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紅廚網發現成都有一個擴張迅猛的全機器人炒菜餐廳——秋金川味小炒,機器人炒菜高效、穩定、低成本,憑借這些優勢,該品牌迅速拓店至80多家!真人干不過機器人的時代真的來了?炒菜機器人是否會完全取代廚師?
被譽為“成都夜宵界的百達翡麗”
這個品牌開出80+全機器人炒菜餐廳
成都秋金小炒,這是一個近30年歷史的老品牌,主打自貢菜和川味家常菜。1995年,創始人從路邊攤做起,到2014年在成都開出第一家秋金小炒,而且在短短4年時間快速拓店至100家。
當連鎖門店超過100家時,如何保證所有門店口味一致、水平一致,成為最大難題。秋金小炒的研發總監李蓬告訴紅廚網,正是就在那一年,公司決定從餐飲公司往科技智能公司方向轉型。
“大家都知道,廚師越來越難招,現有的團隊也會有人來有人離開,而且只要是人炒的菜,水平就會有高有低,這對秋金小炒是當時最大的困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蓬開始著手負責整個出品智能化機器化的工作。
李蓬是專業川廚出身,從業20年,有著非常豐富的川菜研發和烹飪經驗,但跟機器人打交道還是第一次。他一邊自學編程,一邊根據公司戰略研發炒菜機器人,最終研發出產品“熊喵大師”,公司也單獨成立新品牌“秋金川味小炒”——全用炒菜機器人出品的川菜品牌。
“炒菜機器人最大的難題是做出來的菜沒有‘鍋氣’,我們就通過不斷的研發和試錯,去調整參數,最終實現做出很有鍋氣的菜品,比如我們的火爆黃喉,炒菜機油溫可以達到300度,下鍋瞬間讓黃喉和小米椒相互碰撞產生美拉德反應,炒出來的黃喉又脆又鮮辣。”
李蓬告訴紅廚網,整個研發過程經歷了兩個階段,機器研發階段和醬料研發階段。
一開始,品牌是以常見炒菜機器人為主,即有攪拌葉、自動加料、自動調味,但后面發現如果單獨加調料,整個菜的烹飪時間就會很長。
于是,李蓬便轉向研發復合調料,即在機器人炒制的過程中只需要加復合調料,大大減少烹飪時間和減少繁瑣的程序步驟。
秋金川味小炒有兩道招牌菜——回鍋肉和麻婆豆腐,這兩道菜會有專門的調料——回鍋肉醬和麻婆豆腐醬。李蓬表示,研發醬料過程和過去研發菜品過程也有很大不同,過去菜品研發只需要把菜做得好吃就行,但復合醬料除了口味外,還需要考慮保鮮、儲存和二次烹飪可能會導致的香氣流失。
“就像回鍋肉醬,整個研發時間前后將近4個月,光是試菜用到的豬肉就有3000多斤。我們跑遍了郫縣所有生產豆瓣醬的廠商,找到了三種不同年份的豆瓣醬,通過一定的比例搭配,達到提香、提味、提色的效果,再通過恒溫裝袋等方式,保證香氣不外泄。”
在用復合醬料減少機器人炒制步驟后,李蓬還通過公司培訓、自學等方式,學會編碼,調節炒菜機器人的轉速、時間、火候,比如具體到某道菜,最佳火候是在多少秒快速升溫至多少度,翻炒多少次能夠達到想要的效果等等,將所有數據具體量化,形成一整套sop作業流程。
打磨好炒菜機器人后,2021年秋金川味小炒開始大力拓店,在成都開出十幾家直營店的同時,又用幾年時間在省外、海外東南亞、歐美等地開設加盟店。
比起產品,市場接受度才是核心,秋金川味小炒有部分門店實現明檔管理,食客可以看到新鮮食材,也可以看到炒菜機器人烹飪的全過程。
“預制菜不受待見是因為不透明,而秋金川味小炒主打新鮮食材現炒出餐,口味接近人工現炒,這是我們的優勢。”
李蓬告訴紅廚網,在經歷疫情打擊后,秋金小炒門店從原來的100多家減少至60多家,但秋金川味小炒卻穩步擴店至如今的80多家,現在整個品牌既有純人工的店鋪,也有全機器人的門店,并且都能實現盈利。
紅廚網也了解到,作為川菜標準化的先行者,秋金的“機器人+中央廚房”模式被寫入《成都市餐飲智能化發展白皮書》,成為地方政府重點扶持的科技餐飲企業。
全炒菜機器人餐廳背后的
三個殘酷真相
“其實自主研發炒菜機器人,走智能化、標準化這條路是有點被逼無奈。”
李蓬告訴紅廚網,當年擴張速度慢下來以后,公司就發現餐飲行業三高一低的困局——高房租、高人工、高食材成本和低毛利,關鍵是廚師人才缺口太大,根據中國餐飲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廚師缺口將達400萬。
從成本投入計算,一位普通廚師6-9千月薪,一線城市廚師月薪突破1.5萬元,而不同品牌的炒菜機器人單次投入成本基本在2萬-10萬,成本可控且不用考慮流動性、人員管理等問題。
越來越少年輕人入行、越來越高的人力成本、越來越難招的廚師,這些現實難題一直都在,而且短期內看不到改善的希望。
其次,隨著大眾食客對吃好、吃健康的追求,傳統后廚也一直面臨高峰期出菜慢、被催單,換個廚師口味就變樣等情況。廚師因為情緒和狀態導致出品不夠穩定等問題,這也是現實。
再者,智能化設備、智能科技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也讓餐企找到提升后廚出品效率的出路。像秋金的炒菜機器人,一小時能穩定出品15-20道家常菜,這大約接近高峰期廚師的出品速度,但實際工作中,廚師需平衡速度與質量,且受訂單峰值、食材準備度等動態因素影響,而且人需要休息,機器人不用停工,只要有單就可以一直工作。
去年北京市發出首張“具身智能機器人食品經營許可證”宣告炒菜機器人正式持證上崗,而秋金也用擴店數據說明,目前炒菜機器人的技術已經較為成熟,出品質量接近人工現炒。
綜上所述,在大眾食客都追求新鮮現炒、餐企需要解決用人用工難題、全行業智能化程度越來越快的當下,炒菜機器人出品穩定,食品安全可全流程追溯,無需培訓即可上崗,針對連鎖化、標準化餐企,確實是一個比較成熟的解決方案。
那是否說明,未來廚師注定會被炒菜機器人淘汰?
炒菜機器人會讓廚師失業?
這幾類廚師依然吃香
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有技術的廚師,在未來依然吃香,而且會越來越吃香。
這是因為人的創造力不可替代。就像米其林三星主廚Jo?l Robuchon曾說:“機器人能復刻分子結構,但無法創造驚喜。”
如果讓炒菜機器人復刻一道回鍋肉,它也許可以復刻出廚師99%的口味,但這背后依然需要職業廚師去“調教”。
就像李蓬告訴紅廚網,未來廚師可以有更加多元的選擇,既可以像他一樣退居二線做研發,不管是做醬料研發,還是做機器人研發,又可以同步進行,一邊繼續烹飪工作,一邊研發更多美食,還可以做私人訂制。
李蓬認為,不管是智能廚房,還是炒菜機器人,都需要專業廚師做"指揮官",會看數據報表、懂設備維護、能優化流程、會調教機器人的廚師,現在成了餐飲集團瘋搶的香餑餑。
“我不認為廚師會被取代,相反,我認為機器會幫助廚師從單調乏味的炒菜勞動中解放出來,轉而成為美食研發工程師,這是身份角色的轉變。”
除了做研發,李蓬認為未來餐飲還有更多新模式、新業態等著廚師解鎖。
“可以預見,在烹飪層面,未來所有菜系都會越來越融合,現在已經有很多川湘融合菜,川粵融合菜,未來還會有更多中菜西做,這些都需要專業廚師去深入研究。”
高端餐飲里的“定制菜單”“現場堂烹”等服務,這些也都需要專業廚師的創新創意研發能力、現場烹飪能力以及臨場應變能力。
可以預見,未來做智能研發、做精通各大菜系的融合還是做高端餐飲創意定制的廚師,只會越來越吃香。
而這一切發展可能性的前提,都是廚師朋友打開思路,不再只是一味埋頭炒菜,而是走出廚房,擁抱未來。
結語
炒菜機器人從前幾年還是噱頭,到如今出現秋金川味小炒這種全靠機器人炒菜的品牌,發展之迅速讓人大吃一驚。
在這個現象背后,既是廚師行業嚴重缺人的困局,也是當下年輕廚師未來發展的契機。不過,機器人炒菜真的已經強大到撐起一個連鎖品牌的程度了嗎?對此你怎么看?
本文配圖來源受訪者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作者:朱玉,編輯:青青,題圖來源:受訪者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