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國家以2400元的價格收購一名大三學生的畫作。沒曾想,不久之后,這幅畫竟然成了中國美術館的鎮館之寶。
這幅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是那副勾起無數人記憶的《父親》。
這幅畫,是我國寫實主義畫作的巔峰之作,也改變了羅中立的一生,使其成長為中國美術界首屈一指的人物。
1980年,羅中立來到了大巴山,這座還未怎么開發的山上,住著一群樸實無華的農民。
毛主席曾經就說過:“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句話放在藝術創作上同樣適用。
羅中立本是大山兒女,所以,他清楚的知道只有扎根農村,才能創作出真正驚艷時代的好作品。
在大山中體驗生活的那段時光,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他一生當中最難忘的時光,那個時候,外面的社會在光怪陸離的發展,而大山中還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
每個質樸的農民每天操心的事情只是吃飽穿暖,而羅中立剛好也在這一片凈土上感受到了人性最純真的美好。
鄧開選,便是他的模特,在那段感受鄉土人情的時光中,他們這群大學生便是收到了這位大叔的照拂。
大叔自己家中并不富裕,但卻經常關心這些學生的生活,想辦法讓他們住好吃好。
也正是在這樣的照顧下,他有了以大叔為原型作畫的想法,于是,他經常跟著大叔去田間,大叔在農忙,而他則在觀察。
空暇時間,他也會拉著大叔聊天,用盡一切辦法將大叔的模樣深深刻在腦海中。
在不斷的接觸中,他開始動筆,將大叔各種各樣的身影都記錄了下來,這些都是他創作的基礎。
通過一次次的修改,不斷的觀察,他用心將大叔臉上的每一處細節都記在心中。
等寄宿結束之后,他們便和大叔告別,但是這些珍貴的底稿,羅中立都細心的放在了自己畫冊當中。
藝術的創作絕不是孤立的,他還需要更多的靈感和創作沖動,就在他不斷精進自己的畫技,到處體驗生活,感受民生的時候,另一位農民的身影映入他的眼簾。
這位農民他并不相識,他只是在大街上閑逛的時候無意間看到的,那是在公廁外面。
當時,在化肥還沒有普遍使用的時候,糞便便是大家爭相使用的肥料。
公廁這樣的地方當然很搶手,但是,為了防止有人偷,公社就會安排一個人在這里看管。
這位農民正是這樣角色,他坐在地上抽旱煙,陽光照在他黢黑的臉上讓他顯得格外樸實,慈祥。
羅中立被震撼到了,就是這樣外人不會側目駐足的一幕,讓他心臟劇烈的跳動著,他相信,自己發現了最美的畫面。
自此,他心中也有了想法,那就是要創作一幅關于農民的話,雖然模特只有兩位,但是從畫中卻能看到千千萬萬個同樣樸實的面容。
至于名字,就叫做《父親》,這個名字看起來簡單,但是放在畫中,卻是一語雙關。
父親,這是辛勤努力托舉子女的父親,也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養育千千萬萬中國人的農民父親。
畫作著實令人感動,其中的細節也十分真摯,不管是眼神、皺紋還是指甲縫中的積灰,這就是我們記憶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民的樣子,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而這幅畫,也在當年獲得了畫展一等獎,一等獎是畫展的頂峰卻不是畫的。
之后,國家將其買了下來,而如今時光荏苒,這幅畫作依舊迸發著強大的生命力,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不管是語文課本,還是美術畫作封面,都能看見它,其真跡藏于中國美術館,位置當然也是C位,很多人都是奔著這幅畫去的。
畫作上能看到寧明的苦難,但透過畫作,我們更能看到農民堅毅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這是獨屬于我們中國人的美,相信每個人都能感受的到。
信息來源:百度百科:父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