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之味在街巷
▲樂山缽缽雞 圖源:視覺中國
在中國四大菜系中,魯菜、粵菜、淮揚菜的歷史都可追溯到2500年以前的先秦時期,唯獨川菜滿打滿算也不到120年,論資歷,連另外三大菜系的孫子輩都夠不上。然而,在2010年2月28日,成都卻成為首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美食之都”稱號的亞洲城市,把濟南、廣州、揚州這些魯菜、粵菜和淮揚菜的中心城市遠遠拋在身后,真讓人沒法說理。為何不過區區百年,川菜就能迅速崛起呢?其實,看成都川菜不如去樂山吃吃,這個距離成都169公里的地級市,就藏著上河幫川菜的大半秘密。
川菜由上河幫、下河幫、小河幫三大流派組成,這是借用了船幫的說法。河指大河,也就是長江。四川多山而道路險阻,水路是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上河指流經成都、樂山的岷江,在現代測繪技術進入中國之前,岷江的水量比金沙江大,被視為長江正源。上河幫川菜有兩個核心,一個是成都,另一個就是樂山,都在岷江水道上。
蘇稽蹺腳牛肉
▲樂山翹腳牛肉? 攝影:映像視覺? 圖蟲創意
鹽業興盛的副產品是牛肉。古代食材中,牛羊肉高于豬肉,但出于對農業的保護,多個朝代都禁止宰殺耕牛,以農耕為主的南方牛肉很少。生產井鹽需將鹽鹵從鹽井中汲取出來,鹽井深度普遍超過300米,無論是開挖鹽井還是汲取鹽鹵,都需要用牛拉動盤車,類似普通水井的轱轆。這種役牛數量眾多,每年要淘汰數以千計的老牛、病牛。在蘇稽鎮的楊灣有個二十多戶的村落,每戶都以屠牛為業,附近有條峨眉河,冬春河道兩側常被牛的草肚和雜碎堵塞,要等到夏汛漲水才能被河水沖到下游。
得益于廉價到接近丟棄的牛下水,蘇稽的蹺腳牛肉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出現。這是一種牛肉湯鍋,湯底中加入了二十余味香料及中藥,分為清湯、濃湯兩派,各家餐館的配方不盡相同,隨著季節冷暖還有調整。湯底的功能主要是去除牛下水的腥膻,平衡牛肉帶來的燥熱,用時下流行的話說,蹺腳牛肉就是滋補藥膳的平替。時至今日,蹺腳牛肉早已走出了樂山,在國內很多城市都能吃到,但味道無法跟樂山本地相提并論。一是蘇稽的蹺腳牛肉餐館眾多,一店一格、千滋百味;二是蘇稽的各家餐館對黃牛肉、水牛肉的選擇各有講究,適用不同湯底配伍,在外地開店則很難準確追溯食材。
五通橋豆腐
▲樂山五通橋西壩豆腐? 攝影:樂山老戴? 圖蟲創意
樂山的美食可以先從五通橋豆腐乳說起。這個看似稀松平常的豆腐乳,不僅引得徐悲鴻、張大千、豐子愷、馮玉祥、劉伯承等畫家和將領青眼有加,還因為被命名為“中國五通橋毛霉”的微生物霉菌的發現而引發世界微生物學界轟動。這是發生在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的事情,彼時大半個中國已經淪陷,四川成為救亡圖存的大后方,樂山也迎來了內遷的大學、工廠,大批藝術家、學者和科研人員在樂山匯集。發現“中國五通橋毛霉”的是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這是中國第一家民辦化工科研機構,與同樣創辦于天津塘沽的久大精鹽公司、永利堿廠合稱為“永久黃”,是當時實業興國的典范。豆腐乳霉菌并非黃海社的主要研究方向,這家機構在五通橋落腳的直接原因是鹽,五通橋一帶是著名的犍樂鹽場,出產優質井鹽。
岷江和鹽是樂山的兩條美食線索,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從前秦開始,五通橋就鑿井汲鹽,秦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治水時,在五通橋開挖了第一口鹽井。當地鹽業經過唐宋發展,及至元代,五通橋一帶已是鹽井眾多,稱為“永通廠”。至清乾隆中葉,五通橋一帶改稱為“五通廠”。到1914年,以五通橋為中心的犍樂鹽場有鹵井5805眼,灶戶935家,光鹽業人員就達6萬人。這在當時是很大的體量,要知道同一時期的成都,人口也不過35萬人。
鹽業興盛的第一個美食投射是豆腐。樂山美食有“嘉腐雅魚漢陽雞”之說。樂山古稱嘉州,嘉腐指西壩豆腐。西壩鎮因岷江河沙淤積成壩得名,在舊時是重要的水路碼頭,自明清至民國時期,一直承擔著五通橋井鹽的集散轉運,是當時重要的商業中心。豆腐是廉價的高蛋白食材,很適合社會中低層的購買能力。好豆腐的標準是潔白、細嫩、綿軟。潔白取決于黃豆,細嫩取決于制作工藝,綿軟取決于水質。
西壩豆腐用水取自獅子山下的涼水井,這是一口臉盆大小的水窩,地下水從山后桫欏峽谷浸潤過來,終年不漫不涸,鎮上居民不管是釀酒點豆腐,還是生活飲用,都取自這口涼水井。西壩豆腐從明清時就已經成名,發展到今天已有300多道豆腐菜肴,分為紅油和白油兩大味型。紅油型以麻、辣、燙、綿、軟、嫩、香為特點,白油型則玉嫩似髓,色彩油亮,淡雅清醇。如果到了樂山卻沒時間去西壩吃一次豆腐全宴,那實在是人生憾事。
牛華麻辣燙
▲四川樂山五通橋牛華古鎮 圖源:圖蟲創意
麻辣燙是樂山的另一個美食傳奇。相對于火鍋起源地是重慶、瀘州還是自貢的爭論,麻辣燙的起源毫無爭議,就是樂山五通橋區的牛華鎮。麻辣燙與火鍋相似,最初也是船工、纖夫在江邊壘石為灶,在湯鍋中加入海椒、花椒去腥增香,簡單又好味。顯然,這種植根于底層民眾的烹飪需要非常廉價的葷菜作為前提,而樂山在鹽業大興時期,隨手棄置的牛下水正好匹配這種粗放的烹飪方法。
牛華麻辣燙引發熱潮是20世紀80年代之后,不僅增加了食材品種,還開始采用竹簽穿菜。時至今日,麻辣燙的食材擴大到雞、鴨、蝦、魚、鰍、鱔和各種素菜,牛肉牛肚比例極小,甚至可有可無,只是在加有桂皮、陳皮、辣椒、花椒、八角、三奈、豆腐乳汁、醪糟汁的濃郁湯底中,還依稀能看到牛肉的影子。2017年公布的國家標準將麻辣燙的英文翻譯確認為SpicyHotPot,相較于火鍋的英譯HotPot,多了一個Spicy,也就是辣,遠不如中文傳神。麻辣燙與火鍋非常接近,牛華麻辣燙在20世紀80年代末傳入成都,最初是街頭游販,不久就入室開店改稱小火鍋,2000年后又改稱串串香,爾后傳遍全國。無論是麻辣燙,還是小火鍋、串串香,都比英文更準確,更傳神。
一元一串的缽缽雞
▲樂山必吃美食油炸串串、缽缽雞、甜皮鴨。
圖源:視覺中國
與蹺腳牛肉、麻辣燙一樣,缽缽雞也是樂山原創的餐飲品類。缽缽雞大約出現在晚清至民國,彼時尚歸屬樂山管轄的漢陽鎮以漢陽雞出名,當地盛產花生,常被露天放養的雞啄食,花生富含蛋白和油脂,令雞肉肥嫩彈牙。漢陽鎮也是岷江水碼頭,小販煮好雞后在碼頭兜售,用棒槌敲打刀背,將雞連骨帶肉斬成小片,客人選好后再將雞片浸入裝有紅油料汁的食缽中蘸味,按片計價。這就是前文所述“嘉腐雅魚漢陽雞”中的漢陽雞,在川菜菜譜中被稱為嘉州棒棒雞,是今天樂山缽缽雞的前身。
缽缽雞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是名小吃,在樂山以及雅安、成都地區有很多以缽缽雞形式出售涼拌雞片的流動小販。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一些面館開始制作缽缽雞,以缽缽雞或者涼拌雞片之名搭配奶湯面、渣渣面,大受食客追捧,甚至被成都市政府評獎授牌,直到此時缽缽雞仍然只是一道涼菜。缽缽雞產生變化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樂山,這時牛華麻辣燙已經大行其道,受到麻辣燙多樣化食材和竹簽穿菜形式的啟發,缽缽雞除傳統的帶骨雞肉、雞翅外,又增加了更多品類的葷素食材,并同樣采用竹簽穿入,預煮熟后的菜品與調料缽缽各自獨立,食用時再浸泡涼拌,逐漸演化為今天風味獨特的缽缽雞。此后的樂山缽缽雞既可以是一道涼菜,也能像蹺腳牛肉和麻辣燙一樣單獨開店,麻辣鮮香、豐儉由人,尤其受年輕女孩追捧。
樂山豆腐腦
▲樂山豆腐腦? 圖源:圖蟲創意
如果在樂山停留時間太短,無暇一一細品當地美食,那么最好的選擇莫過于就近吃一碗豆腐腦。樂山豆腐腦是獨特的存在,如果你以為跟成都豆花、開封豆腐腦差不多,那就大錯特錯了。樂山豆腐腦以芡粉(豌豆淀粉)加骨湯調成黏糊,再加入豆花打散成糊,碗中加醬油、醋、紅油、花椒面、味精、雞精、大頭菜粒,放入粉條和已經打散成糊的豆花,淋上紅燒牛肉湯汁,再加入馓子、芹菜碎、香蔥末、香菜末、花生米,最后再倒入小籠粉蒸牛肉或粉蒸肥腸。樂山豆腐腦會給人難以形容的滿足感,多種滋味撐滿口腔,唇齒又兼有嫩滑酥脆的觸感,簡直是味道的黃河大合唱。唯一能與樂山豆腐腦抗衡的是峨眉豆腐腦,后者減去了粉條而增加了酥肉,肉湯汁也更濃郁,去了峨眉山上不上金頂都無所謂,但峨眉豆腐腦不可不嘗。
樂山豆腐腦的最佳搭檔是旮餅,旮讀作“kā”,也寫作卡餅、咔餅或咔咔,是一種迷你型的三明治或是肉夾饃。旮餅中的餡是小籠粉蒸牛肉,小籠約拳頭大,籠內的粉蒸牛肉帶碗也不過包子大小,只需很短時間就能熟透。粉蒸牛肉出籠后拌入香菜、蔥花和蘿卜絲,再熱氣騰騰地旮入餅中,一口下去,鮮嫩彈牙,配著豆腐腦吃到肚中,那就是樂山版的神仙日子。
燒烤與油炸串串
▲樂山小吃油炸串串 圖源:圖蟲創意
去樂山旅行一定要過夜,樂山的宵夜是屬于燒烤和油炸的。如果說麻辣燙是熱鍋串串,缽缽雞是冷鍋串串,那么燒烤和油炸就分別是燒烤串串和油炸串串。陳佩斯在1986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了小品《羊肉串》,此后全國各地的街頭都出現了烤肉串的小販,一些羊肉稀少的地方,還以其他肉類假冒或替代。這一時期的樂山,正是牛華麻辣燙初興之時,烤羊肉串既口味單一又價格不菲,根本無法立足,因此很快融合吸收了麻辣燙的食材品種,改以豬排、鴨腸、牛肉、雞翅、鯽魚為主,又增加了筍子、豆腐干、香菇、韭菜、土豆片、茄子、花菜等常見蔬菜,以麻辣重鹽碼味,很快就脫穎而出成為宵夜之王。樂山燒烤的知名字號很多,各有擅長烤物——牛肉、河魚、海蝦、肋條、排骨、泡粑、腰片、鹵雞爪、帶魚、鴨舌,或焦香撲鼻,或干香綿軟,或酥香油潤,或滋香軟糯,令人欲罷不能。
油炸是最晚出現的串串品類,是20世紀90年代下崗潮中由長征制藥廠的下崗工人所創。長征制藥廠是職工數千的大廠,家屬區內有自辦學校、醫院和電影院,市場體量不小。一些職工下崗后就在家屬區內售賣油炸串串掙錢養家。隨著油炸串串聲名鵲起,有攤主陸續到樂山市內開店,以“長藥油炸”冠名,一炮而紅。長藥是長征制藥廠簡稱,只限本地人知悉,于是在外地開店時易名樂山油炸,面向游客的本地店也逐漸只稱油炸,至今仍保留“長藥”二字的油炸店很少見了。
油炸串串的烹飪過程并不復雜,葷菜下鍋前要先腌制去腥味,再用中等溫度的清油炸至干香,然后起鍋撒上鹽、味精和五香粉調味。烹飪手法一目了然,于是用油和調味就成為各家餐館比拼的關鍵。用油的區別在于是用純清油還是加入了鹵油增香,也有商家將葷菜先鹵再油炸,油溫和油炸時間則決定了成品是外酥里嫩還是焦香干脆,是油而不膩還是豐腴滋潤。起鍋后的調味是另一個區隔重點,各家五香粉的比例一定是不傳之秘。顯著的風味對生意影響很大,外地人很難想象油炸在樂山宵夜的地位,子夜時分排隊食客還站滿半條街的餐館,一定是油炸。
小吃、面條和甜皮鴨
▲樂山特色小吃玻璃燒麥 圖源:圖蟲創意
一夜過去如果還能早起,那么可以去試試樂山的小吃,比如燒麥、冰粉、蛋烘糕,也可以尋間老面館吃干臊面或者泡椒蹄花面。這些小吃都各有名老字號,有些店的歷史甚至超過了50年。
美食講究在地體驗,很難異地分享,如果離開樂山實在想帶些美味送給朋友,那么甜皮鴨算是不錯的選擇。樂山甜皮鴨是先用文火燜鹵,再撈起用鋼針戳破鴨皮以方便油脂浸出,再刷糖晾干,過油炸至色澤紅潤、外皮酥脆,同時也讓部分鴨油熔入油鍋中減少油膩,鴨肉炸好后撈出再刷一層麥芽糖即大功告成。
樂山甜皮鴨早已形成兩大寡頭對峙的壟斷局面,針鋒相對地在樂山市內開有若干家店,恰如肯德基和麥當勞。其中一個更香,本地人更喜愛,另一個更甜,外地人更喜歡。只是不管選了哪家的甜皮鴨,最好盡快品食,一旦進冰箱冷藏,或是用微波爐加熱,都會風味大減。
在離開樂山之時,如果恰好看到了某家已延續四代的肥腸餐館,不要遺憾,那是一家會排隊到天荒地老的網紅店。何況旅游總要留點念想,樂山不能只來一次,下回騰出胃來再戰。
這就是樂山,承岷江滋養,得地利人氣,滿溢著市井氣息,令無數成都人垂涎難寐的美食之城。
“中國三峽雜志”微信公眾號
歡迎訂閱:郵發代號38-383
立足三峽,關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編:王芳麗 周伊萌
美編:程曉新
校對:段海英
審核:任 紅
來源:《中國三峽》雜志 2024年第9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