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26日起,本市啟動“預住院”醫保支付試點,本市基本醫保參保人員及異地來京就醫參保人員可以在門診做完術前檢查再住院,檢查費用納入住院費用報銷。目前,本市共有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宣武醫院、航天中心醫院5家試點醫院。市醫保局表示,待試點經驗成熟后,有望向更多醫院推廣。新政試點一周多,記者采訪了20余名“預住院”患者,大部分患者表示:看病不僅省了時間,而且省了錢。
新聞名詞
預住院
“預住院”是指對于疾病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經綜合評價符合住院手術指征的擇期手術治療患者,由于床位緊張等原因,可以先在門診進行入院常規檢查檢驗及專科必要檢查檢驗,再根據床位情況安排正式入院。與傳統住院模式相比,“預住院”患者在住院前即可完成手術相關的各種檢查檢驗。
擇期手術
擇期手術是指手術時間可以根據患者和醫生雙方的情況靈活選擇的手術類型。在進行這類手術前,患者病情相對穩定,無緊急危險情況,允許在一段時間內等待手術安排。與急診手術和限期手術不同的是,急診手術需在短時間內立即進行,手術時間緊迫;限期手術雖不需即刻進行,但應在一定時間內開展,例如惡性腫瘤切除手術,需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以阻止腫瘤進一步惡化。擇期手術相對時間選擇較為靈活,患者和醫生有足夠時間進行溝通和準備。這類手術通常用于治療非緊急病癥或旨在改善生活質量,如白內障手術、關節置換手術等。
時間短了
術前檢查兩天變成1天
73歲的北京醫保患者張女士近日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治療老年性白內障。由于張女士患有輕度高血壓和糖尿病,醫生通常會要求住院前兩天進行術前檢查和基礎疾病監測,根據檢查結果再安排手術,整個流程大概需要3天時間。
這次就醫體驗與以往大不相同,因為“預住院”新政實施,她無需住院,在門診就完成了所有術前檢查,相關費用依舊享受住院報銷比例,術前檢查時間從兩天縮短到1天,節省了一半時間。
本市試點推行的“預住院”模式適用于像張女士這樣,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符合住院指征的擇期手術患者,涵蓋本市及異地來京就醫的基本醫保參保人員。所謂“預住院”,就是將原本需要在住院后進行的術前檢查前移至門診階段。張女士說:“雖然在門診做檢查,但依然可以享受住院報銷比例,我覺得還是比較合理的。”
為了保障“預住院”患者能夠盡快在門診進行術前檢查,該院搭建了“院前準備中心”系統。張女士說,辦完“預住院”登記后,一天內就集中完成了術前檢查,包括眼底檢查、眼壓測量等專科檢查,以及血壓、血糖等基礎指標監測。等所有結果出來后,大夫通知入院時間,當天就能做完手術回家了。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楊帆介紹,門診醫生開具的術前檢查項目通過“院前準備中心”會自動同步至住院結算模塊,確保增強CT、核磁共振等復雜檢查費用精準計入住院賬單。
另一家試點醫院通用技術航天醫科航天中心醫院將“預住院”模式與現有門診、住院就醫流程相結合,在門診醫生工作站增設“預住院”登記功能。患者登記后,繳納一定“預住院”押金,即可憑醫保卡、電子醫保憑證等,實現全流程就醫。該院醫保辦主任廖威說,“預住院”患者只需承擔術前檢查費用,無需支付床位費、護理費等住院相關費用,且檢查費用可納入住院費用實時結算。
花費少了
外地患者減負更為明顯
“‘預住院’政策剛開始推行,我們也在努力磨合。比如一位河北來的膽管癌患者,醫院會盡量在一天內集中給他安排增強CT、核磁和抽血檢查,這樣就減少了他多次往返產生的路費等,讓他真正享受到實惠。”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醫事科科長張燕說,通過“預住院”模式,這類擇期患者從檢查到手術的等待時間,有望從原來的5到7天縮短至兩到3天。
“以往需要住院兩周甚至更長的肝膽大手術,現在預計10天就能出院。”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肝膽胰中心副主任醫師王良介紹,自“預住院”醫保支付試點啟動以來,該院肝膽胰中心31個病種已納入首批試點。他算了筆賬:該院肝門膽管癌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從原來的14至20天縮短至10天左右,腹腔鏡肝切除手術患者術后3天即可出院。換句話說,患者住院時間最少可以節省約4天。
4月29日,來自山東省日照市的患者王先生在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治療膽管梗阻,是享受本市“預住院”新政的首批患者之一。他很擔心門診做的檢查不能納入醫保報銷,因為醫生開具的增強CT、核磁共振等檢查項目總計花費2380元,按照山東日照新農合政策,這類門診檢查費用需全額自付。
醫生解釋,雖然不用真的住院,但是“預住院”模式院前檢查費用也納入住院賬單,按當地65%的住院報銷比例,最終患者自付部分大約830元。
更為關鍵的是,王先生原先需要住院10天,現在住院一周左右即可完成治療出院。以該院一天住院、護理和藥品費約500元計算,按照山東當地65%的比例報銷后,減少3天住院時間,王先生個人自付減少約500元。“住院天數減少,我們家屬的住宿費用支出也節省了。住院就能動手術,不再耗著做檢查,患者和家屬都輕松不少。”王先生的妻子說。
張燕說,該院肝膽胰中心年手術中40%為外地患者。“預住院”政策對異地就醫群體的幫扶比較明顯。針對該院外地患者占比高的特點,該院還設計了“一站式檢查”等服務。
效率高了
從“人等床”轉向“床等人”
“預住院”帶來的最大變化是,從“人等床位”到“床位等人”。王良解釋,過去,患者住院后要一項項排隊做檢查。現在,增強CT、核磁共振等關鍵檢查在門診階段就能集中完成。住院醫可以第一時間拿到所有患者影像學資料,提前進行三維重建等術前評估,將診斷明確后的等待時間壓縮50%以上。
醫院行政管理效率同步提升。由醫事處、護理部組成的預住院服務團隊,會實時跟蹤患者檢查進度。當麻醉評估、多學科會診等環節完成后,系統自動通知主管醫生啟動手術準備。“現在我能提前一周規劃手術排期。”王良介紹,以往受檢查進度影響,經常出現“手術扎堆”或“手術空檔期”,現在通過對“預住院”患者標準化管理,手術室利用率明顯提高,醫生工作效率隨之提升。
張燕介紹,“預住院”模式通過將術前檢查前置到門診階段,縮短了患者以往住院做檢查的“無效”住院時間,使床位資源能夠更精準地匹配手術需求。從長遠角度看,“預住院”最終有利于緩解床位緊張問題。
還有一些看不見的優點。楊帆介紹,“預住院”模式創新性地重構了醫保支付機制。
傳統模式下,患者在門診進行術前檢查,報銷比例低,患者個人負擔高。“預住院”制度將門診術前檢查的費用納入住院費用,醫保基金通過DRG(疾病診斷分組)方式將住院費用打包支付給醫院。新模式在不增加醫保基金直接支出的情況下,又減少了患者的個人負擔費用,表面上看,可能會導致醫院DRG盈余有所減少甚至虧損,但實際上可以更好地為患者提供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
更直白地說,“預住院”模式通過壓縮平均住院日,減少患者無效住院支出;將部分異地患者的門診檢查納入住院報銷,避免重復檢查導致的基金浪費;提升床位周轉率,相當于新增床位,可以服務更多患者。
楊帆說,“預住院”模式與京津冀跨省就醫“免備案”制度將形成協同效應。異地患者門診檢查享受住院報銷比例后,會減少跨區域就醫成本。“這不僅是支付方式改革,更是醫療資源配置的深層次變革。”楊帆表示,該模式使醫保基金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益,符合醫保基金“精細化管理”的改革方向。
本報記者 柴嶸 文 宋溪 插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