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扭秧歌的人形機器人在春晚爆火以來,智能機器人成了最炙手可熱的商業賽道之一。4月19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在北京舉行,再度引發全社會廣泛關注。
4月20日,嘉賓派上海站訪學走進全球最大的服務機器人企業擎朗智能。作為賽道領跑者,擎朗智能在該領域已深耕15年之久,業務覆蓋全球600多個城市及地區,出貨量累計超過10萬臺。當日,擎朗智能創始人李通為企業家校友們帶來《機器智能的場景進化》的主題授課,講述了公司創立15年來所經歷的波峰浪谷、行業發展現狀與展望以及其在出海方面積累的寶貴經驗。
以下為授課內容精編版,Enjoy~
1、我們如何穿越行業周期?
大家好!今天我的授課,先從擎朗是誰,以及公司創業歷程的講述開始吧。
此次參訪中各位可能注意到,我們公司的英文名,叫“KEEN ON”。這是一個與擎朗諧音的英文短語,意為“熱愛”,也正是我們的初心所在。
擎朗初創于2010年2月,當時機器人領域遠遠不像今天這么火熱,既不時髦也不性感,我們選擇入局的原因相當純粹,僅僅是因為發自內心的喜愛、強烈的興趣和充足的信念感。
前期的探索之路,當然并不輕松。扛過了艱難的起步期后,公司業務逐漸步入正規。到了2015年的時候,我此前在微軟工作時的Mentor(導師)打電話告訴我,你們的機器人火了。很有意思,我們也是在埋頭做的過程中,被告知說你們這個行業火了。
接下來一段時間,機器人行業迎來一個爆發式的快速增長,擎朗也順勢發展壯大。今年以來,機器人賽道又迎來爆火,這是我們發展的波峰。但經歷了十余年的發展,我非常清楚,往后肯定會有波谷。因為企業發展,其實是一個在波峰與波谷之間曲線上升的過程。
就目前而言,擎朗是全球服務具身機器人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全球員工數上千名。擎朗機器人的服務場景,涵蓋餐飲、酒店、醫療、教育、清潔等,形成了多場景、多形態具身服務機器人矩陣。
可以半開玩笑式地說,擎朗做的是“勞動力生意”,目標是成為全球最大的“勞動外包公司”,只不過,我們的“員工”是各式各樣的機器人,要用它們去替代服務業里的一個又一個工種。
今天,擎朗的業務,一半在國內,另外一半在海外市場。國內的業務模式是以銷售為主,而在海外則以租賃為主。海外市場以發達國家為主。
一個月之前,我在日本一個餐廳用餐時發現,8年前我們運往日本的擎朗T1機器人,還在正常作業使用。不難想象,這為這家餐廳節省了多大成本。在部分國家地區,機器人ROI已經遠超人工,“機器替人”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都非常顯著。
接下來,給大家詳細講講我們在波谷遭遇的幾次危機,和當時的一些故事。
故事最開始,是我和三個伙伴湊了20萬元啟動資金,在上海閘北區一個70多平方米的毛坯房里創立了擎朗智能。之后,是5年多的埋頭苦干。到了2015年,以AlphaGo在圍棋領域擊敗人類職業頂級棋手為代表,深度學習技術爆發。因為機器人是AI進入物理世界的一扇門,是AI落地物理世界的載體,當AI技術迎來躍遷式發展,擎朗也得以在這場熱潮中走進資本市場,先后拿到了天使輪和A輪融資。
機器人的研發投入很大,兩年的加速研發后,我們便資金告緊。當時正值2018年的資本寒冬,疊加市場對機器人行業技術大突破、快速商業化的期待落空,資本熱情退去,于是融資變得很難,公司差點沒能挺過這一次波谷。還好一位看好我們的老投資人施以援手,擎朗拿到A+輪融資,第一款機器人也歷經8年時間正式量產下線。
第二次波谷,發生在2020年疫情期間。雖然封控對公司業務展開造成較大影響,但我們向全國疫情最嚴重的地方,支援了200多臺服務機器人,專門去重癥監護病房進行消殺等工作。機器人的投入使用,大大降低了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
實際上,我們當時原本只是想盡企業的能力,承擔一些社會責任。但我們的機器人,穿梭于病房之間的畫面,被媒體所拍攝并報道。很多人這才發現,機器人確實已經慢慢進入人們的生活。這意外帶來巨大的市場教育效果,市場教育本是機器人公司最大的挑戰之一,經過這么一件事,很多人不再認為機器人公司都是騙子公司。
隨著機器人的規模化普及,我們也獲得了諸多資本青睞,日子似乎好過了。
但2022年中美科技呈分割之勢,美元資本撤出中國,行業又遇挑戰。不過,今年隨著DeepSeek等技術突破,加上中國對實體經濟的重視,機器人行業迎來“小陽春”。當然,馬斯克的人形機器人也功不可沒,讓更多人關注到這個領域。
回顧這些年,我們經歷了很多波峰波谷,得出的結論是:保持平常心。不過分樂觀于短期熱度,也不過分悲觀于長期挑戰。技術發展有其客觀規律,只要持續投入,曲線一定是向上的。
我覺得,創業就是不斷升級打怪,機器人創業更是非常長的一個鏈條,該過的關一個也不能少。我總結的一個公式是,機器人創業=技術/產品+供應鏈+銷售渠道+資本支持/財務管控。
擎朗智能創始人李通在嘉賓派授課
2、人形機器人的底層邏輯
現在的機器人叫“智能機器人”,和AI發展緊密關聯,跟傳統工業機器人有很大不同。
傳統工業機器人是純機械的,比如工廠里的機械臂,靠精度、力量和速度工作;而智能機器人非常依賴AI的智能化水平。行業能發展起來,根本原因是AI技術的跨越,深度學習、AI大模型技術的崛起,讓原來做不到的事變成可能,智能機器人產業也迎來驚人的發展速度。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最新發布的《2024世界機器人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工廠中運行的工業機器人數量超過428萬臺,同比增加了10%,創下歷史新高。
舉例來說,工業機器人就像是傳統燃油車,中國一直在發動機等領域一直沒能追上老牌強國德國、日本,但在智能機器人領域,尤其是服務機器人,中國可謂是換道超車遙遙領先。當我們拋開那些傳統的器件,把注意力集中在電機、電池、算法、數據等方面,就逐漸在全球范圍內積累起了領導性的優勢。
過去,中國的產品出海,是海外競品80%的性能,50%的價格。但今天,我們服務機器人的性能已經是極度的領先,能達到海外同行150%的性能,同時還只有其產品80%的價格。
中國,已經連續十一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2023年中國正在運行的工業機器人數量達到175.5萬臺,同比增長17%,新裝機量達到27.6萬臺,占全球新裝機量的51%。
大家能夠看到,機器人發展速度驚人,且國產化率接近一半。這個進程,是非常喜人的。
在商用服務機器人領域,擎朗機器人全球出貨量高居第一,達到10萬以上,機器人累積服務次數已超過8.3億,銷往全球60余個國家及地區。
眾所周知,2025年,具身智能成為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下面我先為大家解釋一下它的含義。
具身智能,英文叫Embod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指一種基于物理身體進行感知和行動的智能系統,其通過智能體與環境的交互獲取信息、理解問題、做出決策并實現行動,從而產生智能行為和適應性。
最初,具身智能概念由艾倫·圖靈在1950年的圖靈測試中提出,網絡空間中的智能體通常被稱為無體AI,而物理空間中的智能體則是具身AI。
為什么具身智能今天再次被關注?答案很簡單:AI大模型讓機器人的“智力水平”(理解力)極大提升。
大模型的本質,簡單來說,就是大參數的模型,由數據、算法、算力三要素疊加在一起,進而實現“大力出奇跡”的智能。
但到了具身智能,我們發現,算力和算法都不是問題,問題在于缺乏物理世界的實際數據,就很難做成一個具備高智能水平的產品。因為,現在大部分數據,都是互聯網上的虛擬世界的數據。這是今天發展具身智能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
有一個經典實驗,是把同一窩的兩只小貓,一只貓被綁起來,只能看這個世界,與其連接的另一只貓則可以主動去走。被動的貓是一種旁觀的智能,而主動的貓是具身的智能,實驗的最后,主動體驗的貓保留了運動功能,但旁觀的貓并沒能獲得行走能力。
這說明,物理世界的交互數據對智能迭代至關重要。現在的具身機器人,機械本體(身體)和運動控制(小腦)已經不錯,比如能跑步、跳舞、跑馬拉松,但認知決策(大腦)還不成熟,它不理解世界,比如讓它拿“藍色樹洞里的東西”,可能無法完成。
許多人常問:智能機器人什么時候能洗衣做飯帶孩子?實話實說,短期內做不到。我們知道的是,雖然讓機器人擁有一個成熟的大腦,是一項非常巨大的挑戰,但長期方向一定是對的,值得為之長期奮斗和投入。
所以說,現在具身智能的問題是“大腦”沒突破,但我們相信,只要機械本體和運動控制成熟,一旦機器人的大腦認知技術有一定突破,中國人的工程能力能很快落地。
在這樣的現狀下,擎朗的對策是,一方面不斷更新能夠馬上實現商業化落地的產品,推動服務機器人更大規模的進入人們的生活中,另一方面則是堅持長期主義,不斷地去探索具身智能的無限可能性。我們的目標是,平衡短期收益與長期潛力,既要“今天能掙錢”,也要為“明天的大市場”做準備。
即使研發投入巨大,工程師成本高。但我們選擇繼續投入,因為技術突破需要時間。比如人形機器人,我們不指望短期商業化,而是先從崗位化應用入手,比如幫麥當勞炸薯條、在酒店按電梯,這些簡單任務先落地,積累數據,等待認知技術突破。
也有人問,具身智能為什么常常被設計為人形?道理很簡單,現在這個世界是為人類的體型來設計的,和人一樣的機器人必然在人類世界中最為通用。換句話說,人形機器人可以更自然的融入人類環境,比如門把手高度、臺階尺寸等,進而去執行各種任務。因此,人形作為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被視為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之一。
而各方大力推人形機器人,也和產業有一定關系。就像英偉達掌門人黃仁勛所說,如果人形機器人可以實現,那它將是繼汽車產業之后的又一個天生全球化的超大體量產業。擎朗的愿景,就是在2050年,推動全球的機器人數量達到100億零1臺,超過人類的數量。
機器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用機器人,它是專門為某個目標做某件事設計的專用機器人,要做不同的事,就需要設計不同的機器人,專用機器人在做某個專業工作上,效率,費用比等一定是更優的,但缺點是換一個工作目標,可能就很難適應,甚至完全不能工作;另一類是通用機器人,它的優缺點正好相反,在做某項專業工作的時候,效率大概率不高,但是泛化性很好。
目前所有商業落地的機器人基本上都是專用機器人,比如執行洗地、傳餐等專項任務。隨著大模型生成式的技術躍遷,能執行多種任務的通用機器人成為可能。
這種變化的本質,不是硬件有進步,而是機器人的“理解力”有跨躍性發展。
當然,未來,通用機器人并不會取代專用機器人,因為在做某一項具體的任務時,專用機器人的效率一定更高,跟工人術業有專攻是一個道理,所以未來通用機器人和專用機器人是會并存的,專用機器人做高效重復工作,通用機器人做靈活任務。
也就是說,今后,機器人必然會大規模走進人類的生活。未來的世界,是一個專用機器人和通用機器人一起工作的和諧形態。
嘉賓派校友參觀擎朗智能
3、“勞動力生意”的全球布局
最后,講一講出海。
近幾年,出海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這一代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全球化,也是擎朗今天的第一戰略。
關于出海,首先我想說,出海不是遍地黃金,出海只是一個放大器,如果是掙錢的,可以掙的更多;如果是虧錢的,也可以虧的更多。
原因在于,出海往往導致成本大幅度上升,無論是管理成本,人力成本,差旅成本,法律成本等等,都大幅度增高。原來在國內很容易的事,出海后都可能變得非常困難。而且,很多國家的市場規模,和中國不在一個層次上,中國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幾個單一大市場之一。
吳婷校長為擎朗智能頒發案例入選證書
以擎朗為例,我們的出海,最早是在疫情期間。我們當時被封控在家中,選擇通過視頻面試的方式,在海外大規模招聘,開啟了公司的全球化擴張。目前,我們在全球擁有80+運營中心,在韓國、荷蘭、美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地設有子公司/辦公室,
不同的國家,有不一樣的市場環境和社會文化氛圍,這對企業出海業務的展開,也會有一定影響。比方說,日本和歐洲人對機器人的接受度差異非常大,日本人看哆啦A夢長大,對機器人態度友好。
在出海的策略選擇上,在業務模式、產品定義、價格體系等方面,就需要去適應性地滿足不同國家不同的需求。以智能機器人出海為例,美國市場會關注機器人運行數據的加密,日本人考慮的是店面很小,機器人能跑嗎?韓國人則關注機器人上電梯,需要符合當地法律。而泰國人可能會說,機器人不可以是金色的,金色只有皇家才能用。
在這種情況下,“一國一策”是基本原則。中國人習慣于把全球分為中國和海外兩個市場,而實際上每個國家都不一樣,中國只是其中一個。中國市場的獨特優勢是,統一大市場下,規模效應明顯,其他很多國家都難以比擬。
針對不同國家對智能機器人的不同準入標準,擎朗在全球進行了差異化標準適配,在64個國家參與并完成機器人出海認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說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化解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比如,在美國準入門檻不明確的情況下,我們在當地進行標準共建,成為美國UL首個服務機器人標委會成員,填補了行業空白,這個過程是很不容易的。
最后回到初心。2010年,我們因為熱愛進入這個行業,15年后的今天,行業翻天覆地,但 “源于初心,始終熱愛”的心態沒變。無論是資本寒冬還是技術瓶頸,我們相信,只要保持對技術的信仰和對行業的堅持,機器人改變生活的未來一定會到來。
總之,擎朗的故事就是在波峰波谷中始終堅持,用熱愛驅動,用務實落地,做好“今天的事”,布局“明天的事”。這也是我今天授課想為校友企業家們傳達的核心主旨所在。謝謝大家!
授課 | 李通 擎朗智能創始人
出品 | 嘉賓商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