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三星電子旗下哈曼國際宣布以3.5億美元收購美國Masimo公司(最出名的是信息提取脈搏血氧儀)旗下Sound United消費音頻業務,交易涵蓋寶華韋健(B&W)、天龍(Denon)、馬蘭士(Marantz)、普樂之聲(Polk)等八大品牌,預計于年底完成交割。
其實早在2024年,音頻圈內就一直在瘋傳哈曼集團要收購Sound United,近2年音頻行業就在不斷的收購、重組的過程中度過的,包括德國瑰寶Sennheiser消費級產品被聽力保健解決方案供應商Sonova收購、GoldenEear被擁有Paradigm等品牌的PML收購且并入高端音頻品牌組合、Bose收購麥景圖集團、紅衫中國收購馬歇爾(Marshall),音頻行業這2年不是在并購就是在并購的路上。
此次并購是哈曼近十年來的第八次重大并購,也標志著三星音頻業務完成從消費級到Hi-End超高端市場的全鏈路布局,初略計算其品牌矩陣已覆蓋全球音頻市場超30%的核心技術專利與60%的高端汽車音響份額。
三星的“聲音版圖”擴張史
2017年:三星以80億美元收購哈曼國際,一舉獲得哈曼卡頓、JBL、AKG等16個音頻品牌及汽車音響核心技術,為后續生態整合奠定基礎。
2020年:Sound United(當時獨立運營)收購英國Hi-Fi品牌寶華韋健,后者憑借鸚鵡螺、鉆石系列音箱等標志性產品躋身超高端市場。
2022年:健康科技公司Masimo以10.25億美元高價收購Sound United,試圖跨界布局消費電子。
2023年:哈曼收購音樂管理平臺Roon,補足流媒體與軟件生態短板,為多設備互聯提供技術底座。
2025年:哈曼以3.5億美元并購Sound United,完成對Masimo音頻資產的收購,有行業分析師認為,這一價格差異反映Masimo剝離非核心業務的迫切性,而哈曼則憑借三星資本優勢實現“技術抄底”。
品牌-技術-策略:“三位一體”生態野心
哈曼現有品牌已形成清晰定位:JBL、Infinity覆蓋大眾市場;哈曼卡頓、AKG主攻中高端消費電子;寶華韋健、Mark Levinson等錨定奢侈品級用戶。
此次新增的Denon(家庭影院)、Marantz(功放技術)、Polk(性價比產品)進一步強化細分市場統治力,實現從入門到高奢不同價位段用戶的無縫覆蓋。作為大頭的消費電子品牌和技術,寶華韋健的鉆石振膜高音單元、Marantz的HDAM放大模塊,可能會被融入三星Galaxy耳機、Soundbar及電視產品,對抗蘋果空間音頻與索尼360 Reality Audio技術。
車載智能艙部分,Denon的車載環繞聲算法將與哈曼現有汽車音響方案整合,或是針對不同的規格提供豐富的差異化方案定制,為現代、寶馬等客戶提供定制化選擇,直接挑戰 Bose 與 柏林之聲的市場地位。
基于Roon平臺與SmartThings系統,三星可以輕易的打通并提升Hi-Fi設備、智能家電與車載終端的聲學體驗,實現“跨空間音頻跟隨”等場景創新。
據Frost & Sullivan預測,全球消費音頻市場規模將于2029年突破700億美元,其中高端產品(單價超1000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2%。三星通過此次收購,不僅獲得寶華韋健等品牌的奢侈品溢價能力,同時搶占家庭影院自動化、汽車聲學元宇宙等新興場景入口。
挑戰與隱憂
哈曼旗下現擁有超20個音頻品牌,如何避免內部競爭成為難題。業內猜測三星可能采取“主品牌+技術子品牌”策略,例如將寶華韋健設計語言與哈曼卡頓調音技術融合。
Masimo時期Sound United曾因醫療與音頻業務協同失敗導致估值縮水,三星此次并購需要證明其能實現聲學硬件與AI算法的深度結合。
此次收購折射出音頻產業從硬件軍備競賽到生態戰爭的核心趨勢轉變:索尼憑PS生態綁定影音體驗,蘋果以AirPods+空間音頻構建護城河,而三星正通過“并購-整合-生態化”三步走策略,試圖重新定義聲音的全產業價值鏈。
未來競爭焦點將從單一產品性能轉向跨場景服務能力,例如基于用戶生物數據的個性化聲場調節,或是車載、家庭、移動場景的無感切換。
對于發燒友而言,巨頭博弈或將催生更多“技術下放”,但行業也可能面臨小眾品牌消亡、同質化加劇的陣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