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四萬一個支架,一輩子離不開藥”,這是安紅所不能接受的,比聽見自己確診心肌梗塞還要震驚。
2024年2月,湖南長沙一家三甲醫院里,安紅頹然坐在醫院冰冷的長椅上,這些年沒日沒夜地做批發生意,此刻仿佛成了一個苦澀的笑話。自己辛勞半生,積攢下的財富竟要悉數交給這無情的病魔,安紅的心中充滿了不甘,決定放棄昂貴的西醫治療方法。
兩個月后,在熟人的引薦下,她來到湖南寧鄉市,尋找一位老中醫——李光輝。
▲李光輝給患者抓中藥
初見李光輝,安紅并沒有抱太大希望,她沉浸在疾病的陰霾中無法自拔。李光輝給她把了脈象,然后不厭其煩地詢問起她的日常,從睡眠質量到家庭狀況,再到個人口味。
“聊這么多,怎么不說病呢?”安紅有些不適應,一個素未謀面的醫生,竟然如此關心自己。
等聊到最后,她才發現醫生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并不是在浪費時間。接著,李光輝詳細地為她解釋了心腦血管疾病的原因,并給出了初步的解決方案,有理有據,作為外行的安紅也聽得明明白白。
短短一個小時,安紅半年多郁悶的心情一掃而空。
李光輝,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中醫,行醫已有三十八個春秋。自十二歲起,他便跟隨師父研習中醫,不斷精進醫術,2001年更是獲得了國家專利,曾任寧鄉瑞康醫院院長一職,現在湖南寧鄉市益壽堂坐診。
李大夫看診總是格外細致,每次需要1個小時到2個小時,以確保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深入的交流。“談心其實非常重要,”他強調,“特別是對于已經接受過治療的患者,解開他們的心結,讓家人體諒,才能更加堅信自己能夠康復。”
在治療過程中,李光輝采用了排淤法和中藥調理的方法。他自信地告訴安紅:“心腦血管類的疾病,只要經過一次有效的治療,癥狀就能減輕八成。”事實也正如他所言,僅僅經過一周的治療,安紅的癥狀便得到了明顯的緩解。兩個月后,癥狀完全消失,精神也好了很多,安紅完全停止了服藥。
▲李光輝為患者看診
心腦血管疾病,這個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一旦患病,很可能喪失勞動力,甚至導致殘疾。西醫常言此病無法根治,但在中醫領域,卻并非無藥可救,更非必然走向殘疾。
“心腦血管病,如腦梗、冠心病等,都令人聞風喪膽,它們還會引發諸多并發癥,如糖尿病、高血壓等。若只是緩解癥狀,可能需要安裝多個支架,并且長期藥物控制。但只要我們改變痰濕體質,增加血管彈性,清除血管內部淤堵,問題便能迎刃而解。”李光輝對于心腦血管疾病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02
安紅剛離開,五十多歲的楊廣,提著新鮮的蔬菜和自制的酸棗糕就走進了醫館。李光輝見狀,連忙放下手中的活,迎出門去。
李大夫是楊廣的主治醫生,更是楊廣的救命恩人。四年前,他因病痛折磨,一瘸一拐地走進人民醫院,花費十余萬卻未能確診病因。在漫長的檢查與嘗試中,病情反而惡化,最終癱瘓在床。醫生告知他回家休養,無異于宣判了他的死刑。
“回家休養?那不就是等死嗎?”楊廣憤怒而又無奈。在前往另一家醫院的路上,他遇到了熟人,被引薦給了李光輝。
李光輝一把脈,便堅定地說:“這不是死病,沒問題,不過治療時間可能會長些。”這是楊廣生病以來,聽到的第一個充滿希望的聲音,仿佛抓住了生命的稻草。
▲李光輝到鄉下義診
然而,僅僅一個月后,楊廣便決定放棄治療。
“李醫生,我吃不起了,想放棄了。”在電話中,楊廣艱難地告訴李光輝。
“千萬別放棄,咱倆年齡相仿,這個年齡還能恢復。”李光輝急切地勸說著,但未能改變楊廣的決定。
楊廣有自己的無奈,醫院治療已耗盡家財,孩子還在上學,全家僅靠妻子微薄的工資維持生計。那段時間,他只能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忍受著疼痛,淚水無聲地滑落。
“咚咚咚……”敲門聲響起,開門一看,竟是李光輝背著藥箱站在門口。他見楊廣放棄治療,于心不忍,便開著摩托車前來為他針灸送藥。這一送,便是兩年。
起初,李大夫每個月抽空親自上門看診送藥;幾個月后,楊廣逐漸好轉,已經能自行前往醫館;到2020年,他就能夠正常勞動。由于實在貧困,這兩年間產生的數萬醫藥費,均由李光輝大夫支付。
“李醫生,真是好醫生啊!沒有他,我四年前就沒了。”楊廣感激涕零,每逢土特產豐收,都會送來給李光輝嘗嘗。即便過了數年,提及此事,他依舊哽咽不已。
▲李光輝為患者切脈
03
李光輝之所以如此確信楊廣能康復,并非盲目自信。
他在疼痛治療領域頗有建樹,1986年開始行醫時,李光輝打出旗號:先看病,后給錢。只要是疼痛類疾病,都可先治療,治愈后再付費。至今,他治好的疼痛患者已達3萬6千人左右,癱瘓不能起床的重癥大約500人,其研究的疼痛療法更申請了國家專利。
或許有人好奇:“若治好了,患者堅持不給錢怎么辦?”
李光輝回憶道,確有此類患者:“他們家特別困難,就當是我做慈善了。”
那些年,病人在他這里的欠款已逾數幾十萬,他從未記賬,病人有錢便還。有一次,一位病人五年后突然上門還醫藥費,讓李光輝摸不著頭腦。
李光輝的行醫準則源自其師父。師父曾告誡他:無論貧富,都要治病救人;行醫非為賺錢,而為治病。李光輝始終堅守這份初心。
李光輝的師父,曾是那片土地上最為人稱道的鄉村醫生。在那個醫療資源匱乏、條件艱苦的20世紀中期,他慷慨解囊,贈予鄉民成千上萬劑的免費中藥,用一雙布滿老繭的手,和一顆仁慈的心,為無數病患點亮了生命的燈火。
▲李光輝到患者家中看診
1975年,有村民不幸被板車壓傷。四肢嚴重骨折,血肉模糊,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回天乏術。但老師用他用自制的草藥敷傷,手法精準地接骨,又耐心地教導女人進行康復訓練。數月之后,奇跡發生了——女人站了起來。
這一幕,深深烙印在了年幼的李光輝心中。他對醫生這一職業充滿了無比的敬仰與向往,立下了學醫救人的宏愿。
然而,時代的風云變幻莫測。老師因家庭出身且堅持中醫之道,在那個特殊年代遭到了無情的打壓與迫害,多次被關押。在那個中醫被視為“偽科學”的年代,李光輝的父母憂心忡忡。他們多次勸李光輝放棄學醫之路,選擇更為安全的職業。但李光輝的心中,早已種下了那顆救死扶傷的種子。
他目睹過中醫創造的奇跡,更明白這份古老智慧的價值與意義。他不顧一切,偷偷地為師父送去食物。老師被這份深情所觸動,重獲自由后,傾囊相授,將自己畢生的醫術與崇高的醫德毫無保留地傳給了李光輝,李光輝后又考取中醫大學,學習中醫理論,繼續深造。
▲李光輝在公園玩樂器
當李光輝剛剛步入二十歲的門檻,老師卻因病離世。送葬之日,來自四面八方的患者及家屬多達三百余人。他們的哭喊聲交織在一起,驚天地,泣鬼神。那一刻,李光輝的心被深深震撼。他仿佛能聽到師父在耳邊低語:“醫術為骨,醫德為魂,二者缺一不可。”
自此,“敬畏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這十六個字,成為了李光輝行醫路上的座右銘。他深知,大愛之路雖布滿荊棘,但他愿化作那道微弱卻堅定的光芒,用自己的雙手為無數患者撐起一片希望的藍天。他用他的醫術和醫德,為這個世界帶去溫暖與光明,證明著中醫的偉大與不朽。
(注:為保護隱私,文中患者名字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