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厘米的刀口,像一道難以愈合的心理創傷。”59歲的張先生(化名)回憶起確診心臟瓣膜病時外院醫生提出的傳統開胸手術方案,至今仍心有余悸。一想起會留下觸目驚心的“拉鏈疤”、術后長達數月的臥床恢復、翻身都需人攙扶的無力感,讓他在手術室門前不停徘徊。直到聽聞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院長、心血管中心主任李慶國教授團隊的微創心臟瓣膜技術,才重新燃起生的希望。
心臟“閥門”告急:從忽視癥狀到命懸一線
張先生的病情始于一次“不在意”。最初只是爬三層樓梯便心慌乏力,他以為是年齡增長的自然現象。直到平地行走都會氣喘如牛,夜間無法平臥,在家人的堅持下,他才前往醫院檢查。
心臟,作為人體的“動力核心”,其瓣膜如同精密的“單向閥門”,確保血液單向流動。當瓣膜因狹窄或關閉不全發生病變,便如同生銹的閥門卡頓,導致心臟“泵血”效率驟降。張先生確診時,瓣膜狹窄已引發嚴重心衰,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等癥狀如影隨形。“當時醫生告訴我,再拖下去,隨時可能猝死。”回想起確診時的場景,他仍后怕不已。
破局之路:6厘米切口背后的醫學革新
“您完全不用擔心,我們的微創技術能把切口縮小到6厘米。”當南醫大二附院院長李慶國教授向張先生介紹手術方案時,這句話如同一劑強心針。傳統開胸手術需劈開胸骨,留下20厘米的疤痕,而微創技術僅需在肋間開一小口,術后疼痛較開胸手術有顯著減輕,恢復時間也大大縮短。
心血管外科主任劉巍解釋,微創心臟瓣膜手術并非簡單的“切口縮小”,而是通過高清胸腔鏡輔助,在6厘米空間內完成瓣膜修復或置換。“這要求醫生具備更精細的解剖認知和操作技巧,但患者獲益是巨大的:術后第二天患者便能嘗試坐起,感染風險顯著降低。”他特別強調,術中無須留置沉重引流管,患者翻身、活動不再受限,心理負擔大幅減輕。
手術當日,李慶國教授團隊在6厘米切口下完成瓣膜置換,全程僅用時3小時。術后第二天,張先生便在護士攙扶下嘗試坐起;術后第三天,他已能獨立行走;術后一周,他在病房走廊完成6分鐘500米快走測試。“原以為會大傷元氣,現在陪孫子玩耍完全沒問題!”出院時,他特意穿著V領衫向病友展示幾乎“隱形的疤痕”,臉上洋溢著重獲新生的喜悅。
微創奇跡:不止于“小切口”的全方位突破
張先生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中心,微創技術已攻克多種復雜病例:35歲的李女士通過微創修復術,心臟恢復正常,心衰癥狀幾乎消失,重返職場;29歲的鄭女士通過單一切口解決二尖瓣、三尖瓣、卵圓孔未閉及瓣膜贅生物四大難題,更奇跡般地恢復因腦梗失語的語言功能……“微創技術的核心優勢,是將手術影響降到最低。”李慶國教授指出,患者術后1到2天即可轉出監護室,兩周內回歸正常生活,真正實現“生理-心理”雙重康復。
從20厘米到6厘米,改變的不僅是切口長度,更是醫學人文的溫度。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中心始終秉持“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將微創技術覆蓋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等全瓣膜病種,年手術量突破1000例,并發癥率低于國際平均水平。
“作為公立醫院,我們有責任讓先進技術普惠大眾。”李慶國教授表示,南醫大二附院不斷深化技術創新,優化全流程管理,從術前精準評估到術后康復指導,為患者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我們的目標很簡單:讓心臟手術不再可怕,讓每一位患者都能自信地擁抱生活!”
通訊員 時喬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