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了,沒人知道你是上甘嶺的英雄,遺憾嗎?”
1988年,60歲的蔣誠被授予“一等功臣”的榮譽,但是,這個喜訊對他而言,卻遲了足足33年,而他也從一名滿懷熱血的青年壯士,變成了垂垂老矣的務農老伯。
不過,當蔣誠被問到是否后悔時,卻說出了一番振奮人心的話!
為何他明明是有功之臣卻隱姓埋名?
實至名歸的有功之臣
“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沒得啥子遺憾的!”對于抗美援朝戰爭經歷,蔣誠總是輕描淡寫,但是,直到他的參戰經歷,眾人才得知他是九死一生。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前后六個兵團約290萬余志愿軍戰士入朝作戰,蔣誠是次年3月,跟隨志愿軍第12軍入朝作戰。
彼時,他才23歲,卻身懷參軍報國的夢想很久了。
1928年,蔣誠出生,童年歲月幾乎都在戰火和動蕩中度過,甚至曾在大街小巷乞討。直到工農紅軍從危難之中解救黎民百姓,他看到了希望,也生出了要加入這支人民子弟兵的部隊。
1949年,成都解放,蔣誠看見路過的解放軍部隊,當即決定參軍入伍:“我是孤兒,沒爹沒媽,若沒有你們,恐怕我活不到現在,希望給我一個報答你們、報效國家的機會。”
就這樣,他成為了解放軍的一名炮兵戰士,當得知抗美援朝戰爭即將爆發時,主動請命要到戰爭的最前線。
在那個天寒地凍的朝鮮戰場上,蔣誠展露出中國人的血性,作戰勇猛、不怕犧牲,先后參加了400余次戰斗。
1952年,上甘嶺戰役爆發,蔣誠所在的12軍92團奉命支援第15軍45師,堅守537.7高地,期間,他親眼目睹了黃繼光用胸膛堵住敵人機槍口后壯烈犧牲的局面。
蔣誠沒有絲毫退縮:“哪怕死,也要多殺一個人敵人!”
在接下來的戰斗中,他更加不要命地沖在了最前沿,突然,一顆炮彈落下,雖然他及時躲開,但炸開的彈片劃開了他的肚子,甚至腸子都流了出來。
蔣誠絲毫沒感覺疼痛,將腸子塞回肚子后繼續戰斗,終于獲得了最后的勝利,殲敵四百余名、擊毀了一同重機槍。
1953年,他被提升為機槍連班長,還被授予一等功。
可是,這份榮譽,卻遲來了30余年,才落實到他身上。
一心為國
一套便衣、一雙鞋襪、一條毛巾、一塊肥皂和16尺布票及數枚軍功章。這些就是蔣誠退伍后帶回家的東西,但是,他卻率先將軍功章藏了起來,只留下其他行李。
當時,家人問蔣誠:“去朝鮮參戰,難道沒有得到什么獎章嗎?”他只說了一句話:“勝利就是最好的獎章!”
對于蔣誠而言,再多的軍功章,都比不過抗戰勝利、國家和人民安康,不過,他沒料到,部隊在郵遞《革命軍人立功喜報》時出了意外。
原來,蔣誠住在四川省合川縣(今重慶市合川區)隆興鎮玉河村,但郵寄地址當時是手寫,誤寫成了“興隆鎮”,導致無法查找,只能暫時封存在當地的檔案館。
1988年,當地一名校長在撰寫縣志,意外發現了一封立功喜報,并且看到了蔣誠的名字:“我知道這個人,是我一個學生的哥哥,早些年參過軍,難道真的是他?”
這名校長盡職盡責地找到蔣誠。
此時,眾人才得知他那段參軍報國的危險經歷,而他看到了喜報,也流下了驚喜的眼淚:“我還以為沒有呢!”
家人不解地問:“你要是早說,我們或許也不會生活得這么困難了!”
原來,蔣誠回家后每天下地務農,但是成家后,微薄的種田收入已經支撐不起一家人的開支,他決定養蠶,卻也僅僅是勉強滿足溫飽。
1983年,蔣誠為了擴展村里的養蠶生意,決定修路,可當地政府也手頭拮據,但他沒有放棄,而是向信用社借了2400元,終于修成了一條寬闊的馬路。
那段時間,蔣誠早出晚歸,受過傷、流過汗,但凡他說出自己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功績,完全可以享受更高的退休待遇,也一定能緩解家中困境的。
但他始終沒有。
即便喜報最終送到了蔣家,蔣誠仍舊堅持不接受政府的任何待遇:“現在日子好了,吃得飽,穿得暖,不能讓國家再操心。”
雖然他想低調,但這番“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做法,仍然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2019年,蔣誠被授予“中國好人”的榮譽稱號,還獲得了“最美退役軍人”的稱號,又被授予“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
在接受采訪時,他說出了一番振奮人心的話:“打了那么多仗,那么多戰友死了、殘了,我還活著。”哪怕再重來一次,他仍然會報國參軍,將最好的自己奉獻給國家。
2023年,蔣誠病逝,作為參加過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的一等功老兵,他堅守住了自己的信仰,雖然逝去,但英雄的傳奇千古流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