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網上說,“漢字”這個說法很有問題,“漢代”“漢朝”兩千年前才有,可是同源文字,比如甲骨文金文早就有了。
這個說法似乎有道理,然而卻多少有些“吹毛求疵”了。
舉個例子,“漢族”目前占中國總人口的91%還多。這一“族”顯然不是“漢代”“漢朝”突然形成或才“入駐”中國的,那干嘛叫“漢族”。
“漢代”“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延續時間較長,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且政治、經濟、文化、風俗都十分成熟完善,對周邊世界產生重要影響的朝代。
所以,此一時期、此一地域的主要民族,被稱為“漢人”“漢族”;他們說的話,被稱為“漢話”“漢語”;記錄這種語言的文字,也就被叫做“漢文”“漢字”。
其實,就這么簡單。
漢朝的人,絕不認為自己的歷史是從這一朝代才開始的,而認為盤古開天地,女媧造男女,三皇五帝到其時。
他們,不僅不割斷歷史,反而為享有久遠的文明傳承而自豪——典型證明就是“漢學”,其中文字訓詁是重頭——漢學之文字之學,亦是“漢文”“漢字”成名的重要因素。
《中國大百科全書》有“漢字”條目。其云——
“漢字,中國漢族人民自古以來一直用以記錄漢語、交流思想的工具。”
又——
“漢字歷史悠久,……漢字開始產生的時間,還難以確切斷定。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商代的文字已很發達,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必然遠在商代以前,……很明顯漢字是從圖畫發展而來的。由圖畫而變為筆畫簡單的文字,再有筆畫簡單的文字進一步創制大量的新的文字。”
《中國大百科全書》還有“漢字學”條目。其云——
“‘漢字學’的名稱是現代才有的,古人稱之為“小學”,近代又稱為‘文字學’、‘中國文字學’、‘漢語文字學’”。
又——
“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就有教授童蒙識字的教科書。……秦統一六國后,實行統一文字。在《史籀篇》的基礎上,對籀文進行改造,努力使偏旁劃一,筆畫簡省,字形整齊方正,形成了小篆。這次對文字的整理,在漢字發展史上有重大影響。到了漢代,漢字形體由小篆變成了隸書,使漢字進一步朝著符號化方向過度。”
漢代,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幾部漢語言文字的重要專著皆問世于此時。
《爾雅》,是中國第一部解釋“詞義”的詞典。
揚雄的《方言》,則針對“廣土巨族”的中華特點,解釋不同地域方言與記錄方言字詞之關系。
最重要的著作,是此時許慎按照劉安、劉歆父子的“六書”理論,著重從漢字造字方法角度,解析小篆和籀書等先秦文字形音義的《說文解字》。
《說文》十四篇,另有《敘》一卷,全書收9353字,重文1163字,并創540部首——“始一終亥”,“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分別部居,不相雜廁”。
《說文解字》,是中國最早的字典,也被國外學者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
《說文》的古文獻重大意義,以及其在文字學上的創造性,極大影響了后世歷代中國學者。
晉代呂忱著《字林》七卷,仿照《說文》體例,解說隸書文字。
南朝梁顧野王著《玉篇》三十卷,亦以“部首”分篇,是第一部專門解釋楷書的字書。
魏晉南北朝,除楷書外,行書、草書發展迅猛,致使字體書寫日趨混亂。唐平定統一后,文字學的重要任務,是“勘正字體”,這也成為唐代文化的重要內容與特征。
唐末五代,被稱為“大徐”“小徐”的徐鉉、徐鍇兄弟二人,深入研究《說文》,分別著有《說文解字系傳》和《說文解字校訂》,對《說文》的傳世,繼續擴大了影響。
宋代,文字學界除了繼承既往《說文》研究傳統外,在金石文字研究方面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先河。
明代,梅膺祚著《字匯》,首將許慎的540個“部首”,歸并為214個,并創造了同部首中按筆畫多少檢字之方法。
清代,是漢字學大發展時期。此時,研究《說文》的學者達百家以上,成就卓著者多逾十幾家。最著名的,被稱為“《說文》四大家”——即,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句讀》《說文釋例》;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
近代以來,尤其在甲骨文被發現之后,加之金文研究的深入,漢文字學呈現了嶄新面貌——得以重新審視漢字的起源及演變,可以進一步考證《說文》的得失與對錯。此一時期的漢文字學,對漢字甲乙進一步整理、促其更規范化,使之更好地記錄漢語和為社會服務,成為重要任務。
如前述及,漢字,是世界上目前唯一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同源文字”。
漢字發展至今,始終“恪守”方塊字形,連續延綿,從未中斷,沒有走純粹的以拼音符號來記錄語言的道路,而堅持了形音義緊密結合的方向。
以上特點,既使漢字獨立于世界文字之林,又為漢文字研究有史可依、有跡可循;為探討漢字結構形體演化,字音古今變遷,字義原本及其引申等等,提供了足夠充分的條件。
可以確定的是,漢字是一種音節文字,一個字代表語言中的一個音節。同時,一個漢字基本就是一個詞,每個字都有一定的音義。而且,漢字從甲骨文金文開始,就呈現出結構規律和完整的系統性。這些特點,致使盡管漢語方言紛紜反復,然而用漢字記錄下來,東西南北各地的人群皆能看懂。
即便商周文字和秦漢文字亦是如此。
這是其他民族的文字都不具備的優勢,由此也成為我們這個自古以來“廣土巨族”的中華文明,具有更強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