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的皖南,冬寒料峭,山林間霧氣彌漫。新四軍軍長葉挺率領軍部及9000余名將士,遵照國民黨當局的命令,從皖南云嶺出發,向北轉移。
此時?的?他們認為?肩負著顧全抗戰大局的使命,步伐堅定,但卻?無人料到,新四軍將近一萬名?將士?,他們的這條撤退之路已被國民黨頑固派設下的重重陷阱封鎖。
1月6日,當新四軍?到達?涇縣?茂林?地區的時候,槍聲卻?驟然響起,新四軍?將士們?以為是日軍打來了,可他們后來卻絕望發現,居然是國民黨7個師、8萬余人的兵力從四面八方圍攻而來。
這又是一場內戰,新四軍將士們不得不應戰,倉促激戰數日,新四軍將士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傷亡慘重,新四軍?軍長?葉挺在突圍中被俘,數千將士犧牲或被俘,軍部幾乎全軍覆沒。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皖南事變的發生,源于國民黨頑固派蓄謀已久的反共計劃。1940年10月19日,國民黨以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副參謀總長白崇禧的名義,發出“皓電”。
這封電文要求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在一個月內全部撤至黃河以北,并將兩軍總數從50萬人縮編至10萬人。
實際上?,這是?國民黨當局以此為借口,試圖削弱中共武裝力量,鞏固其在抗戰中的主導地位。
而?面對國民黨?當局?的?這一高壓政策,中共中央為維護抗戰大局,展現了克制與妥協的姿態,在?11月9日時?,中共中央以八路軍、新四軍領導人名義發表“佳電”,表示愿意對??皖南防區?換防?,以此?顧全大局?。
可即便如此?國民黨頑固派并未因此收手,反而誤判中共的妥協為軟弱可欺。12月8日,國民黨發出“齊電”,嚴令八路軍、新四軍在年底前完成北移,同時急調29個師、約30萬人的兵力,向華中新四軍活動區域逼近,在皖南,國民黨部署了7個師、8萬余人的兵力,制定了圍殲新四軍的“防堵計劃”。
就是?這一系列動作,暴露了國民黨頑固派破壞國共合作、消滅新四軍的真實意圖。
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遵照命令開始北移。但?國民黨軍隊并未給予安全通道,而是趁機發動突襲。1月6日至14日,皖南的涇縣茂林地區成為一片血腥戰場。新四軍將士在裝備簡陋、彈藥匱乏的情況下,與敵軍展開殊死搏斗。葉挺親臨前線指揮,試圖突圍,但國民黨軍隊以壓倒性優勢封鎖了所有退路。
最終,新四軍軍部遭受毀滅性打擊,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在突圍中犧牲,軍部僅少數人僥幸脫險。
皖南事變發生之后,在全國引起巨大震動,但國民黨反動派顯然沾沾自喜,在1月17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通令,正式宣布撤銷新四軍番號,稱其為“叛軍”,并將責任推卸給葉挺,宣稱將其交由軍法審判。
正是?這一通令,將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行動推向高潮,也讓國共關系陷入空前危機,蔣介石或許以為,通過軍事高壓和政治打壓,能夠一舉削弱中共力量。
可?他未曾料到,這場精心策劃的陰謀,最終讓自己陷入政治上的孤立境地。
面對皖南事變的慘痛損失,中共中央立即鎮定下來,迅速采取了“軍事上取守勢,政治上取攻勢”的策略。
也是這個策略,改變了整個華東地區的抗日局面,也讓新四軍浴火重生。
也是皖南事變之后,新四軍開辟出了三個希望。
第一個,就是新四軍再也不受國民黨中央的限制,中共中央完全能夠讓新四軍發展為抗日的人民部隊。
其實在過去,國民黨中央對新四軍的限制非常大,但是經過這一次國民黨中央“同室操戈”,蔣介石等人也不可能再插手進新四軍的內部事務,包括新四軍的抗日工作,蔣介石不可能再指手畫腳。
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宣布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這一聲明向全國表明新四軍并未被消滅。
同日,毛澤東以中央軍委發言人身份發表談話,提出12條解決皖南事變的辦法,包括取消1月17日的反動命令、懲辦禍首、釋放葉挺、撤退華中“剿共”軍隊等,這些要求直指國民黨頑固派的罪行,揭露了其破壞抗戰團結的陰謀。
為爭取國內民心,中共中央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宣傳戰,在延安,《解放》周報發表社論《抗議無法無天的罪行》,痛斥國民黨頑固派的暴行,新四軍高級將領聯合發表通電,聲討親日派的罪行。
除此之外?,冀中地區800萬軍民發出通電,呼吁全國同胞共同譴責皖南事變的元兇。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黃克誠等人也發表通電,揭露國民黨制造血腥慘案的真相。這些通電和社論,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輿論風暴。
第二個,就是國民黨反動派的真實面目暴露,他們失去了很多支持。
在重慶,周總理親自出面,展現了非凡的政治智慧,1月17日,周恩來向國民黨當局提出嚴正抗議,并在電話中怒斥何應欽:
“你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他不顧國民黨新聞檢查的壓力,在《新華日報》上刊登題詞:
“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以及挽詩“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這首挽詩以其悲愴的筆調和深刻的內涵,震撼了國統區的民眾,激起了廣泛的同情與憤怒。周總理還詳細介紹蔣介石的反共陰謀,爭取國際輿論的支持。
在香港,廖承志迅速行動,通過媒體公布皖南事變的真相,揭露國民黨圍剿新四軍的內幕。這些宣傳攻勢,不僅讓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嘴臉暴露無遺,也使中共贏得了國內各階層的廣泛支持。
除了我黨的黨內人士,大量的國民黨左派人士,比如宋慶齡先生、何香凝、柳亞子先后發表通電,譴責親日派的罪行。各民主黨派公開反對國民黨在皖南對新四軍的迫害,強烈要求釋放葉挺。地方實力派人物則表達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呼吁停止內戰、團結抗日。
海外僑胞也紛紛來電來函,敦促國民黨當局停止內斗,共同對外。
國際社會的反應進一步加劇了蔣介石的壓力。
比如?蘇聯外長莫洛托夫拒絕參加國民黨駐蘇大使的宴會,蘇聯駐華大使和武官先后向何應欽、白崇禧提出質問,并在會見蔣介石時明確表示:
進攻新四軍有利于日本侵略者,內戰將導致中國滅亡。
而?美國總統代表在訪華時批評國民黨的對內政策,聲明在國共糾紛未解決前,美國無法大規模援華,英國駐華大使則勸告蔣介石停止國內沖突,公正對待新四軍,建立各派合作。
這些國際壓力,如同一記記重拳,讓蔣介石措手不及。
第三個,就是我黨在整個事變之中的表現,贏得了所有人的認可,中國共產黨人的主張,第一次真真正正在國家危難之際,展現給世人看。
這場政治博弈中,中共中央以智慧和克制,化危為機,不僅挫敗了國民黨頑固派的陰謀,還贏得了國內外廣泛的同情與支持。新四軍雖在軍事上遭受重創,但在政治上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道義優勢。
皖南事變的慘痛代價,也?促使新四軍在政治上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
1月20日,中共中央宣布重建新四軍軍部,這一決定令國民黨當局措手不及。國民黨原以為,摧毀新四軍軍部后,整個新四軍將失去統一指揮,在日軍、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夾擊下分崩離析。然而,僅僅三天后,新四軍軍部便以新的姿態重建,陳毅和劉少奇迅速走馬上任,帶領部隊整編,繼續戰斗在大江南北。
重建后的新四軍,徹底擺脫了國民黨當局的掣肘。
過去,國民黨對新四軍的人員編制、軍餉供給、彈藥分配、活動范圍等設下重重限制,嚴重阻礙了其在華中的發展。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不再受這些束縛,政治地位顯著提升。劉少奇在1941年2月16日致電黃克誠、彭雪楓等人時指出:
“由于皖南事變中新四軍顧全大局,珍重合作,反被親日派、頑固派暗算,而得全國人民的同情。新四軍已成為全國人民心目中最榮譽的軍隊,這是我們一筆可貴的政治資本。”
新四軍的重建,不僅是組織上的恢復,更是戰略上的新生。
整編后的新四軍,以華中敵后為主要戰場,逐步發展為抗戰的主力軍。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新四軍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
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學教授萊曼·范斯萊克就曾經研究過皖南事變,他認為在?皖南事變后:
“國共沖突的最壞時期已經過去”,到1943年底,我黨在敵后地區的武裝力量已無人能挑戰,
但不管怎么說,皖南事變對將近萬名新四軍將士進行的迫害,這個事實是不可否認的,這其中有大量的士兵和指揮員,不是過去紅軍時期留下來的有著豐富經驗的戰斗人才,他們沒有在與日本人戰斗的過程中犧牲,反而而倒在了國民黨的槍下,這令人非常痛心。
而他們的付出和貢獻也永遠沒有被世人遺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