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跨越空間的特殊調解在焦家灣街道嘉峪關東路社區上演。在白銀工作的租客小陳因異地工作而拖欠房租,房東張女士多次催繳未果,雙方爆發激烈爭執。社區網格員化身“矛盾融化劑”,通過3小時視頻調解促成和解,更以“視頻搬家”服務破解異地搬遷難題,生動詮釋了基層治理的溫度。
房東租客有矛盾
網格員多方調解
“房子空置兩個月,租客既不交租也不搬走!”接到房東張女士的緊急來電時,網格員小馬敏銳地覺察到了糾紛背后的特殊情境——租客小陳因駐外地工作,長期空置房屋,因經濟壓力拖延支付三、四月房租,而房東因房貸壓力堅持要求立即清退。雙方在多次電話爭吵中情緒失控,押金抵扣、物品歸屬等問題讓矛盾不斷升級。
通過與當事雙方溝通,了解詳細情況后,網格員小馬采用“背對背調解法”,分頭與雙方展開深度溝通。通過展示小陳工作調令、租房合同等資料,引導張女士理解年輕租客職場變動的難處;向小陳解讀《房屋租賃管理條例》,明晰其拖欠行為造成的法律風險。當得知小陳近期資金周轉困難時,網格員順勢提議“押金抵扣租金、免除滯納金”的折中方案,最終促成雙方在云端握手言和。
“三員機制”
筑牢社區治理根基
面對小陳無法立即返程搬離的困境,網格員開創“視頻見證搬遷”服務模式。網格員全程開啟視頻連線,逐件清點衣物、被褥等私人物品,采用“編號封箱+定位水印照片”的流程,將23件打包行李暫存門衛室。
“沒想到隔著屏幕也能這么安心!”小陳看著實時傳輸的搬遷畫面感慨道。張女士也主動放棄追究責任:“看到網格員這么耐心細致、不辭辛勞地為我們解決問題,我相信年輕人確實不容易。”
這場糾紛的成功化解,正是嘉峪關東路社區充分發揮網格員在基層治理過程中的職能作用的生動實踐。作為政策法規“宣講員”,精準解讀租賃雙方權責邊界;擔當鄰里關系“潤滑劑”,以共情溝通消解對立情緒;搭建資源對接“彩虹橋”,創新數字化手段破解執行難題。“我們要讓每個突發矛盾都成為增進社區信任的契機。”網格員小馬表示。
隨著打包行李的封箱膠帶輕輕落下,這場跨越近百公里的糾紛畫上了一個溫情的句號。當房東收起賬本里的計較,租客拾起承諾的重量,網格員以智慧與溫度填平分歧的溝壑,社區共同體意識正在這樣的“破冰行動”中悄然生長。正如小陳在感謝視頻中所說:“冰冷的屏幕那頭,我觸摸到了最有溫度的公平。”“太感謝你們了,幫了我這么多,化解了我們的矛盾。你們是我見過最好的網格員,讓我切實感受到了社區的溫暖。”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孫建榮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