,足跡踏遍半個中國。
金農的一生,大半在坎坷中渡過,有時“歲得千金,亦隨手散去”。在困苦時也不得不依賴販古董、抄佛經,甚至刻硯來增加收入,也曾托袁枚,求寫彩燈,王昶撰《蒲褐山房詩話》記述金農,“性情逋峭,世多以迂怪目之。然遇同志者,未嘗不熙怡自適也”。
金農晚年窮困潦倒,盡管不能排除社會原因,但也有屬于自身的緣由。金農的收入也頗可觀了,結果老來卻弄得四壁皆空,無錢入殮,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
1763年9月,金農于揚州佛舍去世,享年77歲。1763年,由他的好朋友杭世俊集資、羅聘扶柩將他歸葬于杭州臨平黃鶴山。
文章來源于網絡,原作者無法查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跨 | 界
關|注|美|好 · 分|享|價|值
人 文|美 學|圖 像|藝 術|文 本
專 注 東 方 人 文 跨 界 實 踐
空 間|策 展|評 論
聯系管理員|YOUGUANAR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