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來,DeepSeek成為各個行業所聚焦的熱點話題。這個融合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的前沿平臺,正逐步揭開其神秘面紗,展現出對各行各業顛覆性的潛力。隨著DeepSeek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普及,我們正站在一個由數據驅動、智能引領的新時代的門檻上。它不僅僅是一項技術革新,更是人類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的深刻變革。那么,將DeepSeek運用到美術評論上,會有怎樣的效果?為此,中華網山東&文化視界網特此開設“DeepSeek談藝”欄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與美術評論的跨界融合,為傳統藝術領域注入新鮮活力。
——編者按
江南的文化基因里,始終流淌著水墨與色彩交織的詩性密碼。從吳門畫派的淡墨清嵐到明代吳彬的重彩秘境,這片土地上的藝術家從未停止過對“色墨關系”的探索。徐惠泉的彩墨人物畫,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脈絡中崛起的現代性實踐。他以敏銳的藝術直覺打破傳統水墨的單一維度,在生宣紙的纖維間構建起色墨互滲的新秩序,讓江南的人文精神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獲得了極具辨識度的視覺表達。
《溫馨港灣》212cm×170cm紙本墨彩2019年
色墨語法的現代性轉譯
徐惠泉的藝術革新始于對“水墨至上”傳統的自覺超越。他深悟中國畫的色彩體系并非簡單的視覺再現,而是蘊含著文化象征的精神密碼。在技法層面,他將傳統工筆的礦物色運用與現代材料實驗相結合,獨創出膠礬拓印、積色沖漬等技法,使石青、石綠等重色在生宣上呈現出斑駁陸離的質感,仿佛時光在畫面上留下的自然皴裂。這種對材質特性的創造性發揮,讓色彩不再是水墨的附庸,而是與墨色形成平等對話的視覺元素——濃墨勾勒的筋骨間,石色的厚重與水色的透明相互滲透,在沖突中達成微妙的和諧,如同江南絲竹中竹笛與琵琶的協奏,既保持各自的音色特質,又共同編織出豐富的和聲。
《文學家朱自清》242cm×216cm紙本墨彩2011年
他的色彩哲學暗合著東方美學的“隨類賦彩”傳統,卻又注入了現代性的形式意識。區別于傳統重彩畫的平面裝飾性,他在色層的疊加中追求空間的縱深感,通過冷暖色調的微妙轉換,在二維平面上營造出光影流動的幻覺。這種對色彩表現性的挖掘,使他的作品在保持中國畫寫意精神的同時,獲得了與當代視覺經驗對話的能力。當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色彩激情與中國文人畫的墨韻詩心在他的筆端相遇,催生的是一種既非傳統亦非西化的新視覺語匯。
《清泉石上流》124cmX247cm紙本水墨2025年
人物形象的文化學重釋
徐惠泉筆下的人物譜系,構成了一部微觀的江南文化精神史。他拒絕將人物作為簡單的敘事載體,而是將其視為文化基因的視覺具象。在歷史人物的塑造中,他摒棄了傳統肖像畫的程式化手法,轉而通過服飾褶皺的韻律、手勢姿態的隱喻,傳遞出人物的精神氣質。那些寬袍大袖間流動的線條,既保留了“吳帶當風”的古典意韻,又融入了現代構成的形式美感,使歷史人物在當代視角下獲得了新的闡釋可能。
《蕉竹雅興》120cmx 240cm 紙本水墨 2024年
對現代人物的刻畫更見其藝術匠心。他鏡頭般捕捉江南女性從傳統到現代的形象嬗變:不再是仕女畫中弱不禁風的閨閣小姐,而是兼具古典氣韻與現代神采的新女性。她們的眉眼神情里,既有評彈藝人的溫婉靈秀,又有新時代知識女性的自信從容。這種形象塑造上的突破,本質上是對江南文化中“柔中含剛”精神內核的當代詮釋。當他將勞動者、手工藝人等普通人物納入創作視野時,實則是在完成一次對“人”的價值的重新發現——通過精微的筆觸與富有感染力的色彩,讓平凡生命綻放出超越世俗的精神光芒。
《蘇繡》188cm×178cm紙本墨彩2014年
詩性空間的跨維度建構
徐惠泉的畫面總是彌漫著一種獨特的“江南氣韻”,這種氣韻來自他對空間意境的創造性經營。他將蘇州園林“移步換景”
的造園智慧轉化為繪畫的構圖策略,在人物與山水、建筑的關系處理上,打破傳統人物畫的背景附庸模式,使環境成為人物精神世界的延伸。那些若隱若現的粉墻黛瓦、氤氳朦朧的煙雨水色,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江南符號,更是藝術家心中理想精神家園的視覺投射。
《涉園叩芳辰》200cmX238cm紙本水墨2025年
在虛實關系的處理上,他展現出高超的控制力:實處的人物線條凝練如青銅器銘文,飽含歷史的重量;虛處的色彩暈染則似文人畫的淡墨皴擦,氤氳著詩意的朦朧。這種虛實相生的美學追求,讓畫面超越了具體的時空限定,成為一種永恒的精神象征。當觀者的目光在斑駁的色墨肌理間游走時,感受到的不僅是視覺的審美愉悅,更是一種文化記憶的喚醒——那是深藏在民族集體無意識中的江南意象,在藝術家的筆下獲得了現代表達的可能。
《蘆笙響起》170cm×285cm紙本墨彩2017年
徐惠泉的藝術實踐,本質上是對江南文化精神的當代轉譯。他在色與墨的交響中,既奏響了傳統的深沉低音,又融入了現代的清亮高音,譜寫出一曲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樂章。當許多藝術家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迷失方向時,他以堅定的文化自覺,證明了中國畫在當代轉型中的無限可能性——真正的創新,從來不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是在深入理解其精神內核基礎上的創造性轉化。他的彩墨世界所昭示的,不僅是一種藝術風格的成功,更是一個文化傳統在現代語境中自我更新的生動范例。這種在傳承中創新的藝術態度,或許正是當代中國畫突破困境、走向新生的關鍵所在。
(文/DeepSeek)
《谷雨》 178cm×96cm 紙本設色 2022年
《林泉清韻》180cmX95cm 紙本墨彩 2023年
《我的寫生日記——勞動者之歌》235cm×216cm 紙本水墨 2022——2024年
畫家簡介
徐惠泉,生于1961年,蘇州高新區原楓橋鎮人。
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九屆理事,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美術館名譽館長,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南京市美術家協會主席,蘇州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蘇州科技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南通大學特聘教授,獲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等國內外重要藝術展覽并獲獎,多次擔任全國美展評委、國家藝術基金專家評委等。作品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等專業機構和私人收藏。
2023年,蘇州高新區設立了徐惠泉藝術空間,免費向公眾開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