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海歌
和子飯
在山西屯留,有一種飯,承載著無數人的童年記憶,溫暖著一代又一代游子的心,它就是調和飯,也叫和子飯。對屯留人來說,和子飯不僅僅是一種物,更是一種深深的眷戀, 一段難以忘懷的歲月印記。
小時候,最期待的,便是母親在灶臺上煮和子飯的時刻。 每當炊煙裊裊升起,那熟悉的米香、菜香交織在一起,彌漫在整個院子里,我的肚子便開始咕咕叫,迫不及待地盼著飯點。
和子飯的食材十分接地氣,卻又搭配得恰到好處。小米 是必不可少的主角,金黃的小米圓潤飽滿,帶著陽光的味道, 那是土地對屯留人的慷慨饋贈。豆角、南瓜、土豆、紅薯等蔬菜, 也都是自家田地里種出來的,新鮮又實在。將豆角掐去兩頭, 掰成小段;南瓜去皮去瓤,切成小塊;土豆削了皮,滾刀切 成不規則的塊狀;紅薯洗凈,切成大小均勻的長條。這些來自田間地頭的食材,即將在鍋里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母親熟練地生起柴火,往大鐵鍋里添上適量的水,等水燒開后,先將小米倒入鍋中,用勺子輕輕攪拌,防止小米粘鍋。 不一會兒,鍋里就傳來“咕嘟咕嘟”的聲響,小米在水中歡 快地翻滾著,散發出淡淡的米香。緊接著,母親把切好的蔬 菜依次放入鍋中,豆角的翠綠、南瓜的金黃、土豆的土黃、紅薯的橙紅,瞬間讓鍋里變得色彩斑斕起來。
再煮上一會兒,等蔬菜煮得差不多軟爛時,母親會從面盆里拿出一碗事先和好的面團,非常熟練的搟制成細如粉絲的面條,緩緩倒入鍋中。面條像一條白色的綢帶,在鍋中緩緩散開,母親則迅速用勺子攪拌,讓面條與鍋中的食材充分 融合。隨著溫度的升高,面糊逐漸變得濃稠,將所有的食材緊緊包裹在一起,和子飯也漸漸有了雛形。
我們小時候晚上的主食,多數是和子飯。在等待和子飯煮熟的過程中,我總是會忍不住在灶臺邊打轉,眼睛緊緊盯著鍋里,不停地問母親:“媽,飯啥時候好呀?”母親總是 微笑著回答:“快啦,再等一會兒。”終于,和子飯的香氣彌漫了整個屋子,母親揭開鍋蓋,熱氣撲面而來,那濃郁的香味讓我瞬間垂涎欲滴。
盛上一碗和子飯,輕輕吹一吹,送入口中,小米的軟糯、 蔬菜的清甜、面糊的細膩,在舌尖上完美交融,每一 口都充滿了家的味道。小時候,我總是能吃上滿滿一大碗,肚子吃 得圓滾滾的,滿足感油然而生。
有時候,還會端一碗和子飯,坐在門口吃。左鄰右舍也是如此,一邊吃,一邊嘮家常。鄰居間聊得開心了,到彼此的家里盛一碗飯,也是常事。這種情景卻在城里是看不到的。
如今,離開家鄉多年,在繁華的都市里,吃遍了各種美食,卻始終忘不了那碗和子飯的味道。每次回到屯留,母親總會 第一時間為我煮上一鍋和子飯。左鄰右舍像往常一樣圍坐在大門口,吃著熱氣騰騰的和子飯,聊聊家常,那份溫暖和幸福, 是任何美食都無法替代的。
一碗和子飯,煮的是歲月的醇厚,盛的是家的溫暖,品 的是濃濃的鄉愁。小時候憧憬的幸福,長大了才明白,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而在當下。眼中景,碗中餐,鄉親們,無論我走到哪里,那獨特的味道,永遠是我心中最深處的眷戀, 是家鄉屯留這片土地給予我最珍貴的禮物。
豆角燜面
在我味蕾里,老家屯留豆角燜面是質樸卻又無比耀眼的存在, 它獨特的風味,深深刻在每一個屯留人的記憶深處,串聯起歲月的柔情與家的溫暖,也縈繞在游子心間,成為揮之不去的鄉愁。
小時候,物質匱乏,每人全年僅能分得十幾斤小麥,燜面便成了難得的美味。每次母親說要做燜面,我的心里就像 揣了只小兔子,滿是歡喜與期待。
母親擅長種菜,農家小院的菜園便是我們的“美食寶藏”。豆角、西紅柿、茄子等食 材應有盡有,都是燜面不可或缺的原料。夏日午后,跟著母親去菜園采摘,豆角鮮嫩脆爽,輕輕一掐,“咔嚓”聲響, 清新豆香隨之散開;西紅柿紅得透亮,在衣角蹭蹭咬上一口,酸甜汁水瞬間在口中迸發,那滋味至今難忘。
長大后,生活條件變好,城市餐館林立,可無論品嘗多少珍饈美饌,兒時燜面的味道卻再難找回。那不僅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童年的印記,故鄉的味道。父母來城里看我,總會惦記著給我做頓燜面。父親會提前詢問我哪天有空回家,眼神滿是期待。天還未亮,他們就前往菜市場精心挑選食材。母親十分挑剔,豆角要顆粒飽滿,番茄得熟透且酸甜可口,五花肉必須是當天宰殺的新鮮豬肉,在她心中,食材“鮮” 是燜面的靈魂。
制作豆角燜面,是一場充滿煙火氣息的美食儀式?;氐郊遥赣H開始揉面、搟面,她手法嫻熟,面團在她手中仿佛有了 生命。很快,一張薄如蟬翼的面餅誕生,緊接著,母親手起刀落,面條粗細均勻,像粉絲般纖細。
隨后輪到父親大展身手, 灶臺上,父親將五花肉切成薄片放入熱鍋中煸炒。隨著油溫升高,肉片滋滋作響,油脂滲出,肉香飄散。接著倒入洗凈切段的豆角,豆角與熱油相遇,發出歡快的“噼里啪啦”聲,在不斷翻炒中由翠綠變得油亮。
此時加入適量生抽、老抽、鹽、花椒等調料,每一種調料的分量都飽含著屯留人的經驗與智慧,它們相互交融,為豆角與肉注入靈魂。待調料翻炒均勻,添入適量清水,大火燒開,讓豆角在濃郁的湯汁中燉煮片刻, 充分吸收湯汁的鮮美。
當豆角燉煮至八分熟,便是面條登場的時候。將搟好的面條均勻鋪在豆角上,蓋上鍋蓋,轉小火慢燜。廚房里彌漫 著令人垂涎的香氣,每一次呼吸都滿是期待。小火慢燜讓面條充分吸收湯汁精華,變得軟糯又勁道,每一根都裹滿豆角 與肉的鮮香。燜制過程中,父親時不時揭開鍋蓋查看,用筷子輕輕翻動面條,讓其受熱均勻,確保每一口都同樣美味。
終于,鍋蓋揭開,豆角燜面大功告成。熱氣騰騰的燜面色澤誘人,豆角的翠綠、面條的米黃、五花肉的油亮相互映 襯,宛如一幅絢麗的美食畫卷。再撒上一把切成碎末的香菜, 用筷子挑起一筷子面條細細品味,面條的勁道、豆角的鮮嫩、 五花肉的醇厚在口中完美融合,每一口都是滿滿的幸福感。最后搭配上一碟爽口的老陳醋,酸與香相互交織,將燜面的 美味推向高潮。
屯留豆角燜面,不只是一道美食,它見證了鄉人的辛勤勞作,承載著家人間的溫暖關愛。農忙時,一碗熱氣騰騰的燜面是對疲憊身軀最好的慰藉;親朋好友相聚,它是餐桌上 最受歡迎的主角。它是屯留人餐桌上的??停彩怯巫有闹?永遠的牽掛。無論走到天涯海角,只要想起家鄉的豆角燜面,那份濃濃的鄉愁與親情便會涌上心頭,讓人歸心似箭。
玉米面煮疙瘩
在山西屯留的鄉村,清晨溪流邊氤氳著一縷縷獨特的香氣,那是玉米面煮疙瘩的味道。這道樸實無華的土飯,不僅承載著一方水土的飲食文化,更藏著我最珍貴的童年記憶與綿長的懷舊情思。
兒時的屯留清晨,總被廚房傳來的聲響溫柔喚醒。母親站在灶臺前,年輕的身影被晨光勾勒出溫暖的輪廓。她將水燒至似開非開,水面泛起細碎的漣漪,發出“咕嘟咕嘟”的輕響。洗凈的玉米渣和綠豆率先躍入鍋中,緊接著,切塊的南瓜也跟著翻滾起來。大火煮沸后,母親會舀出一勺米湯——這便是制作面疙瘩的“魔法配方”。
她將玉米粉倒入和面盆,滾燙的米湯澆下的瞬間,騰起的熱氣裹著玉米的清香撲面而來。我踮著腳尖,眼巴巴地看著母親用筷子快速攪拌,面團在她手中漸漸成型。那時候,我總愛纏著母親:“我也要搓疙瘩!”小小的手掌笨拙地揪下面團,學著母親的樣子,在掌心揉成圓球,再壓成圓餅。若是包入紅糖,就像藏進了一顆甜蜜的小太陽。
做好的面疙瘩下鍋,母親一邊用勺子輕輕攪拌,一邊叮囑我:“別著急,等它們浮起來就熟啦?!蔽遗吭谠钆_邊,看著面疙瘩在鍋里起起落落,鼻尖縈繞著玉米、南瓜和綠豆交織的香氣,肚子也跟著“咕咕”叫起來。舀上一碗,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軟糯香甜的滋味在舌尖散開。再夾一筷子自家腌制的酸菜,酸脆爽口,瞬間將清晨的困倦一掃而空。那時候的日子簡單純粹,一碗玉米面煮疙瘩,就是最幸福的早餐。
后來離開屯留求學、工作,走過許多城市,嘗過無數美食,卻再也找不到記憶中的味道。城市的早餐店琳瑯滿目,可那些精致的糕點、西式的面包,都抵不過家鄉那一碗熱氣騰騰的玉米面煮疙瘩。每當夜深人靜,總會想起兒時的清晨,想起母親忙碌的身影,想起和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疙瘩的溫馨場景。
如今,回到屯留,走進熟悉的廚房,我也開始學著母親的樣子制作玉米面煮疙瘩??粗鎴F在手中成型,聞著熟悉的香氣,仿佛時光倒流,又回到了那段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這一碗玉米面煮疙瘩,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是歲月沉淀下的溫暖與眷戀。
這是我今年為家鄉屯留所寫的第四篇美食文字。扁豆燜面、和子飯、小米愁飯、玉米面疙瘩……無論離家多遠,這些家鄉土飯的味道始終縈繞在心頭。它是家鄉的記憶,是媽媽的味道,是無論歷經多少歲月都無法忘懷的情懷。前幾天,還有朋友為我糾正:“‘小米愁飯’應該是小米稠飯?!蔽倚χf:“于游子而言,就是‘愁飯’——愁的是思鄉,念的是歸途?!边@一碗樸實的美食,早已融入血脈,成為生命中最永恒的美味。
小米愁飯
前幾日,我寫了幾篇關于家鄉屯留美食的文章,沒想到頗受大家歡迎。這也讓我備受鼓舞,決定將四大屯留美食好好記錄下來。其中,最讓我魂牽夢繞的,當屬一碗看似普通卻飽含深情的小米愁飯。
“愁飯”這個名字,乍一聽有些奇怪,其實是我們屯留的方言,說的就是濃稠的粥飯。在我的記憶里,它不僅是暖胃的吃食,更是承載著滿滿鄉愁的溫暖存在。
要做出地道的小米愁飯,選料可是關鍵。必須得用屯留本地的小米,顆顆飽滿圓潤,金黃的色澤在陽光下泛著誘人的光。把小米仔細淘洗干凈,放進鍋里,添上適量清水,就可以開始熬煮了。隨著爐火慢慢加熱,鍋中漸漸飄出陣陣米香, 那味道悠悠地鉆進鼻子里,勾得人直咽口水。
小時候,母親做的愁飯是我的最愛。每到清晨,朝陽灑進廚房,母親就開始忙活起來。她熟練地舀出幾瓢小米,在水中輕輕揉搓,金黃的小米粒在她掌心歡快地翻滾,像極了調皮的小精靈。下鍋時,母親總會撒上一點點堿面,她說這樣煮出來的小米飯色澤金黃,格外誘人。
爐灶里的火苗歡快地舔舐著鍋底,母親坐在矮凳上,一手拉著風箱,“呼噠呼噠”的節奏聲,混著鍋里小米咕嘟咕 嘟的冒泡聲,像是一首溫暖的童年歌謠。她一邊有節奏地拉風箱,一邊輕輕攪動鍋里的小米,被爐火映紅的臉龐上,細 密的汗珠閃著光,眼神里滿是專注與溫柔。
不過, 一碗真正讓人回味無窮的小米愁飯,還得配上一盤地道的山西炒土豆絲。土豆,在山西這片土地上隨處可見,卻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挑幾個圓潤飽滿的土豆,削皮切絲,再備好蔥姜蒜、花椒等調料。起鍋燒油,等油溫升高, 先放入花椒爆香,撈出花椒粒后,再把蔥姜蒜放進鍋里煸炒出香味。
緊接著,倒入土豆絲快速翻炒,期間加入適量的醋和鹽調味。醋可是山西炒土豆絲的靈魂,不僅能讓土豆絲保持脆爽,還賦予了獨特的風味。在翻炒的過程中,土豆絲漸 漸變得晶瑩剔透,酸辣的香氣撲鼻而來,和小米愁飯醇厚的米香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奇妙的味覺誘惑。
當一碗熱氣騰騰的小米愁飯端上桌,再配上色澤鮮亮的 炒土豆絲,這便是我心中的人間至味。用勺子舀起一口愁飯, 細膩綿滑的粥在口中散開,軟糯香甜,暖意直抵心底。再夾 一筷子炒土豆絲,脆爽的口感、酸辣的味道瞬間喚醒味蕾,讓人食欲大增。 一軟一脆,一甜一酸,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搭配得恰到好處。
在物資匱乏的歲月里,小米愁飯和炒土豆絲是我們家餐桌上的???,承載著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的溫馨時光。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各種美食琳瑯滿目,但這碗簡單的愁飯 和那盤地道的炒土豆絲,始終是我心中無可替代的美味。它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為了情感的寄托,盛滿了家鄉的味道、濃濃的鄉情,還有母親在爐火邊忙碌的溫暖身影。
屯留燉羊肉
中秋歸鄉之旅,心中涌動著無盡的思緒與感慨,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歲月的痕跡上,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風景,悄然喚醒了我深藏的記憶。
屯留燉羊肉,在我兒時是頂尖的美食之一。羊肉好吃,鄉村的燉羊肉更好吃。頂尖好吃的燉羊肉是離不開鄉村煙火味兒 的,離開鄉村的煙火味兒,那燉羊肉吃起來就會遜色不少。
說到鄉村煙火味兒,我們必須先從黃土窯的大火炕談起, 因為窯洞的煙火味兒,離不開那盤滾燙燙的大火炕和那盤能坐下大鐵鍋的好爐灶。我們兒時就在黃土窯里成長。那是一個很 大的院落,據說是財主家里的財產,解放后一分為四,被我父親花500元買下其中兩口窯洞,成了我們夢想的樂園。
鄉村窯洞的土炕和大鐵鍋,是一片片遠去遺落的記憶,那是一抹退去當年色彩的夕陽,而今想起,那仍舊是溫暖著遠去 心頭的幸福。土炕不僅僅是一盤土炕,更是一種文化,包含著 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是古老農耕文化的載體,“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是過去中國北方農民追求的幸福生活, 雖說充滿了小農意識,但是這樣一幅田園溫馨而又幸福的畫面,還是很多人向往追求的生活。
過去的北方黃土窯和大土炕擁有最廣大的自然存在土壤, 有最遼闊的存在空間,有最熱愛她的質樸的主人。黃土窯曾讓定居于屯留以及整個北方居民維系著祖祖輩輩的生生死死,書寫著一方大眾的甘甜苦辣,記憶著多少代人的血淚和凄楚?,F在時代縱然變換,但是黃土窯和大土火炕的情愫絕不會輕而易舉地淡出人們的記憶。
這次謀劃著回故鄉陪父母親過中秋,我早早就通過朋友,從錫林郭勒盟搞了一只長了三年的大羯羊現宰后快遞到家,準備鐵鍋燉。大妹將家里的大鐵鍋洗得干干凈凈,我怕弄得滿院子是煙,就找出可以移動的土爐灶放在院子外。父親看見了, 很不高興,讓我把土爐灶搬到院子里。我有點懵,悄悄問大妹緣故,她笑著說: “老爸嫌你太高調。”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父親都很看重鄰里鄉親的關系。父親雖不善表達,卻是個感情 質樸的人。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父親在我心目中像一尊冷峻而遙遠的雕像。他雖然是村子里的第一個大學生,卻不曾真正離開過故鄉。在城鎮化轟轟烈烈開展的今天,同樣也是在鄉村振興不斷深入的今天,太多太多人還是選擇離開故鄉。可不管走得有多遠,回頭凝望,精神的家園仍高高矗立在故鄉的天空。父親常說: “人生一輩子,不管你當多大的官,不管你擁有多少財富,事實上,都很難走出鄉情繾綣?!?/p>
記得我年齡稍大,事業上小有收獲時,有次回老家,父親特地找我談話,與我“約法三章”,那是一次深刻而難忘的對話。 他說: “孩子,你現在事業有成,我為你感到驕傲。但無論你走得多遠,都要記住這三點:第一,不忘初心,要時刻記得我 們就是農家子弟,不能忘了本;第二,感恩回饋,社會給了你機會,你要懂得回饋,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第三,在外做事, 不收禮,也不送禮,違法的事不做,我們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獲 得想要的東西?!?/p>
幾十斤羊肉一大塊兒一大塊兒的,不斷地放入大鐵鍋的水中。灶膛里的烈焰不斷地舔著大鐵鍋的鍋底,不一會兒,大鐵鍋里就開始冒出氤氳的熱氣。吃燉羊肉,燉得肉越多越香,特別是將整只羊放在一只大鐵鍋里燉,燉出來的味道最好,整鍋肉融合了羊的全身之香,均衡入味,口感就更好。
燉羊肉要用大火將水煮沸,用大概10—20分鐘的時間將 煮沸浮出的血沫徹底打清。打清血沫以后,整鍋肉即將進入“燉” 的階段。我燉羊肉時的秘方就是用最簡單的、最自然原始的調 料燉出最原汁原味、最可口的燉羊肉。調料只用鹽、生姜片、紅蔥段,調料太多反而失去了羊肉本該有的原汁原味兒。
燉羊肉火候的把握和調料的配比一樣重要。 一鍋羊肉做得好不好,關鍵看火候。純正的燉羊肉,需先用急火,再用文火,最后用猛火。先用急火打完血沫后,改為文火燉1到1個半小時, 到肉快熟時再用大火煮。燒火的過程中,烈焰舔著大鐵鍋的鍋底,不斷從鐵鍋幫下和爐灶的縫隙中鉆出,戲弄著大鐵鍋的鍋沿,隨著烈焰冒出的煙氣也在不斷熏蒸著大鐵鍋,那含香的煙火氣味兒不停地鉆入羊肉中。
經過將近2小時的燉制之后,只見灶臺上大鐵鍋內肉湯翻滾、熱氣騰騰。即將出鍋的羊肉,鮮香味兒撲鼻而來。端上一碗來品嘗,肉塊入口酥嫩,一咬就成絲狀,而且越嚼越香,滿口流油,吃起來真是肥瘦適中,香而不膩,毫無膻味,簡直是舌尖上的絕妙交響。
就樂在這份對過去的懷念和對現在的珍惜上。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看淡了風花雪月??赡亲甜B了我們每一個在舊時農村長大的人來說,那滿滿煙火味兒的鄉土卻永遠留在我們心靈和舌尖的深處,打動我們的血脈和靈魂的根本,使我們不管在什么地方或者什么時候,都想永遠能夠呼吸著灶灰的味道,谷麥的余香,看著火紅的爐膛火焰,走上我們人生的坦途。
川湯
一位朋友發來消息:“我已將你的作品轉發給圈子內幾個屯留老鄉,得到一致好評!但只找到豆角燜面、稠飯、和子飯三篇。另外,還有一道屯留特有的美食——川湯,雖非家常飲食,卻承載那個饑荒年代人們對美味的渴望和記憶。用炸豆腐和水粉條作碗底,加上幾片回鍋肥肉,幾塊小酥肉,澆上滾開的骨頭湯。吃一碗足以慰藉一個學期的辛苦?!逼鋵?,我沒寫川湯,只因小時候,這是“財主家的口糧”,以我當時的家境,川湯實在稀罕,生怕寫不好這承載歲月的滋味。
在山西長治屯留,川湯像是從時光影子里滲出來的琥珀。這碗熱氣氤氳的吃食,素樸得如同屯留老屋檐下的青石板,卻藏著幾代人咂摸不盡的魂靈。
歲月熬煮的風味。屯留川湯的根,深扎在明清的塵煙里。那時節,屯留踞于交通要道,南來的商隊馱著異鄉的月光,北往的挑夫挑著別樣的煙火,不同的風物人情在這兒撞個滿懷。屯留的婆姨漢子們,把本地的五谷雜糧、山珍野貨,與各路烹飪妙法糅合,熬煮出川湯這味獨特的鄉愁。
饑荒歲月里,川湯是屯留人攥在手心的暖。尋常的豆腐、粉條,經巧手拾掇,便成了滋養身心的珍寶。節慶婚喪,這碗川湯必是席上主角,湯里浮沉著屯留人的喜樂哀愁,也盛滿了一方水土的民俗密碼。時光一年年翻頁,川湯就像位沉默的老者,見證著屯留的滄海桑田,把平凡日子里的瑣碎溫情,都熬進了這碗滾燙的湯里。
人間至味在匠心。做川湯,講究得很,像老匠人雕琢璞玉。豆腐必得是本地鹵水點的老豆腐,切開時“噗嗤”一聲,豆香便直往鼻子里鉆;紅薯粉條,得耐得住沸水煮,嚼起來才夠勁道;海帶泡發后切成細絲,帶著幾分大海的氣息;而炸豆腐、炸丸子、炸土豆,更是川湯的精魄,金黃油亮,咬一口“咯吱”作響,吸飽了湯汁后,滋味妙不可言。
灶火一起,先把海帶絲、豆腐煮得軟嫩,撒上鹽、胡椒粉、八角,那香氣便順著門縫往街巷里鉆。再將炸物依次下鍋,高湯一澆,小火慢煨,讓食材們在湯里訴說衷腸。最后放入泡軟的粉條,待它吸飽了湯汁的鮮,撒上把蔥花、香菜,滴幾滴香油,一碗川湯便活了過來。湯鮮味醇,豆腐滑、粉條糯、炸貨脆,各種滋味在舌尖上跳開了舞。
舌尖上的鄉愁。對于屯留人,川湯是長在骨子里的牽掛。漂泊在外的游子,夢里常浮現熱氣騰騰的川湯,恍惚間,瞧見母親在灶臺前忙碌,一家人圍坐,湯碗碰撞聲、談笑聲,混著川湯的香氣,暖了心窩。
屯留街頭巷尾川湯館并不多。晨光熹微時,一碗川湯配個饅頭,元氣便滿了;閑暇時,老友相聚川湯館,湯碗一端,話匣子一打開,日子就變得慢悠悠、美滋滋。川湯早已成了屯留人生活的經緯,織就了他們的日常與情思。
這碗川湯,盛著屯留的前世今生,裹著屯留人的血脈深情。任歲月如何沖刷,它依舊在屯留的土地上,散發著誘人的香,溫熱著一代又一代屯留人的心,成為時光長河里永不熄滅的燈火。
這是六根推送的第3627篇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