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看,肯定是后有“國”而先有“家”。
先有“家”,“先”到什么時候呢?
大約最早要到舊石器時代中后期了,最晚也在新石器時代早期。
一
“家”,亦稱“家庭”,還被稱作“家族”,是考古學、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對象。
“家”的最主要特點,是靠血緣聯結和劃分;并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且享有全部或部分勞動所得。
1861年,瑞士人類學家巴霍芬在《母權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母權”的概念。
他認為,在家庭史上,母權制先于父權制存在并向父權制過渡。在這種家庭中,統治者是女人,財產由女人占有,各種事務由女人決定,親屬傳襲依母系傳遞和計算。
后來有學者認為,母系家庭,只是父系家庭的早期形態。還有學者認為,這種母系家庭并沒真正存在過。
不過,從中國的考古發現來看,歷史上,確實存在過母系家庭。
例如,陜西臨潼姜寨遺址村落發掘證明,母系家族成員一般住在一所中型房子里;周圍的小房子,是為母系家族中的女性成員“招了”外來女婿后居住的。
這種婚姻形式,被稱為“對偶婚”的。
“對偶婚”,是母系家庭時期的主要婚姻形式,特征是以女性為主,男性到女性家居住,婚期短暫。
云南納西族在上世紀中期以前,仍然保留母系家庭的“對偶婚”狀態。宋恩常的《納西族的母系家庭》一文,有很詳細的考察。
西安半坡多處墓葬遺址證明——
第一,當時的女性陪葬品幾乎全都多于男子,這說明女子掌握財權;第二,合葬墓地,是以女性為核心的,說明女性的主導地位;第三,成年女性與兒童的合葬墓,表明了女性具有繼承權。
以上情況,可查看西安半坡博物館歷次考古發掘簡報和紀要。
這個發現,和德國學者繆勒利爾在《家族論》中所記載的他對蘇門答臘蜜濃克保人母系家庭的考查結果一致。在世界各地相當多地方,存在過這種婚姻形態。
仰韶時期的半坡文化,距今約7000-6000年,已經進入新石器時代。這個時候還沒有國家。
二
父系家庭出現于何時呢?
從中國的考古發現來看,至晚大約出現于距今6000-5000年。
這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如河南鄭州大河村遺址,發現許多分間房屋,最大的有13米*10米,大約能住十多個人,可能是原始社會晚期的男子同盟的集體住所,每個男子和配偶各住一間。
這說明,此時男性家庭已經形成,但氏族公社依然存在。
河南滎陽點軍臺、唐河寨茨崗、鎮平趙灣、南陽黃山,還有浙川黃楝樹、湖北朱家臺和清龍泉,都發現有上述類似遺址。
第二階段。
在大汶口文化遺址中,一男一女的獨立墓葬突然增多,這表明,家庭在社會中的地位在增強;同時,墓葬中沒有顯示男方或女方哪個居于主導地位——從下葬的位置和隨葬品都看不出誰更占據優勢地位——不過,此時原來女性的主導地位已經不見了。
在大汶口后期墓葬中,出現了人殉現象,而且,男性占據了優勢地位。
這種現象,以江蘇新沂縣花廳遺址最為明顯。這一墓地還有一個很奇特的情況,就是不僅有大汶口文化特征,同時還具有良渚文化特征。從墓葬規模和隨葬品看,這個時候的貧富差距已大大拉開。
還有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這就是中國最古老的“姓”,其中應該隱藏著家庭變遷的歷史。
關于“姓”,《說文》:“女生也”——“姓”為哪個母親所生。
所有古姓,幾乎皆以“女”為部首——姜、妘、姒、媯、姬、姚、姞、嬴。任也是,古代寫為“妊”。
“姓”,最初的含義,表示的是母系的血緣關系;后來,才作為男性世系傳承的線索。這個過程,恰好是從母系家庭向父系家庭的轉變。
這種轉變的完成,從史籍來看,是從《史記》記載的《五帝本紀》開始的。
三
“國家”從何時開始呢?
蘇秉琦先生被稱為“中國考古界的一座豐碑”。蘇先生認為,從氏族社會轉變為國家,是中國考古界的一大課題。對此,他的看法是——
中國“從氏族社會向國家轉變的典型道路——古文化—古城—古國;國家發展的三部曲——古國—方國—帝國;國家形成的三模式——北方原生型、中原次生型、北方草原續生型”。
他認為,距今約6000年的遼西紅山文化,其石砌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表明其已經完成了從古文化—古城—古國的進程。就是說,那個階段,中國已經形成了國家。
處于遼西建平、喀左、凌源三縣交界處的數十平方公里范圍內的紅山遺址,積石冢,表明了貧富的極大分化和階級階層的形成;祭壇和神廟,標志宗教和神職人員的存在;玉制禮器神器,是中國特有的權力和宗教的象征;冶銅遺跡,則說明銅石共存時代的到來(有學者認為古中國沒有銅石共用階段,而是從新石器時期直接進入青銅時代)。
紅山文化和后紅山文化,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古國群。
其后也處于遼西地區夏家店文化,則標志著早期青銅器時代的到來——取代了銅石并用時代。此時的聚落遺址,都發現了防御設施——表明戰爭已經是一種常態——戰爭,是國家產生的重要特征。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國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基礎,是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有了一定數量的剩余產品,因此,也就產生了貧富差距和階級階層。
國家,是政治上層建筑。它至少要包括三個要素——即一定的地理條件、人口和主權。
國家,一定是代表著特定統治階級利益和意志的。
“家”和“國”的關系,從現代來說,“家”是“國”的“細胞”,“國”是“家”的保障——“國”是“家”的“大家”——沒有“國”,“家”的一切都談不上,即便是“弱國”,“家”的“成色”也會大打折扣。相信很多人,能夠深刻體會到這一點。
即然“國”是一定社會歷史階段才產生的,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也會消亡。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依據大量史料,研究了原始社會狀況、解體和私有制、階級的產生,揭示了國家的起源、階級本質及發展和消亡的規律;指出家庭、私有制與國家和階級一樣,都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產生的。
他認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產生和最后勝利,是文明時代開始的標志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