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筆觸遇上環保理念,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近日,一場由社區志愿者與親子家庭共同參與的垃圾分類彩繪活動,在徐匯區康健街道玉蘭園居民區展開,環保意識化作繽紛的色彩激活了社區。
隨著玉蘭園“三舊”變“三新”工程的圓滿收官,53號樓旁的垃圾庫房完成精品化改造。如何進一步美化社區環境,同時強化垃圾分類宣傳效果?居民區的蘭馨議事會上,社區骨干志愿者們展開熱烈討論,決定用藝術的力量喚醒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從意見征集到方案設計,從設計彩繪方案到制作實施,都凝聚著居民們的智慧與力量。
居民們為墻上的彩繪上色
活動當天,現場氣氛熱烈而溫馨。小朋友們踮著腳尖,用稚嫩的畫筆認真描繪垃圾分類的卡通圖案,將干濕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分類知識,化作一幅幅生動可愛的畫面。家長們則在一旁耐心地協助調色、勾勒輪廓,親子間的默契配合讓藝術創作充滿溫情。
“魚骨頭是濕垃圾。”清脆的童聲中,垃圾分類不再是枯燥的知識,而是變成了充滿樂趣的藝術創作。路過的居民紛紛駐足,有人掏出手機拍照分享,有人對著彩繪墻細細研究,連前來倒垃圾的居民都忍不住念叨:“原來碎玻璃瓶屬于可回收垃圾!”彩繪完成后的垃圾庫房煥然一新,曾經斑駁的墻面變身“會說話”的環保畫廊:卡通版的垃圾分類標識指引分類,藍天白云間藏著回收標識,四色垃圾桶以立體插畫的形式躍然“墻”上,引來路過居民的駐足。“現在扔垃圾都成了一件賞心悅目的事。”一位居民笑著說道。
改造前
改造后
這些色彩鮮艷、簡潔易懂的彩繪作品,不僅成為垃圾分類的“流動課堂”,更化作社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藝術與環保的深度融合,讓環保理念如春風化雨般深入人心,也讓垃圾分類從口號變為居民的日常習慣。
記者:吳會雄
編輯:寧平英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