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富春
剛剛從北京載譽歸來,“全國先進工作者”馬瓊就來到冶金實訓基地,指導學生開展教學實訓。在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馬瓊扎根冶金專業發展多年,從青澀教師到全國先進工作者,用匠心將“冷門專業”鍛造成產業發展的“金字招牌”。
2006年入校工作時,馬瓊面對的是“一張白紙”的專業建設。那時甘肅有色冶金產業亟需人才,可連一間像樣的實驗室都沒有。
馬瓊帶著5人團隊扎進金川集團車間,在粉塵中記錄上百個崗位操作細節,把工人的“土辦法”寫成教學案例。2010年智能冶金中心建成時,首臺設備手冊上還留著她熬夜修改的37處批注。如今,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冶金工程學院已是擁有8個專業、千名學子的“冶金重鎮”,女兒笑她:“媽媽的辦公室比家里還熱鬧。”
馬瓊和學生們在一起。學校供圖
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前夜,學生對著檢測數據急哭了。馬瓊泡來熱茶:“咱們從頭捋,礦石采樣可能藏著關鍵。”兩周里,她陪學生從礦山選樣到爐前焙燒,反復演練數十次,獨創的快速檢測法不僅解決了校內檢測難題,還省下10萬元外檢費。
賽場下,馬瓊對學生無微不至。她為腿傷學生改設備扶手,帶殘障學生跑5家企業演示操作,自掏腰包給選手補營養。抽屜里4本“優秀指導教師”證書,見證著200多個獲獎學生背后的“媽媽老師”。
馬瓊在實訓課堂指導學生。學校供圖
“三高三難”曾是冶金實踐教學的瓶頸。2018年一次調研,馬瓊發現教學設備落后生產十年。她泡在車間200多小時觀察爐窯,在實驗室畫廢300張圖紙,研發出“硬件仿真+軟件模擬”系統。當首臺智能焙燒爐落地,企業技術人員驚嘆“和真車間一模一樣!”5項發明專利不僅被12所院校引進,更反哺產業——為金川集團研發的控制系統讓能耗降了8%,成了省重點推廣技術。
辦公桌上的行業標準修訂稿和企業需求清單,見證著她“架橋人”的角色。她主持論證3個職業本科專業,填補西部空白;推動成立的產教融合共同體,吸引87家企業加盟。在“冶金技術史”課堂,她從司母戊鼎講到新能源電池,讓學生觸摸產業脈絡。畢業生王小康從工人成長為全國勞模,千名學子扎根礦山,2024年她的產教融合案例入選教育部典型,同行說她“打通了課堂到車間的最后一米”。
年近六旬,如今的馬瓊仍像陀螺一樣轉著:清晨指導實訓,午后分享“臺賬工作法”,夜晚線上研討技術。多年來,她用智慧和心血把自己鍛成了“雙師型”標桿——既能講透冶金原理,又能帶著團隊攻克企業難題。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