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教委連發兩條重磅消息,直接刷新了不少家長的教育認知。
一條是從今年9月開始,所有中小學生每學年至少要上8課時的AI通識課;另一條是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學院(海淀)官宣成立,準備培養頂尖的AI苗子。
兩條連起來看,就是北京儲備AI人才,既要普及也要拔尖。
其實,作為北京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海淀在AI新賽道上,始終保持“搶跑”姿態。
比如,扎根海淀核心產業帶的海淀實驗二小,就稱得上是這場教育變革的領跑者。
從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
從2014年每周開設一節人工智能課,到2017年升級完成人工智能編程課;
從獲評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到北京市首家小學科協落戶學校;
從入選海淀第一批6所人工智能試點校,到進入北京103所智慧校園示范校大名單……
這所一直把“科技強校”作為發展定位的海淀老牌名校,走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新科技的脈搏上。
近日,海淀實驗二小又一次放大招,打造北京AI+教育新范式。
學校在“智能體元年”把基于智譜大模型開發的AI智能體引入課堂教學,揭開了AI教育的最新玩法!
01
從“好奇寶寶”到“問題學生”
海淀實驗二小用AI技術為教育注入活力,讓每一個孩子向陽生長,而校園里富有人文溫度的“實驗·梯”,則悄然見證了孩子們的另一種成長。
實驗·梯的設計靈感來自于積木游戲。它不僅是童年的穿越,成長的階梯,更是知識的拾級而上,象征著“一日一進”。
在《我是小小講解員》的語文課上,葉珊珊老師身先士卒當起了校園講解員。
“紅色的積木為什么最高呢?‘實驗·梯’與校徽又有怎樣的關聯呢?”葉老師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們進一步思考。
“你今天提出好問題了嗎?”
海淀實驗二小認為,提問本身就是思考的過程。有問題的孩子不是“問題孩子”,而是未來世界的“解題者”。
葉老師說道:
我們用非常開放的方式,讓孩子們大膽地和AI對話——不是找答案,而是提供多個角度,讓思維進一步發散和拓展。
“我是金字塔小組的講解員,請幫我介紹一下金字塔。”
“我可以從哪些角度講解?”
“我想講給同學聽,怎么講得更有趣?”
“還有什么補充資料?”
在課堂學習場域,AI智能體和孩子們開啟了一場雙向奔赴的探索之旅。每個小組向AI小助手不斷追問,一連串問題串成了一條逐漸深入的思考鏈條。
這種有趣的互動和思想的碰撞,不僅打破了傳統課堂的邊界,也將智能體的問答能力轉化為一架云梯,讓思考從課上延伸到了課后。
智慧學習是泛在的全域學習樣態,不止在課堂上,也在課后、社會、家庭。
下課鈴一響,孩子們就圍在“好奇文化看板”前,看看又有哪些實時刷新的好問題通過屏幕上墻了。
這面用AI算法動態生成的“智慧墻”,把實驗二小變成了充滿科技能量的磁力場,也吸引著每一個孩子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
而且,智能體在回答問題時,總不忘記先夸一夸孩子們。
“這是一個有趣的觀點。”
“這個選擇很有意思。”
“這個看法很獨到。”
讓孩子在心底埋下“原來我這么棒”的認知種子,這也是學校研發AI智能體的深意之一。
AI時代,會提問比會答題更接近教育的本質。
海淀實驗二小的校園早已成為充滿了提問和互動的智慧學習空間。到處都是睜著好奇眼睛的“好奇寶寶”,隨處可見永遠在追問的“問題學生”和“問題探索者”。
海淀實驗二小集團副校長劉曄強調:
構建智慧學習生態,最大限度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讓每個問題得到有效回應,也讓每次提問成為思維躍遷的階梯。
02
從“玩中學”到“思維開掛”
《長方體體積》這節課真帶勁!
孩子們未來的高起點,可能就從這樣一節AI智能體輔助的數學課開始。
老師不是一股腦地灌輸公式,而是搭建起思維的攀登架:
拋出猜想:兩個長方體的體積一樣,它們的表面積一樣嗎?
動手實踐:擺一擺積木塊,邊擺邊思考,怎么數出長方體盒子的體積?
舉一反三:有沒有其他的擺法?
總結規律: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有什么關系?
解決問題:怎么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里的實際問題?
學生成為知識探索的真正主角,在教師這位“導演”的引導下,與智能體這個助教親密互動。
整個學習過程猶如一場闖關游戲:學生輸入想法或者上傳圖片,只要回答觸碰到了預設的節點,系統就會自動開啟下一關。
類似的“玩中學”的名場面,正在海淀實驗二小的課堂高頻上演。看似輕松的游戲化設計背后,透著老師們的巧思和良苦用心。
為了實現“以學定教”,老師們需要根據各班學情,用語料庫和相關信息去訓練和打磨智能體,同時也會加以限制規則,避免思維外包。
“前期我們要跟學生交流、訪談,摸透學情后,再把學生的薄弱點和素養目標融合到一起,形成一節課的任務流。”數學老師馮冬梅強調,“不是硬把AI技術塞進課堂,而是讓學生跟著智能體的引導深入思考。”
面對AI智能體,孩子們的眼睛閃閃發亮,這種興奮感也成為深度學習的最佳催化劑。
更加令人驚喜的是,孩子們對知識“上難度”的渴求,推動著教師團隊將更多精力投入教學創新,突破傳統教學的天花板。
據了解,學校多個學科的先鋒老師組成了STEM工作坊,構建起“AI教研共同體”,開展周推薦、月分享活動,基于智譜大模型開發出自己的AI智能體,為備課、授課等提供智能化支持。
在全國積極推進科學教育“加法”的背景下,海淀實驗二小將AI智能體深度融入教育場景,老師們成功實現了數智化轉型,教學教研發生了蛻變——
2024年產出優質科學教學設計127份,教師備課效率提升40%。
依據大模型數據形成《新教師手冊》,幫助新手教師教學評價優秀率提升25%。
利用AI幫助教師快速整合圖文、視頻、虛擬實驗等多元素材,生成教案和課件。
應用DeepSeek、智譜清言等大模型輔助生成創新實驗方案,構建校本教學資源庫。
校長郭紅霞說道:
我們用AI賦能教育教學,通過以智助學、以智助教、以智助研、以智助評,通過提供更好的學習支架,讓學生體會到一種新型教與學的方式,以此來助力智慧學習生態構建。
03
從“AI玩家”到“定義AI”
最近,海淀實驗二小再次傳來喜報——在第二十五屆海淀區中小學生金鵬科技論壇競賽上,孩子們獲得多個領域30余個獎項。
“我們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有效應用納入學校《創造教育行動綱要》,相當于給科學教育裝上了‘AI引擎’。”劉曄副校長介紹道。
一所好的學校,就該是孵化奇思妙想的“夢工廠”。
植物栽培社團在這一點上就表現得特別明顯。孩子們搭建的智能種植平臺,月均通過大模型處理23個病蟲害、溫濕度問題,幼苗存活率提升至90%。他們開發的“葉片診察”小程序,能識別7類常見病害,準確率超85%,相關成果榮獲市級金鵬科技論壇一等獎。
再來看看其它的“科技與狠活兒”——
機器人社團用DeepSeek修正編程BUG。
創客社團參加紙箱車大賽,學生利用AI生成對抗網絡,優化車身設計。
科技節上引入AI機器人,800名學生參與人機辯論賽。
“未來學校”主題活動,學生運用Stable Diffusion生成建筑方案,再用3D打印技術建造模型。
“設計課間一刻鐘”主題活動,學生使用Suno創作音樂。
教師節來臨,學生用可靈生成感人瞬間,再用激光雕刻機完成給恩師的禮物。
粗略統計了一下,實驗二小的科學實踐活動,學科涉及心理、美術、數學、英語、科學、信息科技、綜合實踐、語文等,主題包括探索自我優勢、民間工藝品欣賞與創作、可能性實驗、旅行計劃制定、音樂編創、植物志制作、練筆評改、人臉識別智能閘機搭建、紙箱車設計等。
學校讓孩子們經歷興趣發現、技術學習、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的全過程,讓他們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像藝術家一樣設計,像工程師一樣創造。
而這,也正是培養AI時代創新人才的核心密鑰。
值得關注的是,技術在海淀實驗二小從未喧賓奪主,孩子們永遠是真正的“主角”。學校培養的不是AI工具人,而是面向未來的AI玩家,甚至是定義AI規則的人。
可以預見,AI的大風不管怎么刮,教育的底層邏輯不會改變。
作為首批“海淀區素質教育優質學校”,海淀實驗二小所有的教學和活動設計,最終都指向同一個目標——為創造者的幸福人生奠基,這也是學校的辦學使命。
從用技術、用好技術到回歸教育本質,從全域學習樣態到智慧教育生態,從技術嵌入到數據驅動再到素養貫通,當科技的溫度滲透進了課堂教學、教師教研、學生活動的各個環節,這所擁有近80年歷史的老牌名校,正用AI智能體重新定義“優質教育”,讓孩子們從這里“創生”。
文 | 京教君
素材 | 海淀實驗二小提供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